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1 / 3)

傳染病

1孩子得了麻疹該怎麼辦

麻疹早期,孩子可有發熱、咳嗽、流鼻涕、流眼淚,還會出現一些消化道症狀,如嘔吐、腹瀉、食欲不振等,這些表現與感冒相同,所以麻疹早期,在疹子出來以前,很難診斷出來。與感冒略有不同的是患兒眼睛紅得厲害,且畏光流淚,口腔頰側黏膜出現白色黏膜疹,應當引起注意,有經驗的醫生根據這些表現就能作出麻疹的早期診斷。

一般在發熱3天以後,皮膚開始出現紅色的疹子,高出皮膚,大小不等,壓之退色,疹子可以融合成一大片。疹子先從耳後出現,接著發展到麵部、頸部,再往下發展到胸、腹、背部;最後發展到胳膊腿及手心腳心,才算出齊。燒得越高,疹子出得越厲害,疹子出齊需要2~3天。此後病情好轉,發熱停止,皮疹依照出疹的順序開始消退,疹子消退也需要2~3天。所以,麻疹的病程可以歸納為:熱3天,出3天,退3天。出疹2天後,如果孩子仍然高熱持續不退,或熱退後1~2天又高熱,則可能發生了並發症,這時應立即請醫生診治。

常見的並發症有喉炎、肺炎、腦炎、心力衰竭,嚴重者危及生命。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病情嚴重者應該住院隔離治療。麻疹早期可以用抗病毒藥物,如病毒唑、幹擾素治療。此外就是對症治療,若患兒煩躁哭鬧,可給予魯米那鎮靜,劇咳時給予傷風止咳糖漿,還應該用0.5%氯黴素眼藥水點眼,以保護眼睛。因為發熱可以促進疹子出齊,麻疹就好了。所以,盡量不采用退熱措施。

但是,對於嚴重的高熱,體溫在39.5~40℃,可以給予退熱劑,如泰諾林,劑量宜小,以免驟然退熱,影響出疹或引起虛脫。實際上對於麻疹沒有特效的治療藥物,因此做好以下護理很重要:

(1)隔離:麻疹是經過空氣傳播的,患麻疹的小兒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因此對患兒要隔離,莫讓其接觸別的孩子;要讓孩子安靜休息,熱退2天後即可下床;出疹1周後,如果無流涕、咳嗽,可以出門活動;對小嬰兒要勤翻身、勤抱起來改變體位;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濕潤,注意開窗通風,切忌不恰當地為避風而關門閉戶;冬天要注意保暖,以免發生肺炎,但也不要捂得過嚴,以免出汗過多或因高熱引起抽搐。

(2)注意多喝水:有的孩子隻願意喝飲料,也是可以的,多飲水可以彌補高熱及進食少引起的缺水;伴有吐瀉者,可喂糖鹽水。為了發疹可以喝蘆根水(鮮蘆根100克,加水煎)。

(3)注意營養:患兒在高熱期幾乎沒有食欲,不必強迫進食,應該給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湯、豆漿、牛奶、米粉、掛麵、八寶粥等流質、半流質食物;在恢複期應該加強營養,千萬不要迷信忌口的說法。

(4)注意口鼻及皮膚的清潔:每次飯後要漱口,小嬰兒可用鹽水棉球洗口腔;皮膚要清潔幹燥,勤換衣服。

(5)保護眼睛:既要避免強光照射,也不要光線太暗,如果眼屎太多,可用溫開水清洗,再點眼藥水。

2怎樣預防麻疹

麻疹可以通過打預防針,注射麻疹疫苗加以預防。沒有打過麻疹預防針的孩子,在接觸麻疹病人以後,及早注射丙種球蛋白,也有預防發病的作用,至少可以減輕發病的程度。在有麻疹流行時,對於體質虛弱或患有其他嚴重疾病的孩子,即使沒有與麻疹病人接觸也應該注射免疫球蛋白。注射免疫球蛋白的保護效力隻能維持2~3周,必要時還應該再注射1次。應盡量防止小兒4歲前出麻疹,因此時正是容易得合並症的時候。

3什麼是風疹

風疹是由風疹病毒引起的小兒時期常見的輕型急性傳染病。病毒由患兒的口、眼、鼻分泌物通過空氣飛沫或直接接觸傳播。1~5歲的小兒最易受傳染,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以冬春季較多。風疹的症狀較輕,開始時發熱(38.5℃以下)、咳嗽、流鼻涕、咽痛、聲音嘶啞,發熱1~2天開始出皮疹,顏色淺呈粉紅色,扁平斑點狀,最早出現在麵頰部,迅速蔓延至胸背部,一天內可遍及全身,但手心腳心大多無疹。皮疹於3天內迅速消退,出疹期患兒精神好。另一個特點是耳後和枕部的淋巴結腫大,這點與麻疹不同。風疹的治療及護理與麻疹相同。

4幼兒急疹是怎麼回事

幼兒急疹又稱玫瑰疹,是1~2歲小兒常患的發熱出疹性病毒性疾病。以突然高熱起病,體溫可達40℃,發熱一般持續3~4天。雖然持續高熱,但小兒的精神及全身情況良好,僅有輕微的咳嗽、咽紅,偶有因高熱而出現的抽風。一般在體溫下降的同時開始出皮疹,皮疹呈紅色斑點狀,可分散存在,也可互相融合。

熱退疹出是本病的主要特點。另一個特點是頸部、枕部淋巴結腫大。皮疹於1~2天內全部消退。實際上要是不出疹,很難作出幼兒急疹的診斷。熱退疹出,就算病好了,無須再特別治療。發熱時給予退熱藥,無合並症發生時,不必用抗生素。

5如何護理患水痘的孩子

在冬春季節裏,如果小兒感冒症狀輕微,在發熱1~2天後,身上出現了紅點、水皰,就應該請醫生看一看是否得了水痘。水痘初起時是紅色斑疹,在數小時內迅速變成橢圓形、大小不一、水滴狀清亮的水痘,基底部發紅,有癢感,24小時內痘液變渾濁,1~3天變幹和結痂,不化膿。這種皮疹在3~4天內分批出現,主要分布在胸背部,胳膊腿部位較少。

因此往往在同一部位可以看到紅斑、皰疹、結痂的“老中青三輩”,是水痘皮疹的重要特征。水痘嚴重者可發生水痘肺炎、腦炎或水痘化膿,甚至可以引起敗血症。水痘是由水痘病毒通過呼吸道或患兒使用的飯碗、水杯等用具傳染的,全年都可以發病,但冬春季較多,2~6歲小兒多見,得過一次水痘,可終身免疫。得了水痘,一般不用吃藥即可痊愈,但要注意對症護理。

患兒發熱時要臥床休息和隔離,一般發病1周或不再出新痘2天後,可以出門活動或複學,水痘結痂就沒有傳染性了。發病期間要多喝水,以幫助毒素排泄。水痘刺癢難受時可以外用爐甘石洗劑止癢,患兒內衣要勤換,手要勤洗,指甲要剪短,對嬰幼兒可做一副薄布手套,將手套起來,這樣可以避免搔抓水痘,繼發感染化膿。水痘破了可以塗些紫藥水,繼發感染時,可以塗些百多邦軟膏或口服些抗生素,如果發熱或病情嚴重,應請醫生治療。水痘的痂蓋要等其自然脫落,不必用手摳掉,以免流血、感染或留下瘢痕。

6手足口病是不是很嚴重

手足口病是由多種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其中EV71病毒可以引起重症手足口病,甚至危及生命。由於此病發生的皰疹集中在患兒的手、足、口部位,故稱手足口病。此病多發生在3歲以下的小兒,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4~7月發病較多。傳染途徑有3種,接觸傳播、呼吸道傳播和消化道傳播。

主要通過密切接觸患兒的糞便、皰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噴嚏時噴出的飛沫等)以及被汙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在托兒所、幼兒園中可引起流行。發病初期先有發熱,周身不適,像感冒一樣,且不愛吃飯、流口水甚或惡心、嘔吐。1~2天後患兒的手、足、口腔、臀部出現紅色斑點後形成水皰,周圍有紅暈。手足的皰疹中心逐漸凹陷、幹燥、脫落而吸收;口腔中的皰疹很快破潰,形成潰瘍。患兒進食困難,哭鬧不安,多數患兒3~4天皮疹漸漸消退,不留任何痕跡。基本上1~2周即可自愈,預後良好。

本病的治療主要是采取對症治療措施。如發熱的小兒可服用清熱解毒中藥。口腔有潰瘍時局部使用金黴素甘油或康複新溶液,促使潰瘍愈合。由於口腔潰瘍疼痛,使小兒進食困難,所以應給予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食物。局部應保持清潔,避免細菌感染。在托兒所、幼兒園中若發現手足口病患兒,應予以隔離,所玩的玩具也應進行消毒。此病的病程較短,病情較輕,無不良後果。個別重症患兒可能出現腦膜炎、肺炎等。隻要家長細心觀察,早期發現,及時就診,積極配合醫生治療,絕大多數可以痊愈。

(1)出現以下情況,疑有重症傾向,應立即送醫院:①年齡小於3周歲。②高熱持續不退超過3天。③精神差、嗜睡、易驚、煩躁不安。④肢體抖動或肢體無力、癱瘓。⑤麵色蒼白、心率增快、四肢發涼。⑥呼吸變淺、加快等。

(2)手足口病的預防:①預防手足口病的關鍵是注意家庭及周圍環境衛生,講究個人衛生。飯前便後、外出回家後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淨手。②嚴把“病從口入”關,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③居室要經常通風,要勤曬衣被。④流行期間不帶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要避免接觸患病兒童。

7怎樣防治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又名痄腮,俗稱“腫脖瘟”。這是一種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通過唾液、飛沫傳播的小兒常見的傳染病。一般在冬春季節流行,多見於4~15歲的兒童。幼兒患流行性腮腺炎時,首發症狀是耳朵以下部分出現腫脹、發熱;年齡較大的兒童則往往會在腮腺腫大的前一天訴說耳朵痛或耳朵周圍痛,或者在吞咽咀嚼食物時叫喊腮部疼痛。腮腺腫大多以耳垂為中心,邊緣不清,按壓時疼痛。

一般先一側腫大,1~2天後另一側也腫大,不過另一側在1周後才開始腫大或者根本不腫的情況也是有的。輕度腫大3~4天後可消腫,中度腫大需要7~10天方可消失。小兒病初2~3天體溫可能有所上升,同時也會出現食欲不振、頭痛及全身不舒服的感覺。流行性腮腺炎除了引起腮腺腫大外,也會引起頜下腺及舌下腺發炎腫大。少數男孩可以引起睾丸炎,女孩可引起卵巢炎;偶爾也會侵犯胰腺,引起胰腺炎;若患兒腮腺炎症狀嚴重,或者腮腺腫大剛消失,就出現嘔吐、嗜睡、頸部發硬、昏迷或抽風,可能是並發了腦膜炎。

流行性腮腺炎傳染性很強,小兒如果患病,應及時隔離,以免影響到其他健康兒童,已到青春期的男孩最好不要與腮腺炎患兒接觸。要精心護理患兒,以防止並發症和促進患兒早日康複。腮腺腫大未消之前,應當臥床休息,多喝開水,不吃酸性食物(誘發疼痛),宜攝入富有營養、稀軟的食物,如稀飯、米湯、牛奶、雞蛋掛麵、魚湯等;注意口腔衛生,多用淡鹽水漱口;早期用濕毛巾冷敷腮部以減輕疼痛或將蒲公英或仙人掌搗爛,加少許冰片或六神丸細粉,再用雞蛋清調成稠膏,貼敷到腮腺腫大部位,有止痛消腫的作用。

板藍根是治療和預防流行性腮腺炎較好的藥物。連服3天板藍根,有一定的預防作用,即使發病,也可使症狀減輕或縮短病程。目前我國也開始接種流行性腮腺炎疫苗,15個月的小兒,尤其是男孩,可適當接種。

8什麼是猩紅熱

猩紅熱又名爛喉痧,是由溶血性鏈球菌引的細菌性傳染病。這種病菌存在於病人的鼻部,當咳嗽、打噴嚏時或大聲說話、哭鬧時,通過飛沫傳染他人;也可通過被病人汙染過的食物、用具、玩具和日常用品等傳播。2~8歲的兒童容易得此病,猩紅熱多在春季流行。猩紅熱初期症狀為突然高熱、咽喉痛、惡心、嘔吐,扁桃體紅腫,上麵有黃白色的膿和膿性分泌物。發熱1~2天後出現皮疹,先從頸、胸、背的上部及腋下開始,一日內遍布全身。

皮疹呈猩紅色米粒樣小紅點,疹間皮膚也發紅;用手按壓時皮疹變成白色,抬手又恢複成紅色;皮疹在肘彎、腋窩、腹股溝這些皮膚皺褶處呈密集線狀。另外,病人麵色潮紅,但口唇周圍蒼白。皮疹大約在1周後消退,這時可有細屑狀或大片狀脫皮。猩紅熱患兒應在醫生指導下隔離治療7~10天。常用藥物青黴素、紅黴素、羥氨苄青黴素任選一種。接觸過猩紅熱的患兒,應用上述藥物3天,以預防發病。

患兒應臥床休息,多飲水,進食容易消化吸收的高營養食物,保持大便通暢。猩紅熱治療不及時或護理不當,極易發生並發症。常見的並發症有頸淋巴結炎、中耳炎、肺炎、化膿性關節炎、骨髓炎、中毒性心肌炎及急性腎炎。這些並發症可在患病期間的任何時間發生,但通常是在熱退10~15天後。因此,如果發現患兒除了猩紅熱以外,又出現其他新的症狀,應立即向醫生報告。

9百日咳必須咳嗽100天嗎

百日咳是一種流行於冬春季節的細菌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通過患兒口鼻噴出的飛沫傳播。5歲以下的小兒易被感染,年齡愈小病情愈重。如果治療不及時,常遷延2~3個月,因其病程長,故稱百日咳,但絕非必須咳嗽100天才能好,隻要治療及時,護理得當,病程是可以縮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