心前區疼痛是冠心病的典型症狀,應當引起患者的重視。但少數患者不典型的冠心病症狀,使得患者掉以輕心,也常使醫生誤診,從而延誤了冠心病的診治。
(1)有些冠心病患者,無胸痛發作,僅表現為心房顫動、室性早搏、房室傳導阻滯等各種心律失常,或以氣促、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等心力衰竭表現為首發症狀,臨床稱之為“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型冠心病”,是冠心病的一種類型。
(2)心絞痛部位發生在胸部以外,表現為頭痛、牙痛、咽痛、肩痛,常需要與相應器官所引起的不適相鑒別。
(3)少數冠心病患者,尤其是發生急性心肌梗死時,僅出現腦血管病的表現,如頭暈、肢體癱瘓、突然意識喪失和抽搐等腦循環障礙。原因在於心肌梗死時心排血量下降以致腦供血減少,嚴重心律失常亦致腦供血減少。故老年人有腦血管病表現時,應做心電圖檢查並短期內隨訪,以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
(4)表現為上腹脹痛不適等胃腸道症狀,特別是疼痛劇烈時常伴有惡心、嘔吐,臨床上易誤診為急性胃腸炎、急性膽囊炎、胰腺炎等。
(5)若冠心病同時合並其他急性疾病,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感染、外科急症,即使發生急性心肌梗死,其症狀亦常被掩蓋。故患者及患者家屬應及時向醫生反映所患冠心病的病情,給醫生提供參考。
(6)由於老年人記憶力減退,感覺遲鈍,對症狀又不善表達,易被家屬及醫生所忽視,所以,在給老年人做有關檢查時,一定要做常規心電圖。一旦發現有心肌缺血的證據,即應對症治療並進一步檢查確診(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及治療。
如何自測心絞痛的嚴重程度?
在門診工作中,我們經常診治心絞痛患者。由於心髒對人體健康的特殊重要性,以及心絞痛發作時會使患者感到既痛苦又緊張,因此,心絞痛患者十分關心自己的病情,經常詢問自己的病嚴重到什麼程度,特別是能否發展成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有患者問:“我還能活多少年?”由於心絞痛的類型甚多,患者本身的情況又千差萬別,所以尚無判定病情輕重和預後好壞的統一標準。歸納起來,從以下幾個方麵可以幫助判斷心絞痛的病情輕重。
1.看臨床類型心絞痛主要分為穩定型勞累型心絞痛、初發型心絞痛、惡化型心絞痛、臥位型心絞痛、變異型心絞痛、中間綜合征、梗死後心絞痛和混合性心絞痛。一般說來,以穩定型勞累型心絞痛病情較輕,預後也較好,混合型次之,而其他各型病情則較重,故有人把這幾種類型的心絞痛統稱為“不穩定型心絞痛”。
2.看患者心髒狀況如患者心髒尚無明顯的器質性改變,休息時心電圖正常,心髒功能正常,在輕度體力活動時不誘發心絞痛發作,則表明病情較輕。相反,如患者心髒明顯增大,或心肌發生硬化,或冠狀動脈造影發現有嚴重或廣泛病變,靜止狀態心電圖亦有明顯的心肌缺血改變,心髒功能較差,輕微活動即可誘發心絞痛發作,均表明病情較重。
3.看血壓、血脂如患者合並較重的高血壓病,血壓顯著增高,且降壓效果不佳,血壓波動較大,或血脂顯著增高,可使冠狀動脈病變進一步加重,對預後不利。
4.看身體一般情況、年齡及是否患有其他嚴重疾病若患者身體一般狀況較好,年齡在50歲以下,且未患有其他嚴重疾病,對預後有利。相反,患者體質較差,年齡在60歲以上,且有腦出血、腦梗死、糖尿病等嚴重疾病,可加速病情惡化。
總之,一般體力活動顯著受限,輕微活動或休息時即可發生心絞痛,且持續時間大於30分鍾,含服硝酸甘油又不易緩解者,說明病情較重,冠狀動脈病變血管有接近堵塞或完全堵塞的可能,必須到醫院接受積極治療,否則有生命危險。
易誤診為心絞痛的病變各有哪些臨床特征?
生活中人們常常把胸痛誤認為心絞痛,其實引起胸痛的原因很多,如胸壁病變、胸膜疾病、肺部疾病、食管疾病、心包炎等,因此,胸痛並不一定就是心絞痛。它們所致胸痛各有各的特點:
1.肋間神經痛肋間神經痛的疼痛常發生於1~2個肋間,並不一定隻發生在前胸。病毒感染、毒素、機械損傷、腫瘤侵襲等均可引起肋間神經痛,為刺痛或灼痛,多為持續性而不是間歇發作,與勞累無關,咳嗽、用力呼吸和身體轉動時可使疼痛加劇。醫生檢查時沿神經走向處有壓痛,手臂上舉活動時局部有牽拉疼痛。這類患者服用硝酸甘油無效,服用布洛芬等解熱鎮痛抗炎藥可使疼痛減輕。
2.胸膜炎胸膜炎引起的胸痛,一般在呼吸時加重,尤其在深呼吸時更為明顯。幹性胸膜炎胸痛呈刺痛或撕裂痛,多位於胸廓下部。少數胸膜炎可向心前區、肩胛部放射,與心絞痛相似,但胸膜炎多有感染史,或發熱、咳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