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3 / 3)

精心的護理對患兒早日恢複健康、防止病情遷延和惡化都起著重要作用。確診肝炎以後,要立即對患兒進行隔離,停止入托或上學。不同類型肝炎的隔離期各不相同,應向醫生請教。在此期間避免患兒接觸健康的兒童;患兒吃的、用的以及嘔吐物及糞便都要進行消毒,病兒的碗、筷、勺、杯等用具可用開水煮沸30分鍾以上;患兒的衣、被、書、紙等物品應在室外暴曬4~6小時;患兒的嘔吐物及糞便可用84消毒液消毒以後再倒掉。小兒得了肝炎,倦怠、乏力、嗜睡症狀很明顯,因此應讓患兒臥床休息。在某種意義上說,休息勝過吃藥,休息也是一劑良藥。特別是肝髒病,如果沒有很好地休息,吃藥也不會很有效。休息可以增加肝髒血流量,可以減輕肝髒的負擔,有利於肝髒病變的恢複。如果小兒患的是黃疸型肝炎,要休息到黃疸消退;如果是急性無黃疸型肝炎,要臥床休息到自覺症狀好轉以後,才可逐漸下床活動;當症狀完全消失,肝髒無壓痛無叩痛,肝功能基本正常時,方可進行短時間的輕微活動,要以無疲勞感覺為度。

這樣觀察1個月,病情繼續好轉,體力恢複,食欲增加,可考慮複學或入托。但是在半年之內,家長及老師都應注意避免讓孩子做劇烈的運動,以免肝炎複發。對於慢性活動性肝炎,以休息為主;對於慢性非活動性肝炎,以適當活動為主,但不要過度。總之,無論哪型肝炎,無論在病程的哪個階段,在沒有治愈以前,都要保持足夠的睡眠和充分的休息。合理地安排飲食也是護理肝炎患兒的重要內容。總的飲食營養原則是:宜給予高蛋白質、高維生素、適量的脂肪和糖,食物要新鮮、易於消化,以少食多餐為佳,禁忌飲酒。

在肝炎的急性期消化道症狀明顯時,如食欲下降、惡心、嘔吐、厭油、腹脹等,這時應根據患兒的口味調配飯菜,以提高食欲。宜給予含糖含維生素豐富的非油膩食物,如麵包、八寶粥、米粉、紅棗稀飯、雞蛋掛麵,多吃青菜和水果,要多飲水或果汁。食欲恢複後注意增加蛋白質類食物,如牛奶、瘦肉、魚、雞蛋及豆製品。個別孩子急性期過後,食欲亢進,這時也應該控製孩子的食量,並不是吃得越多越好。注意肝炎病情的變化,因為有些肝炎會演變成重症肝炎而危及生命。所以家長應注意孩子的性格、消化道症狀、尿便情況,如果患兒過分急躁、哭喊或嗜睡、恍惚,或惡心、嘔吐、腹脹、厭食症狀加重,或尿顏色加深,大便呈灰白色,提示病情加重,應立即送醫院治療。

20怎樣預防甲肝

甲肝主要是經口感染的消化道傳染病,因此切斷經口傳播的途徑,把好病從口入關,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是重要的預防措施。在甲肝的流行期可以口服中藥或板藍根衝劑進行預防,但是預防效果不十分肯定;對於接觸過甲肝病人的小兒,在10天之內,注射丙種球蛋白有良好的預防作用,越早越好。注射甲肝疫苗,使人體產生抵抗甲型肝炎病毒的抗體,是最有效最可行的預防措施。

21什麼是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

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是指身體內有乙型肝炎病毒,但患者沒什麼症狀,肝功能也正常,隻在抽血化驗時查到乙型肝炎病毒的表麵抗原(HBsAg),它是病毒本身的一種成分。醫生把這種身體內有病毒,但無症狀,肝功能正常的人稱為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身體內攜帶乙型肝炎病毒當然不好,不過若肝炎病毒與人和平共處,對人體、對肝髒沒有破壞作用,沒有使人發病,大可不必驚慌失措。

但是當人的抵抗力降低時,潛伏在體內的病毒就會聞風而動、興風作浪,就會破壞肝髒,導致肝炎。怎樣驅除體內的肝炎病毒,也就是說,怎樣使表麵抗原轉陰呢?目前還沒有特效的藥物,因此不必為使表麵抗原轉陰而耗資勞神,實際上大多數表麵抗原陽性者不經治療也自然會轉陰。對付表麵抗原的辦法是每隔3~6個月複查1次表麵抗原及肝功能,以了解表麵抗原是否自然消失或者是否在搞破壞,損害肝細胞。如果轉氨酶升高,說明病毒在活動,應該保肝治療。故家長應盡量讓患兒保持心情愉快,不要讓其過度勞累,不要服用有損肝髒的藥物,平時要注意平衡膳食,積極預防感冒。另外,乙型肝炎表麵抗原陽性是否需要轉陰治療應該聽醫生的。

22接觸乙肝、丙肝、丁肝患者會被傳染嗎

乙型病毒性肝炎簡稱乙肝,它的傳播途徑主要有3條:一是母嬰垂直傳播,也就是說患有乙肝的孕婦在懷孕、分娩的過程中,會把乙型肝炎病毒傳給胎兒或新生兒;二是注射輸血傳播;三是以性接觸為主的密切接觸傳播。這些傳播途徑可占乙肝傳播的95%~97%。而一般的接觸,例如會談、做遊戲、握手,甚至共餐而被傳染的可能性都很小。

一家人中,乙肝患者與非乙肝人員之間的日常生活接觸並不容易被傳染乙肝。因此,沒有必要談乙肝色變。杜絕乙肝傳播的主要手段及措施是:①接種乙肝疫苗,阻斷母嬰垂直傳播。我國從1992年起即實行新生兒出生後24小時以內接種乙肝疫苗,可有效地阻斷母嬰傳播。凡是沒有感染乙肝的兒童及成人,都可以通過接種乙肝疫苗,使自己身體內產生有保護作用的乙肝表麵抗體(抗-HBs),從而具有抗乙型肝炎病毒攻擊的抵抗力和免疫力。②避免注射、輸血或輸血液製品,注射用具需經過嚴格消毒,況且隻能用1次。③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及衛生習慣,實行分餐製和各種生活用品分用製,把好病從口入關。丙型病毒性肝炎(簡稱丙肝)與丁型病毒性肝炎(簡稱丁肝)的傳播途徑及預防措施基本與乙肝相同,隻是現在還沒有丙肝及丁肝疫苗。

23接種乙肝疫苗無抗體生成怎麼辦

按照乙肝疫苗的免疫程序接種,多數接種者在完成3次接種後的1~3個月時,血液中出現乙型肝炎病毒表麵抗體(抗-HBs陽性),說明接種者已經具有抗乙肝病毒感染的能力,也說明疫苗起到了作用;而少數人無表麵抗體產生,可隨即再注射2次乙肝疫苗,中間隔1個月,這樣強化注射,多數人可產生表麵抗體(又稱保護性抗體)。如果仍無抗體產生,可能接種者的免疫功能有問題,應請醫生檢查和治療。另外,乙肝疫苗的貯存條件、有效期、疫苗的質量、接種的劑量及個體的差異都可能成為接種失敗的原因。

24預防接種後的反應及護理

打預防針以後,孩子會出現一些正常或異常反應。

(1)正常反應:小兒打預防針以後,多半在注射部位會出現紅、腫、熱、痛或附近淋巴結腫大,有時因局部疼痛影響肢體活動,這都是正常的局部反應。個別疫苗在接種2~3周內局部可留有硬結。接種卡介菌後局部會出現膿皰、潰破、結痂的過程。一般要持續2~3個月。注意接種部位不要見水,不要熱敷。此外,部分孩子接種後還會出現頭痛、頭暈、低熱、乏力和全身不適等症狀。個別孩子還會出現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這些反應一般在1~2天內會自然消失,很少持續3天以上。

(2)異常反應:不應該出現的異常反應有注射局部化膿、高熱、休克、皮膚過敏或全身出血點,嚴重者發生接種後腦炎。另外一種情況是小兒恰好正處在某種疾病的潛伏期(發作前期),接種疫苗後,使潛伏的疾病急性發作,這種情況稱為偶合症。因此,凡在接種疫苗後出現的這些異常反應,都需要及時找醫生診治,然而鑒定是否是疫苗引起的異常反應,應與當地的衛生防疫機構或接種部門的保健人員聯係。

25什麼是結核病

結核病俗稱癆病,是由細菌(結核杆菌)侵入人體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結核病是全身性疾病,人體的各個髒器,如肺、腸、腹膜、喉、腦、皮膚、骨骼等,都可受到結核菌的侵犯而發病。結核病發生在什麼髒器,就稱作什麼髒器的結核,如發生在肺就叫做肺結核。小兒時期肺及腦膜最容易受結核菌侵犯,因此小兒以原發性肺結核最常見,其次為粟粒性肺結核和結核性腦膜炎。後者通常會危及生命或遺留神經係統的後遺症。小兒患結核不僅影響小兒的健康成長,而且多數成人型結核病都是在小兒時期感染結核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因此認識結核、防治結核,具有重要的意義。結核菌廣泛存在於空氣中,兒童吸入含有結核菌的空氣就有可能感染結核病。因此,結核主要是通過空氣中的飛沫進入呼吸道而傳染的。

如果一個家庭中有結核病人,病人在說話、咳嗽及打噴嚏時,將結核菌排到空氣中,小兒處於這種環境就很危險,難免不被感染。據調查,小兒結核感染幾乎都來自家庭、近親或近鄰。而較大的兒童感染結核,不是來自家庭,就是來自學校、商場、影劇院等公共場所。另外,兒童食用了受結核菌汙染的牛奶或食物也會受到感染。

兒童結核常見的類型為原發性肺結核。大多數病情較輕,有時類似感冒,如低熱、咳嗽、食欲不振、體重減輕,一般經過數周症狀好轉,如果持續時間很長,經久不愈,或者逐漸加重,吃什麼藥都沒效,應該懷疑小兒肺結核,做結核菌素試驗(OT試驗)及X線胸片檢查可以確定診斷。近幾年耐藥的結核病有增多趨勢,所以作為兒童家長,遇以下情況時應該懷疑孩子得了結核病:①孩子體重不增加或下降。②午後低熱持續1周以上,經常乏力,食欲減退。③持續咳嗽,咯痰,痰中帶血,經久不愈。④睡覺時愛出汗(盜汗)。當孩子有以上症狀時,可帶孩子到醫院做結核菌素皮膚試驗及X線胸片檢查,這兩項檢查對結核病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

26結核病能治愈嗎

結核病能否治好取決於結核病變的部位、類型及嚴重程度、人體的抵抗力、治療的早晚以及治療原則是否落實。一般來說,原發性肺結核容易治愈,粟粒性肺結核治療得早也能治愈,而結核性腦膜炎容易留下後遺症。其實大多數結核病一經治療,效果很好。但是待症狀消失後,一些家長不聽勸告,擅自停藥,療程不夠造成結核病複發或者人為地造成難治性結核是很常見的。因此,治療結核要遵循以下5條治療原則:

(1)早期:即早期發現結核,早期治療。因為首次發現結核,從未用過抗結核藥,這時結核菌對抗結核藥很敏感,再加上病人的抵抗力還沒有下降,所以治療效果很顯著,容易完全治愈,不留或少留後遺症。

(2)聯合: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藥物同時應用,有機搭配,可增加藥物療效,並可減少結核菌耐藥性的產生。

(3)適量:每種抗結核藥劑量不能過小,否則影響療效;但又不能過大,否則容易發生副作用及不良反應。

(4)規律:按規定的方案在規定的時間內堅持有規律不間斷的用藥是治療成功的關鍵,哪些藥該停,哪些藥該加,哪些藥該減量,都有一定的規律性。

(5)全程:即按方案所規定的療程進行治療是保障徹底治愈不複發必須遵守的重要原則。

27怎樣預防結核病

目前對結核病是防有措施,治有辦法。但是人們往往忽視預防,而且又難以堅持全程治療,因此近幾年結核病發病率有所回升,已經引起國家和防疫部門的重視。目前預防結核病應采取以下措施:接種或複種卡介苗,這是最有效的預防措施。新生兒出生後3天內首次接種卡介苗的效果最好,以後可以按計劃免疫程序進行複種。

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是在首次注射卡介苗後第三個月,應該做結核菌素試驗來判斷上次接種卡介苗是否成功了。結核菌素試驗如果是陽性,說明接種是成功的,機體已經具有抵抗結核的免疫能力;如果是陰性,說明接種不成功,要立即進行補種,直到結核菌素試驗陽性為止,這樣孩子才真正獲得了免疫力。平時要避免讓孩子接觸結核病病人,以減少感染的機會。對已經接觸過結核病人的孩子,特別是密切接觸排菌病人者,要定期進行胸透檢查,以便及時發現是否被感染發病,達到有病早治,無病早防的目的。對有低熱、咳嗽、咯痰或咯血半個月以上者,要進行X線胸片和痰化驗檢查,以便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28新生兒有哪些情況應暫緩接種卡介苗

新生兒應在生後3天內接種卡介苗,但如果有以下情況可暫時不接種:①發熱。②體重過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