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陰道出血:陰道不規則出血是宮頸癌患者的最常見症狀,該症狀往往是患者就診的原因。對非正常陰道出血,尤其是絕經後的陰道出血更應引起注意。陰道出血量可多可少,陰道出血往往是腫瘤血管破裂所致,尤其是菜花型腫瘤出現流血症狀較早,量也較少。如果出血頻發,失血量多可導致嚴重的貧血。晚期病例可出現陰道大量出血以致休克,這種情況多見於侵蝕性生長的腫瘤。
(2)性交後出血:年輕患者常因性生活後有血性分泌物,患者出血量不定,早期多為出血量較少,或僅有白帶裏混有血絲而就診。晚期會由於病灶增大而出血量較多,一旦侵蝕較大血管可導致大出血,進而危及生命。
(3)陰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增多亦是宮頸癌患者的主要症狀。多發生在陰道出血以前。最初陰道分泌物可以沒有任何氣味,隨著癌瘤的生長,癌瘤繼發感染、壞死則分泌物量增多,出現如淘米水樣或混雜血液,並帶有惡臭味。腫瘤向上蔓延累及宮內膜時,分泌物被頸管癌組織阻塞,不能排出,可以形成宮腔積液或宮腔積膿,患者可出現下腹不適、小腹疼痛、腰痛及發熱等症狀。
(4)疼痛:是晚期宮頸癌的症狀。癌瘤沿旁組織延伸,侵犯骨盆壁,壓迫周圍神經,臨床表現為坐骨神經或一側骶、髂部的持續性疼痛。腫瘤壓迫或侵蝕輸尿管,管道狹窄、阻塞導致腎盂積水,表現為一側腰痛,甚至劇痛,進一步發展為腎功能衰竭,以致尿毒症。淋巴係統受侵導致淋巴管阻塞,回流受阻而出現下肢浮腫和疼痛等症狀。
(5)全身症狀:晚期患者因癌瘤組織的代謝,壞死組織的吸收或合並感染而引起發熱,體溫一般在38℃左右,少數可達39℃以上。由於出血、消耗而出現貧血、消瘦甚至惡病質。
(6)其他症狀:癌腫向前方擴散可以侵犯到膀胱,患者出現尿頻、尿急、尿痛、下墜和血尿,常被誤診為泌尿係統感染而延誤診斷。嚴重的可形成膀胱—陰道瘺。癌瘤向後蔓延可以侵犯直腸,而有下墜、排便困難、裏急後重、便血等症狀,進一步發展可出現陰道—直腸瘺。病變晚期可出現遠處轉移。轉移的部位不同,出現的症狀也不同,較常見的是鎖骨上淋巴結轉移,在該部位出現結節或腫塊。癌瘤浸潤可以通過血管或淋巴係統擴散到遠處器官而出現相應部位的轉移灶,以及相應症狀。一旦出現以上一種或多種症狀,應該盡快到醫院檢查診斷,爭取早確診,早治療,以免耽誤最佳治療時機。
11引起宮頸癌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宮頸癌威脅著眾多婦女的身心健康,讓女性恐懼不已。究竟為什麼會患宮頸癌呢?這是因為子宮頸相當於子宮的大門,擔負著防禦和守衛的功能。由於子宮頸的特殊地位,使得它易受外來細菌、病毒侵襲,加上分娩、流產等造成的創傷,以及宮頸上皮組織的特殊形態性變化,導致宮頸上皮細胞容易具有由炎症向惡變轉化的傾向。子宮頸癌常見的原因如下:
(1)性行為:絕大多數子宮頸癌患者為已婚婦女。首次性生活過早及性伴侶過多均與子宮頸癌關係密切。性夥伴越多,其子宮頸癌發生的相對危險性越高,調查表明該病在性亂者中發病率為正常人的4倍。初產年齡早,子宮頸癌發病率高。因此,性生活與子宮頸癌關係是不可否認的。
(2)分娩次數:資料表明宮頸癌的患病率與分娩次數成正相關,可能與分娩對宮頸的創傷及妊娠對內分泌及營養的改變有關。
(3)病原體感染:多種病原體與宮頸癌關係密切,尤其是人乳頭狀瘤病毒(HPV)、單純皰疹病毒Ⅱ型(HSVⅡ)、人巨細胞病毒以及真菌感染等均可增加本病的發生率。
(4)其他因素:該病多發於社會地位低下的女性,可能與她們無法享受正常的醫療服務有關。另外長期精神抑鬱、吸煙、吸毒者;正在接受免疫抑製劑治療者;有宮頸病變、宮頸癌、子宮內膜癌、陰道癌或外陰癌等家族史者該病發病率較高。
12什麼是癌前病變
癌前病變是癌症嗎?經常有患者提出這樣的問題。癌前病變並不是癌,癌前病變必須在一定條件下才可能轉變為癌,長期未治愈也可能會變成癌。如能及時發現並進行治療,大部分癌前病變會“懸崖勒馬”並轉危為安,隻有很小的一部分癌前病變會繼續發展,演變為癌。癌前病變並不是癌,也不是癌症的早期,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
體內正常細胞在不同致癌因素的長期作用下,首先表現為細胞數量增加,但此時細胞形態還沒有發生改變,病理上稱為“單純性增生”;隨後,在細胞數量增加的同時,細胞形態與起源組織的細胞形態差異會逐漸加重,進入癌症的前驅階段,也就是癌前病變。從正常的細胞和組織發展為癌細胞和組織的過程,通常有個延續的時間,例如從宮頸上皮內瘤變發展到宮頸癌是10~20年,這是一個可以幹預和阻斷的時期,是癌變早期防治的重要階段。所以聽到癌前病變這個名詞時不要緊張,它隻代表目前疾病的可能性轉歸,若及時治療一般是不會變成癌症的。
13女性生殖係統的癌前病變有哪些
女性生殖係統的癌前病變常見的有三種:包括外陰上皮內瘤變、陰道上皮內瘤變、宮頸上皮內瘤變,其中以宮頸上皮內瘤變最為常見。
(1)外陰上皮內瘤變:多見於45歲左右婦女,近年來發生率有所增加,患者年齡趨於年輕化,小於35歲,約50%患者同時伴有其他部位上皮內瘤樣變。年輕患者多能自行消退,但60歲以上或伴有免疫抑製的年輕患者可能轉變為浸潤癌。
(2)陰道上皮內瘤變:可能是陰道鱗狀細胞癌的癌前病變,約5%最後發展為浸潤癌,多見於60歲以上婦女。
(3)宮頸上皮內瘤變:與宮頸浸潤癌密切相關,它反映宮頸癌發生發展的過程,一種病變會自然消退,另一種病變具有癌變潛能。常發生於25~35歲的婦女。流行病學調查發現與性生活紊亂、吸煙有關,目前研究表明人乳頭狀瘤病毒感染與宮頸上皮內瘤變有關。以上是臨床常見的女性三種癌前病變,一旦發現就要馬上治療,其預後還是很樂觀的。
14CIN是什麼意思?如何分級?其轉歸如何
趙雅嵐近期月經老是不準時,月經量也不正常,有時多有時少,醫生建議其做了一個宮頸脫落細胞學檢查,簡稱TCT。2天後李小姐拿到了結果,上麵寫著:CINⅠ級。麵對如此專業的描述,趙雅嵐感到一頭霧水,那CIN是什麼意思?其又是如何分級的呢?CIN是宮頸上皮內瘤變的代碼,宮頸上皮內瘤變屬宮頸癌前病變,是指子宮頸移行帶區的未成熟的鱗狀上皮化生在致癌物如人乳頭狀瘤病毒(HPV)、支原體、衣原體、陰道毛滴蟲等持續感染下,出現細胞分化不良、排列紊亂、細胞核異常。
目前,將子宮頸上皮非典型增生至原位癌這一係列癌前病變的連續過程統稱為CIN。根據非典型增生的程度和範圍,CIN分為Ⅰ、Ⅱ、Ⅲ級。CINⅠ級(輕度非典型增生):異型細胞局限於上皮層的下1/3區。CINⅡ級(中度非典型增生):異型細胞占上皮層的1/2~2/3,異型性較Ⅰ級明顯。CINⅢ級(重度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異型細胞超過上皮層的2/3者為重度非典型增生;達全層者為原位癌;異型性較Ⅱ級明顯,核分裂像增多,原位癌可出現病理性核分裂像。病變發展及轉歸方麵一般來說,絕大多數CINⅠ級能自然消退,CINⅡ級一部分可能消退,另一部分進展為CINⅢ級,CINⅡ級則有比較大的可能發展為癌。
宮頸癌的癌前病變(CIN)包括宮頸不典型增生及宮頸原位癌,這兩種病變是宮頸浸潤癌的癌前病變,統稱為CIN。但是不用過度擔心,癌前病變在相當長時期是可逆的,由癌前病變發展到浸潤期一般需8~10年,甚至20年。從宮頸癌前病變發展至宮頸癌需要經過宮頸上皮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潤癌的過程,在此期間如果能夠采用合理的治療方案,就能避免宮頸癌的發生。治療宮頸癌前病變的關鍵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宮頸脫落細胞學檢查是目前排查宮頸癌的首選和有效方法。
15排除宮頸癌可以做哪些檢查排除
宮頸癌可以做宮頸細胞塗片檢查、宮頸脫落細胞學檢測、人乳頭狀瘤病毒(HPV)精確分型檢查及陰道鏡下組織活檢。宮頸細胞學檢測技術是目前國際上對宮頸病變及宮頸癌早期檢測、診斷的最前沿技術,對宮頸癌細胞的檢出率高達99%。定期進行宮頸脫落細胞學檢測,是成年女性預防宮頸癌最方便、最有效的方法。一般來說,已婚婦女每年需要體檢1次宮頸脫落細胞學檢查,連續3年,如果3年連續沒有問題可以延長3~4年檢查1次。假如:細胞學報告稱有異常,需要立即陰道鏡下活檢。病理確定活檢部位性質。
流行病學及臨床資料研究顯示在目前發現的70餘種人乳頭狀瘤病毒型別中有20餘種與女性生殖道病變有關,“低危型”人乳頭狀瘤病毒所致的病變多以CINⅠ~CINⅡ為主,病變多能自然消退;而“高危型”則多與CINⅢ有關,病變多不能自然消退,極少逆轉,有高度致癌可能。
人乳頭狀瘤病毒精確分型檢查是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采用PCR擴增酶聯免疫吸附法對宮頸標本中的人乳頭狀瘤病毒片段進行測定。該方法精確敏感,可對人乳頭狀瘤病毒進行分型,有助於判斷所感染病毒亞型,確定患者所攜帶的人乳頭狀瘤病毒屬於“低危型”還是“高危型”,對疾病預後和治療方案的選擇有重要意義,是確定宮頸癌及高級別病變的一種敏感而特異的檢查方法。
16什麼是卵巢囊腫
卵巢囊腫說的是卵巢內有囊性的腫物形成,臨床常見有腫瘤性的和非腫瘤性的兩種。腫瘤性的屬於卵巢腫瘤;非腫瘤性的分為卵巢功能性囊腫和子宮內膜異位囊腫。該病屬廣義上的卵巢腫瘤的一種,各種年齡均可患病,但以20~50歲的女性最為多見。育齡期好發功能性囊腫,患者常沒有任何自覺症狀,少數人僅有月經不調現象。
該病很易漏診,常常由於其他原因被意外發現。一般對於直徑小於5厘米的卵巢囊腫是不需治療的,可以建議患者以3個月為期限定期觀察。腫瘤性卵巢囊腫有可能是良性的,也有可能是惡性的,故對其性質的判斷很重要。但需要注意的是多囊卵巢綜合征、黃體囊腫,有時會出現囊腫樣改變而呈現同樣腫塊,需要鑒別診斷。卵巢囊腫是卵巢內部或表麵生成的腫塊,內部多是液體,有時也是固體,少數液體與固體相混合。體積通常較小,多為良性,但也會癌變,一旦發現,應及時治療。
17導致卵巢囊腫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卵巢囊腫是液體聚集在正常卵巢中而形成的不同類型的囊性腫物,是常見的婦科疾病。卵巢囊腫多是因為身體上出現了這樣那樣的症狀而被發現,也有可能是沒有任何症狀而是在例行的身體檢查時被發現。值得慶幸的是大多數卵巢囊腫並不需要任何治療,一部分甚至會自行消失,另外導致惡性轉變的也較為少見。
最常見的卵巢囊腫叫“功能性囊腫”,它是由發育中的卵細胞周圍聚集液體形成的,每個月在排卵時會有少量的液體圍繞著發育中的卵細胞,卵細胞和製造液體的細胞以及液體合起來就是濾泡,大小像豌豆一樣,有時圍繞在卵細胞周圍的細胞偶爾會製造過量的液體,稻草色的液體使卵巢從內部膨脹,若液體的積聚使濾泡超過正常的大小(直徑約1.905厘米),則稱為“濾泡性囊腫”,隨著液體不斷堆積,卵巢就像充水的氣球般鼓起,卵巢正常白色的上皮會變得很薄同時出現藍灰色的樣子。
濾泡性囊腫很少超過7.62厘米或10.16厘米,大多數囊腫常1~2個月會消失,液體會回流到血液中。排卵時卵巢上皮會破裂釋放卵細胞,在幾個小時內破裂處會愈合,卵巢細胞會形成黃體並製造黃體激素讓子宮內膜準備受精卵的到達,婦女每個月都會形成黃體也都有細胞製造一些液體形成“黃體囊腫”,它很少超過一個彈珠的大小,但也有少數超過的,它和濾泡囊腫一樣差不多都會在幾周內消失,濾泡囊腫和黃體囊腫都屬於功能性囊腫。最準確的檢查是利用陰道超聲來檢查,所取得的圖像可測量大小並看見內部的狀況,裏麵是否充滿液體或是長有固體的結構,可以幫助判斷是屬於何型囊腫,當然最重要的是判斷是不是卵巢的癌症。
不正常的囊腫常有細胞增生而長出贅物並從囊腫壁內部突出,超聲檢查會看到內部有肉芽狀或尖突狀,雖然有許多不規則形狀的囊腫是良性的,但引起卵巢囊腫的原因主要有:①內分泌失調導致了卵巢囊腫的發生,卵巢是卵子發育的地方,是排卵、分泌激素、平衡內分泌的重要器官,囊腫多發生於內分泌旺盛的生育年齡。②遺傳造成的卵巢囊腫的發生,如果家庭裏有人患有這種疾病,往往會遺傳到下一代。③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也是卵巢囊腫的重要原因,食物的汙染,如蔬菜等使用的植物生長激素,食物添加劑的過度使用。近年來我國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飲食習慣的改變,還有一部分女性朋友濫用諸如豐乳、減肥以及減緩衰老等的激素類藥物和一些滋補品,使卵巢腫瘤呈現年輕化趨勢。生活習慣不好、精神緊張、壓力過大造成身體素質差,使人體的抗病功能下降,亦是導致本病的原因。
18卵巢囊腫會有哪些表現
一般來說卵巢囊腫的發生是無聲無息的,也就是說自己從身體上不易察覺,但有以下這些異常現象提醒我們還是要注意是否有卵巢囊腫的發生:
(1)月經異常:大多數情況下不會有月經紊亂,但雙側卵巢都被破壞,則可能出現月經紊亂。
(2)腹痛:假如沒有並發症,極少數有腹痛,如果有腹痛,特別是突發腹痛,有可能是囊腫發生蒂扭轉,偶有腫瘤破裂、出血、感染發生,要緊急就醫。
(3)觸及腫物:患者通常發現自己的衣服比過去緊,腰部尤顯緊繃,腹部增大,這時需要就醫查明原因。
(4)壓迫:有時大的腫瘤壓迫會引起心悸、呼吸困難、下肢水腫,膀胱壓迫出現尿頻、排尿困難、尿瀦留,壓迫直腸,出現下墜或排便困難等。
19卵巢囊腫常見的類型有哪些
卵巢囊腫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它有良性和惡性之分。臨床上多為良性的卵巢囊腫。良性卵巢腫瘤占卵巢腫瘤的75%,多數呈囊性,表麵光滑,邊界清楚,可活動。其常見類型有:
(1)巧克力囊腫(子宮內膜異位瘤):是指子宮內膜異位長在卵巢內,在卵巢內形成大量黏稠咖啡色像巧克力狀的液體。因為子宮內膜異位瘤會隨著時間增加而變大,漸漸侵蝕正常的組織,造成卵巢組織不可逆的損害。經過評估其嚴重性後,可能需要開刀處理。
(2)漿液性上皮囊腫及黏液性上皮囊腫:在觀察3個月後,仍然存在的囊腫有可能是屬於上皮卵巢囊腫,而非功能性囊腫。這是因為具有分泌功能的漿液細胞及黏液細胞在排卵後被包埋在卵巢內,不斷地分泌液體形成囊腫。這種囊腫是不會消失的,需要開刀切除。
(3)畸胎瘤:又稱囊性畸胎瘤或皮樣囊腫。占卵巢腫瘤的10%~20%,占畸胎瘤的97%。大多數發生在生育年齡。腫瘤多為拳頭大小,直徑多小於10厘米,單側居多,約25%為雙側,外觀為圓形或橢圓形,呈黃白色,表麵光滑,囊壁較厚,切麵多為單房,囊內常含皮脂物質及毛發,亦可見牙齒、骨、軟骨及神經組織,偶見甲狀腺組織。這種畸胎瘤不會消失,有可能不斷生長,應立即手術。
(4)功能性囊腫:最為常見,多發生於育齡期婦女排卵期。大量液體聚集在濾泡內或黃體內,形成濾泡囊腫或黃體囊腫,有時會很大,一般會在3個月內自行消失。
(5)濾泡囊腫或黃體囊腫:這兩種囊腫生長過速,組織會被牽扯而裂開流血,血液無法排出而積聚在卵巢內,形成血性囊腫。血性囊腫一般會自行消失,但需要很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