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與發育疾病
1什麼是消瘦?什麼是營養不良
從醫學角度講,小兒體重比同年齡的標準體重減少15%,稱為營養不良;體重低於標準體重,而減少不到15%者,稱為消瘦。消瘦可以發展成為營養不良。引起消瘦和營養不良是由以下幾方麵因素造成的:一是吃得太少,如厭食、偏食;二是消化吸收不良,如經常腹瀉;三是消耗太多,如患某些慢性疾病。有些孩子消瘦是遺傳性的。如果孩子的雙親或其中一方祖輩都比較消瘦,天生食量小,天生吃不下油膩的食物。故孩子稍瘦些不要緊,隻要身體健康,就應視為正常,說不定任何增胖的措施都是徒勞的。
精神緊張是引起消瘦的另一個原因。有的家長在孩子吃飯時總是喋喋不休,或打而食之,或罵而食之,都會使孩子情緒緊張,自然就倒了胃口;有些孩子內向膽小,怕死、怕妖怪、怕父母離開,整天憂心忡忡的,胃口自然不好。家長要解除孩子的思想顧慮,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吃飯氛圍,讓孩子高高興興地吃飯。對於體重迅速下降,突然消瘦的小兒,必須立即進行檢查。最常見的疾病有糖尿病、腫瘤、腹瀉或結核病等。
2孩子為什麼厭食
厭食是指小兒較長時期缺乏食欲、見食不貪、吃得太少或拒絕吃飯。小兒厭食與以下因素有關。
(1)飲食不節:一味讓孩子吃得太多、吃得太好、吃難以消化的食物,超過了小兒的消化吸收能力,就會造成傷食或積食。試想在“饑寒交迫”的年代,有幾個孩子厭食?所以目前大多數厭食都與飲食不節、傷食、積食有關。
(2)飲食習慣不良:小兒偏食、吃零食及吃冷飲都會影響食欲和消化能力。偏食導致營養攝入不全麵和某些營養成分缺乏,如缺鋅、缺鐵和缺鈣;過多吃零食會影響正餐進食量,還會影響消化液的產生及消化道的運動規律,使消化能力降低;吃冷飲會影響消化係統的“腐熟水穀”功能,也使消化功能降低。
(3)精神緊張:眾所周知,人心情好時,吃得就多。然而有些家長一到吃飯時就訓孩子,嫌孩子貪玩、不講衛生、放學回來晚、作業不認真,使孩子倒了胃口,沒食欲。這些話為什麼不放在飯後說呢?還有些家長不了解孩子能吃多少飯,隻嫌孩子吃得少,總是逼著孩子多吃飯,打而食之,罵而食之,原本有點食欲也被打跑、罵跑了。
(4)其他因素:天氣炎熱時,小兒的消化能力降低,食欲也差;小兒生病以後或服藥都會影響食欲,此時不能逼孩子多吃東西。這種厭食是允許出現的,是暫時的。
3怎樣糾正孩子厭食
(1)對孩子的食物要有所選擇:家長應該了解哪些食物不易消化,哪些容易消化,什麼食物是孩子必需的,以恰當選擇食品給孩子。對孩子的進食量應有所控製,自古就有“要想小兒安,常帶三分饑和寒”的明訓,意思是不讓孩子吃得太飽,不讓孩子穿得太暖。要讓孩子理解他需要食物,食物是求之不得的,不是食物需要孩子。“饑餓是食欲之母”是作者鬥膽提出來的,關鍵是家長有沒有膽量餓一餓孩子,能否頂住各方麵的壓力這樣做。
(2)逐漸糾正孩子偏食、吃零食、吃冷飲的不良習慣:方法很簡單,家裏不要貯備冷飲、汽水及營養價值較低的小食品。但是在春遊、遊園時偶爾吃點、喝點,也不算什麼錯。
(3)讓孩子高高興興地吃飯:經常聽到一些家長這樣對孩子講話:“不把這點飯吃完,小心你的屁股。”“你吃一口菜,就給你買一塊巧克力。”“你怎麼啥東西都不吃,你想死哩?”“不吃青菜,就別想吃肉。”“看你那髒樣,上課注意聽沒有?”等。這些言行都會造成孩子精神緊張、食欲不振。家長應切記在吃飯問題上禁止打、罵、誘、罰,不要強迫孩子吃飯,不要強迫孩子吃某種食物。有人這樣建議:把食物放在孩子麵前,什麼也別說。過半個小時將食物拿走,吃多少算多少。到下一頓飯之前不要再給他吃東西。不知家長是否讚成這條建議,有沒有勇氣這樣做。此外,家長需要做的是努力提高飯菜的質量,做的飯要像小食品那樣具有吸引力,讓孩子一看就流口水。飯菜品種要經常更換,讓孩子感到新鮮,不一定吃夠才換另一個品種。另外,孩子的食欲也是會變化的,也有周期性,有幾天食欲好,有幾天不好。吃得多不用表揚,吃得少也不要批評。孩子在場時,當著任何人的麵,都不能說孩子這不吃那不吃,隻能說最近吃飯好多了,哪怕孩子最近吃飯並不是太好。糾正厭食就是要讓孩子按照自己的願望吃飯,但也不能成為孩子的奴隸。有些規矩還是要講的,如按時吃飯,不挑肥揀瘦,少吃糖和糕點,少喝汽水,不要讓孩子覺得事事都由他說了算。
(4)便秘:糾正便秘,能保證消化道暢通,對增加食欲也是非常有益的。對嚴重厭食的兒童應該檢查一下是否患有缺鋅、貧血或其他疾病。沒有病不要亂吃藥,包括所謂的補藥,有病就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正規治療。最後特別提醒家長:糾正厭食,不僅需要一段時間,還需要有耐心,千萬不能著急。
4有的孩子為什麼喜歡吃土塊
2歲以下的嬰兒喜歡啃手中的玩具,啥東西都往嘴裏塞,這是孩子探索環境的正常現象;而有些2歲以上的孩子喜歡吃一些非食物性東西,如土塊、煤渣、報紙、棉絮等,這種異常行為,在兒科學上稱為異食症。這不單是壞習慣,僅靠打罵是糾正不了的,這是一種病,需要治療。異食症常由以下疾病引起:
(1)鋅缺乏症:挑食、偏食、厭食的孩子容易缺鋅;缺鋅時口中乏味,吃什麼東西都沒味,當然吃土塊也不覺得難吃;缺鋅時什麼都不想吃,所以也厭食。一般到醫院檢測血鋅含量即可作出診斷,補鋅治療有效。常用的鋅劑有硫酸鋅、葡萄糖酸鋅等。
(2)貧血:缺鐵性貧血的孩子,麵色蒼白或萎黃,容易疲勞,異食症也是貧血的一個表現,補充鐵劑後,異食現象就會消失。
(3)腸蟲症:小兒腸道有了寄生蟲,也會出現異食、厭食、腹痛、消瘦等症狀,糞便化驗查出蟲卵就可明確診斷,可給予驅蟲藥,如左旋咪唑、腸蟲清治療。另外,鉛中毒及嚴重智力低下的孩子也有異食現象,應該到醫院進行檢查和治療。
5孩子為什麼夜間老磨牙
很多家長經常來醫院詢問,自家的寶寶晚上睡覺總是磨牙,牙齒咬得咯咯響,有人說是肚子裏有蛔蟲,可是已經吃了打蛔蟲藥了,蟲也沒有打下來,還是磨牙,會不會是有別的問題?孩子夜間磨牙並不少見,老百姓說是因肚子裏有蟲,但是未得到證明。磨牙的原因至今不清楚,可能和下麵一些因素有關。
(1)消化因素:睡前吃得太多、便秘、腹脹、口臭、積食等胃腸功能紊亂。晚餐吃得過飽或者臨睡前加餐,不僅影響營養素的吸收、利用,而且增加腸道的負擔。因為入睡時,胃腸道裏還積存著大量沒有被消化的食物,整個消化係統就不得不“加夜班”,連續工作,甚至連咀嚼肌也被動員起來,不由自主地收縮,引起磨牙。
(2)心理因素:當大腦長時間處於高度興奮和緊張狀態時,患者的各種情緒在睡眠狀態會下意識地表現出來,夜磨牙就是這種表現形式之一。
(3)牙合因素:包括牙合畸形、牙齒缺損或過長、單側咀嚼等,可引起咬合障礙。所以在深睡眠時,機體就會增加潛意識的下頜運動,通過摩擦牙齒這個自糾性動作,以求達到咬合平衡。
(4)腸道寄生蟲:確實腸道寄生蟲會引起磨牙。蛔蟲寄生在孩子的小腸內,在掠奪營養的同時,還會刺激腸壁,分泌毒素,引起消化不良。孩子的肚子經常隱隱作痛,就會造成失眠、煩躁和夜間磨牙。另外,患蟯蟲病的孩子入睡以後,蟯蟲會悄悄地爬到肛門口產卵,引起肛門瘙癢;使孩子睡得不安穩,出現磨牙。不過,現在腸道寄生蟲病確實少了,不是孩子磨牙的首要原因了,難怪一般都打不下來蟲。
(5)遺傳因素:有些孩子的父母也磨牙。夜間磨牙的寶寶,首先要注意晚餐不要吃得太多,睡前1小時不再吃東西,不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同時要做好口腔衛生,養成每天刷牙的習慣;注意調節心理,盡量不要給孩子壓力,給孩子營造個舒適的家庭環境,尤其在孩子睡前要避免過度興奮,不看過於激烈或恐怖的電視;其次排除腸道寄生蟲,如查大便有蟲卵,及時驅蟲;最後請口腔科的醫生檢查牙頜因素,如是否有牙齒缺失,是否咬合麵不平和牙齒咬合不良等因素,如果有,就需要給予相應的治療。
6孩子愛吃手指、奶嘴是不是病
好多寶寶從出生就吃手指,有些寶寶愛哭,吸上安慰奶嘴就不哭了。這些孩子慢慢地就離不開手指和吸奶嘴了。看著孩子吸得津津有味的模樣,不禁讓人懷疑,奶嘴及手指是否真的美味、真的好吃?孩子一天天長大,他們老離不開手指和奶嘴,看著有的孩子都上大學啦,還不自主吃手指。父母覺得這孩子是不是病了呀。吸吮是寶寶與生俱來的本能,有些寶寶在母親肚子裏的時候,就會吸吸手指來滿足自己。當孩子出生之後,更是懂得利用吸吮能力來吸奶,以獲得飽食。所以,喂母乳的母親會發現,有時候寶寶已經吃飽,卻還是含著奶頭不放,這是因為寶寶喜歡吸吮帶給他的滿足感,而不願意離開母親的懷抱。
由於每個孩子的先天氣質不同,有些寶寶喜歡依賴某些東西帶給他安全感,於是當寶寶饑餓、傷心、恐懼、緊張、想睡覺、不舒服時,就會吸奶嘴或手指來安慰自己,所以吸奶嘴或手指對寶寶有緩和情緒的作用。從這個角度來看,寶寶吸奶嘴或手指並非壞事。眾所周知,吃手指不好,比如咬破手指、嘴巴牙齒變形、把髒東西吃進肚子裏等。但是,就是戒不掉,怎麼辦?事實上,除非孩子對於奶嘴及手指過於依賴,如果隻是餓了、累了、想睡了,才吸吸奶嘴或手指,並不會造成以上的情形發生,家長不用過度擔心。少數孩子持續到2~3歲仍習慣吸著奶嘴睡覺。這種習慣建立已經根深蒂固了,家長需要有更大的耐心及更長的時間來處理,不要強行戒除,不要規定時間表。否則會傷害孩子,給他留下不好的印象,另外未必能戒掉。有些孩子長大之後,會突然發現吸奶嘴、手指已經沒什麼樂趣了,甚至不需要大人多費口舌就戒掉了。在戒掉之前,家長要注意保持奶嘴及手指幹淨即可。
吸奶嘴、吃手指哪個容易戒呢?答案是奶嘴。有不少家長采用塗辣椒、塗藥物等“狠招”,多半徒勞無功。醫生並不讚成“出此下策”,會給予家長以下建議。
(1)不要用奶嘴解決寶寶的情緒:家長不要一見孩子哭鬧,就馬上把奶嘴塞在他的嘴裏。其實應該先找找原因,是肚子餓、肚子脹、太冷、太熱、太無聊,還是別的什麼,否則光靠奶嘴,就容易讓孩子過度依賴。
(2)用玩具轉移注意力:除了睡覺時,平常時間不要讓寶寶看見奶嘴,或是當他想吸奶嘴或手指時,拿玩具陪他玩,並要他拿開奶嘴或手指。
(3)先戒掉吃手指,再戒掉吸奶嘴:如果將奶嘴藏起來,可能隻需要幾天至多十幾天,就可以戒掉;手指長在他自己身上,因為吃手指這種便利性,所以不容易戒掉。如果孩子非要吸手指,寧可給他吸奶嘴,因為奶嘴以後比較好戒,而且孩子的手到處亂摸,容易吃進細菌。
7寶寶愛吃零食怎麼辦
辦公室劉主任家兒子,今年5歲,身高和體重都是正常偏下,瘦得很,偏食、挑食、愛吃零食,劉主任用盡渾身解數,也不知如何是好。據調查約有50%的寶寶常吃零食而耽誤正餐,其責任主要還在家長,有些家長常把零食作為體現父母之愛的主要方法、哄寶寶的誘餌,還有的作為正餐吃得少的補充,於是造成了寶寶愛吃零食的不良習慣。常吃零食有三大危害:①擾亂寶寶胃腸活動規律,影響消化功能。②零食口感好,又香又甜孩子愛吃。因為這些零食對人體味覺刺激性很強,會使寶寶的味覺敏感度下降,造成味覺遲鈍,久而久之寶寶就沒有了食欲。③零食營養成分單一,所以常吃零食會造成某些營養素缺乏,影響寶寶生長發育。零食最好不吃,但有吃零食習慣的孩子,一下子斷不了,就慢慢地斷。逐漸減少數量、減少次數。不能用零食代替正餐,一定要在保證吃好正餐的前提下,才給予零食。有時候有必要下狠心餓一餓他。
8什麼是肥胖症
肥胖症是指身體內脂肪過度堆積,體重超過標準體重的20%。大多數肥胖是由於貪吃進食過多,活動過少所致,也有的是父母肥胖的遺傳因素引起的,隻有極少數是由於內分泌紊亂引起的。所以,增加活動與限製飲食是治療肥胖的主要措施。如果孩子的父母都比較肥胖,孩子肥胖的可能性就比較大。但是,增加活動和限製飲食仍然是很必要的。
肥胖可以成為一種惡性循環,即越胖越懶得動,越不動就越肥胖。因此,發現孩子有貪吃超重不愛動的苗頭,就應該采取措施,把它抑製在萌芽階段。但是,7~12歲的學齡兒童進入快速發育階段,體態會變得比較豐滿、超重,這是普遍現象。一般到14~15歲時,這種現象就會消失。
9嬰兒很胖好不好
受我國傳統習慣的影響,人們往往喜愛和讚揚胖娃娃,甚至有些父母也有“子胖母貴”的優越感。其實把嬰兒養得腦滿腸肥對孩子並不好。根據人類和動物生長情況研究表明:1歲前的胖娃娃體內已經產生了一大批將在今後一生中都要貪吃大量食物的脂肪細胞。因此嬰兒期肥胖往往可以導致終生肥胖。因此,希望人們能改變胖娃娃就是好娃娃的舊觀念。隻要嬰兒露出肥胖的苗頭,就應該引起注意,要立即改變他們的飲食成分,少吃富含澱粉、脂肪的食品,限製吃甜食,多吃些蔬菜、水果,適量吃些蛋白質食品。
10孩子貪吃、肥胖怎麼辦
有些孩子食欲特別好,不僅吃得多,而且喜歡吃肥厚油膩的雞鴨魚肉及甜食,這樣吃下去肯定會得肥胖症。其實,肥胖不等於健康,吃肥容易減肥難。肥胖主要增加孩子心髒的負擔,成年以後容易患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動脈硬化症。增加活動與限製飲食是治療肥胖的基本原則。小兒處於生長發育階段,既要避免肥胖,又要保證正常生長發育。
鼓勵小兒持之以恒地進行體育鍛煉,以增加熱量消耗。可以采取散步、遊戲、體操或慢跑等體育活動為宜,逐漸增加運動量及活動時間,避免劇烈運動,以免增加食欲而更胖。采取逐步控製飲食、調整食物結構及合理安排三餐供能比例的三聯措施,逐步控製進食量。首先保持體重不增加,不能急於要求減輕體重,以後逐漸減少進食量,使體重緩慢下降。調整食物結構,就是知道哪些食物應多吃,哪些食物應少吃或不吃。
應多吃一些體積較大而產熱較少的食物以滿足小兒的食欲,如蔬菜、瓜果;宜吃含蛋白質高的食品,如豆製品、瘦肉、魚、蛋、奶等;少吃澱粉類(麵粉、大米等)食物;盡量不吃油膩的甜食,如點心以及含鹽較多的膳食;少吃動物油及肥肉。合理安排三餐是指要了解哪頓飯應該多吃些,哪頓飯應該少吃點。一般來說,早餐吃得好(質量要高),午餐吃得飽(可以多吃些),晚餐吃得少,身體自然好。最後要提醒家長:對兒童肥胖不主張用減肥藥。
11什麼是小兒佝僂病
在門診工作中,經常見到佝僂病的孩子。然而家長滿腹狐疑,怎麼也不相信孩子患上佝僂病,他們經常會急迫地辯解說,他們一直堅持給孩子補充鈣片和魚肝油,而且是最好的和最貴的,為啥還會得佝僂病呢?佝僂病稱“軟骨病”,是嬰幼兒期常見一種營養缺乏病。是因體內維生素D不足引起全身鈣、磷代謝障礙和骨骼改變。維生素D缺乏是因,沒有維生素D,鈣不會被完全吸收,所以缺鈣的表現是果。因此,佝僂病是由於維生素D不足所致的一種慢性營養缺乏病,主要見於3歲以下兒童。有些家長認為,隻要補鈣,就不會得佝僂病,這是不對的。引起佝僂病的原因有以下5種。
(1)日光照射不足:人體通過曬太陽,皮膚可以合成維生素D。可是目前城市裏高樓大廈林立,空氣汙染均可阻擋日光照射;嬰幼兒因年齡小,活動範圍多以室內為主,缺乏戶外活動,尤其是深秋、嚴冬、初春,氣溫低,日照時間較短、紫外線較弱,接受日照的機會少。這樣一來,內源性維生素D的產生減少,因而易患佝僂病。
(2)飲食結構不合理:天然食物包括人乳,含維生素D少,不能滿足孩子對維生素D的需要。現在許多家長缺乏合理喂養孩子的相關知識,不重視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的重要性,同時養成孩子挑食、偏食等不良習慣,或飲食品種單一,因而導致維生素D攝入不足。
(3)維生素D的需要量增加:骨頭的生長速度與維生素D和鈣的需要成正比,嬰兒的生長速度快,維生素D需要量大,佝僂病的發生率也最高。2歲以後生長速度減慢,且戶外活動增多,佝僂病的發病明顯減少,早產兒因生長速度較足月兒快且體內鈣儲備不足,故最易發生佝僂病。
(4)疾病影響:胃腸道或肝髒疾病影響維生素D及鈣、磷的吸收和利用,如嬰兒肝炎綜合征、先天性膽管閉鎖或狹窄、胰腺炎、慢性腹瀉等,可因維生素D和或鈣、磷吸收障礙而患佝僂病。
(5)其他因素:如肝、腎嚴重損害可導致維生素D轉化障礙;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如苯巴比妥等可幹擾維生素D代謝;服用激素能對抗維生素D對鈣的轉運,以上均能導致佝僂病。寶寶佝僂病早期表現以精神改變為主,如煩躁哭鬧、睡眠不安、夜啼、委靡,對任何東西都不感興趣,以及稍微活動就出大汗,由於酸性汗液刺激皮膚,造成寶寶頭部來回擺動,摩擦頭後部,日久後在頭後部形成一圈脫發,醫學上叫“枕禿”。隨著病情進一步發展,逐漸出現骨骼的改變,如3~6個月的寶寶可出現“顱骨軟化”,用手輕按他的頭骨,可有乒乓球樣感覺;8~9個月的寶寶會出現方形頭,囟門閉合晚,出牙亦較遲,嚴重時,胸骨向前突起或內陷而形成“雞胸”或“漏鬥胸”,走路後容易形成“X”或“O”形腿等。得了佝僂病應該找兒科醫生治療。然而平時應注意預防。提倡母乳喂養,並及時添加富含維生素D及鈣、磷比例適當的輔食。多曬太陽,多做戶外活動。寶寶生後半個月就應該開始給予預防劑量的維生素D。
12孩子多汗是不是佝僂病
佝僂病其中一個表現就是多汗,但是誰家的孩子不多汗呢?實際上正常兒童出汗就比成人多。這樣一來,許多家長常常對多汗把握不準。兒童多汗有生理性多汗和病理性多汗,孩子一般還是生理性多汗較多見。剛出生的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因汗腺發育尚未完善,生後幾周或幾個月之內極少出汗。稍大的嬰兒管理出汗的神經(交感神經)興奮性強,汗腺也逐步發育完善,同時新陳代謝旺盛,皮膚毛細血管分布較多、含水量也較多,所以出汗量常比成人多。
還有些孩子,白天活動量大,產熱多,身體來不及把熱量發散出去,入睡後便通過出汗發散體內多餘的熱量,所以晚上剛入睡時特別愛出汗。但入睡後1~2小時就逐漸消失了。孩子除了汗多,精神和食欲正常,無其他不適,這種多汗屬生理多汗,不需治療。如果沒有任何引起多汗的環境因素(天氣炎熱、室溫過高,穿蓋過多等)的影響,孩子剛入睡時出很多汗,吃飯哭鬧時也特別愛出汗,同時伴有愛發脾氣、煩躁不安、夜間愛驚醒和哭鬧,不但前半夜汗多,而且後半夜甚至天亮前汗也多,出汗部位以胸背部為主,同時還有低熱、輕咳、無力、食欲不振等現象,這些都是病理性多汗的表現,應去看醫生。
13小孩子為什麼容易缺鈣
小孩子正處於快速的長身體時期,真可謂骨頭肉一塊長,年齡越小長得越快,長得越快越容易缺乏“人體建築材料”。鈣是最容易缺乏的緊缺材料,因為人類的食物中含鈣很少,含鈣多的食物,人類無法享用,如骨頭、貝殼。即使經常煮骨頭湯喝,也難以滿足人體需要的鈣。另外,即使吃下去點鈣,腸道也不容易吸收入血,因為腸道要吸收鈣,必須得有維生素D的參與才行,然而小兒又經常缺乏維生素D。維生素D從何而來?答案是從皮膚而來。皮膚是合成製造維生素D的場所,皮膚在太陽光的照射下,才能製造維生素D。
然而在寒冷的冬天,光照不足,孩子照不到太陽;在炎熱的夏天,父母又怕孩子曬黑,不敢照太陽。所以,皮膚見不到陽光,就造不出維生素D,即使食物中不缺鈣,吃下去鈣的也不能被吸收。由此推論:要想孩子不缺鈣,主要是多曬太陽或者補充維生素D,可以口服濃魚肝油滴劑,也可以肌內注射維生素D3針,劑量有預防量、治療量兩種,應該請教兒科醫生。給孩子曬太陽,應該讓孩子臉背向太陽,曬曬孩子的背部、臀部和四肢。
14枕禿是不是佝僂病
經常有家長來電話詢問:我的孩子後腦勺一圈沒有頭發(醫學術語叫枕禿),是不是缺鈣(佝僂病的俗稱)?我們說枕禿是佝僂病的症狀之一,但有枕禿的孩子,不一定就是患了佝僂病。佝僂病多發生於2歲前的孩子,其症狀主要有神經精神和骨骼兩方麵的變化。
患病早期骨骼變化不明顯,僅出現一係列精神症狀,如不活潑、愛發脾氣、磨人、睡眠不安、易驚醒、與環境因素無關的多汗、在多汗的基礎上出現枕禿,然後逐漸出現骨骼症狀,如頭部有顱骨軟化、方顱,前囟閉合晚(正常一般在12~18個月閉合)等;胸部可見肋骨串珠、郝氏溝、雞胸;下肢可見羅圈腿(O形腿)、X形腿等;脊柱會出現後彎、側彎等。患佝僂病的孩子出汗多、頭皮癢,所以經常搖頭,就會把枕部頭發磨掉而發生枕禿;然而不洗頭、頭皮癢的孩子也搖頭,也會出現枕禿。另個,幾個月的孩子小腿常有些彎曲,這是由於胎兒期在子宮內的體位造成的,叫生理性彎曲。所以奉勸家長,不要看到孩子有某些症狀,就輕易認為是佝僂病,隨便用藥,自己感到孩子像患佝僂病時,一定到醫院請醫生診斷確診。
15寶寶走路“八字腳”怎麼辦
眾所周知,“八字腳”走起路來不但難看,而且姿勢不正,步態不穩,步子也邁不開。“八字腳”有“內八字”與“外八字”之分。“內八字”的人行走時足尖相對、足跟朝外;“外八字”的人則相反。孩子從小形成的“八字腳”,成年後是很難糾正的。這種步態不僅會影響孩子成年後的形象,而且會給勞動和運動帶來不便。孩子形成“八字腳”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
(1)過早過久學步及站立:由於小兒身體處於發育階段,腳部的力量不夠,學步及站立時,雙腳便自然地分開,使腳底麵積加寬以增加力度來防止跌倒,結果產生雙腳自然分開的姿勢。
(2)過早穿皮鞋:幼兒學走路時就穿皮鞋,特別是一些質硬的皮鞋。由於小兒足部骨骼軟,腳腕部力量弱,往往就有一種“帶不動”鞋的感覺,久而久之,便扭曲了步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