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3 / 3)

(2)睡眠是身材增長的保障:兒童白天生活和學習,不長個,兒童隻有晚上睡覺時,開始分泌生長激素,才長個;所以白天不長個,夜間睡眠才長個。睡眠是一種周期性的生理現象,是人類生命活動中的一個重要方麵,也是保證機體生長發育、促進長高的“營養要素”。現在兒童學習負擔重,作業多孩子睡眠不足,成為影響身材增長的主要因素。為了孩子的正常生長發育,為了增高,首先應保證孩子有充足的睡眠時間,年齡越小的孩子,睡眠時間越長。一般情況下,新生兒每天睡18~22小時;1歲以下的嬰兒,每天應睡14~18小時;1~2歲的幼兒,每天應睡13~14小時;2~4歲的兒童,每天應睡12小時;4~7歲的兒童,每天應睡11小時;7~15歲的兒童,每天應睡10小時;15~20歲的青少年,每天應睡9~10小時。睡眠不僅要看時間長短,還應注意質量。青少年開夜車、熬夜都會影響睡眠質量;兒童睡前吃食物、家長陪睡、睡過軟的床,也會影響睡眠質量,應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青少年正是長個子、長身體的黃金時期,應加倍重視睡眠。

(3)運動是身材增長的條件:人體的骨骼、肌肉也和其他器官一樣,經常進行著新陳代謝。當體內環境和外界環境發生變化時,結構也會發生改變。因此,在睡眠、營養保證下,增加運動和體育鍛煉是促進身體發育,尤其是骨骼和肌肉發育的最有利因素。鍛煉有利於骨骼及全身的鈣、磷代謝,加速礦物質的骨內沉積,使骨密度增加。長期鍛煉者的骨骼直徑增粗,骨髓腔增大。體育鍛煉能促進全身血液循環的加快。供給身體各器官的血液增多,供給骨骼的營養也就多,可促使骨骼更好地發育增長。由此可見,在兒童、青少年時期,積極運動和體育鍛煉有助於長高。3~7歲的少兒期,適宜進行室外活動,接受日光浴、空氣浴,如做操、跑步、打球等;較大年齡的孩子適宜選擇以彈跳為主的運動,特別是摸高、跳繩和引體向上等運動對身高的增長都有益,同時遊泳、健身操、球類運動、雙杠等都是可以選擇的項目。

應當注意避免選擇鉛球、舉重等運動。在這裏推薦一套簡單有效的增高體操。這套體操歸納起來隻有12個字:熱身、行走、跑步、伸拉、垂吊,跳躍。熱身:脊背保持平直,然後上體前傾,雙臂伸直用力向後上方揮動。行走:大幅度擺臂,有力地向前走。跑步:先小步跑,同時雙手放在肩上,雙臂屈肘向前轉動;然後快速跑跳25~50米。重複4~6次,每次之間稍事休息。伸拉:踮起腳後跟,雙臂伸直向上伸拉,然後向各方向伸拉。重複6~8次,中間稍事休息。垂吊:在單杠上懸垂(20秒到1分鍾),雙腿並攏。身體先向左、右轉動,再向前、後擺蕩,然後沿順時或逆時針方向擺蕩,最後做引體向上(女孩做此練習雙腳可以不離地)。每次做4~6分鍾,每個動作重複6~8次。還有一種方法是,上體保持正直,深蹲,然後向上跳起時抓住單杠,並利用慣性做引體向上(單杠的高度和雙手之間的距離應根據個人情況而定),重複數次。跳躍:向上跳,爭取每次跳得比上次高,或力求達到某一規定高度、向下跳,從稍高的地方向下跳,落地時盡量彎曲雙腿,然後雙腳用力蹬地,再向上跳起。各做30~60次。從科學營養,保障睡眠,堅強鍛煉做起,給兒童長高一個夢想。

33什麼是性早熟

正常情況下,女孩在11~13歲,男孩在12~14歲開始青春期性發育。如果女孩在8歲前,男孩在9歲前出現第二性征,或女孩在10歲前月經初潮稱為性早熟。什麼是第一或第二性征?男、女兩性在生殖器官上的差異稱為“第一性征”。男、女之間出現性別上的其他差異稱為“第二性征”,後者是指性發育的外部特征,男性表現為胡須、喉結和變聲等,女性則表現為乳房隆起、盆骨臀部變寬、聲調變高等特征。

這是由於男、女兩性分泌的性激素不同而產生的差異所致。以下是醫生判斷性早熟的依據:①女孩在8歲前乳房增大,10歲前出現月經初潮;男孩在9歲前出現睾丸增大;同時出現其他第二性征。②出現生長加速,年身高增長大於5厘米。③骨齡較生活年齡提前1年半以上。④血液檢查性激素分泌量增多。⑤B超檢查性器官(女性卵巢、子宮;男性睾丸、陰莖)增大。看起來是性早熟,但實際上性早熟也是比較複雜的。由於腦部中樞神經係統的垂體和下丘腦提早釋放性促性腺激素所導致早熟,稱為“真性性早熟”。

由於由外周來源的性激素過早分泌所導致早熟,稱為“假性性早熟”。另外,也有較為罕見的情況,如腫瘤導致性早熟,腫瘤的生長部位包括在腦部位,或是其他分泌激素的器官。女孩中的性早熟有70%~80%是不明原因的、體質性的,而男孩中50%以上都是可以找到病因的,如腦部腫瘤等。醫生還會根據多種檢查,將性早熟區分為真性性早熟和假性性早熟。

34性早熟為何越來越多

現在,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改善提高,家長都感覺到現在孩子發育要比自己那一代早一些。兒童性早熟也成了兒科臨床經常遇到的問題。據國外報道,性早熟的患病概率大約是2.6%,國內1%,但大中城市兒童性早熟的發病率要高於農村,並有逐年增加的趨勢。那麼為什麼性早熟的孩子越來越多呢?導致性早熟增多的原因很多:

●家庭生活條件的改善,飲食營養物質的改善,孩子生長發育加速,現在孩子的平均身高也是一代高過一代,性發育及性成熟有提前的趨勢。

●環境汙染問題,由於洗滌劑、農藥及塑料業製造廠向環境排放有害物質,產生了一係列的環境類激素汙染物。有些蔬菜、瓜果、肉類,含有雌激素樣物質,用含有激素添加劑的飼料喂養家禽、家畜或用激素催熟瓜果蔬菜,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盲目進補。人參、蜂王漿、花粉、雞胚、蠶蛹及一些保健品都含有較多雌激素,豆製品中的大豆異黃酮也是一種類雌激素。食用這些食物,可直接造成孩子性早熟。

●遺傳因素,該原因約占總數的一半,舉例來說,如果一個母親月經過早,她的女兒也很有可能早來月經。

●文化因素。一些兒童從影視作品裏接觸一些超越其心理年齡的行為畫麵,受到刺激後也會影響生理發育。

●身體內腫瘤也會引起性早熟,且腫瘤威脅生命,必須治療。

還有一些查不出病因的性早熟,醫學上稱為特發性早熟,是需要治療的。因為性早熟,當時看起來雖然比同齡孩子高,但是骨齡進展快,最終的身高卻比同齡人要矮。所以要堅持“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原則,如果忽視,後果嚴重。

35孩子早熟有什麼危害

為人父母都盼著孩子快長大,但是,如果孩子長得太快、提早發育,又有些惴惴不安。孩子生長發育加快和提前,是國際性趨勢。美國兒童專家通過研究發現,現在10歲孩子的體征和行為方式已經相當於過去15歲的少年。也就是說,美國孩子整整早熟了5歲。然而中國兒童的發育年齡的確有逐漸提前的趨勢,大約提前了1年,即女孩從11歲提前到了10歲,男孩則從12歲提前到11歲。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兒童青春期發育提前,是生理性的,是正常的,中國家長們沒有必要恐慌。但有一種現象則需要警惕,即性早熟,它是一種病態,需要到醫院進行檢查。也就是說早發育是正常現象,而性早熟是不正常的。中國專家也對性早熟帶來的健康和社會危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個子長不高:由於性激素既能促進骨骼增長、使生長加快;又能促進骨骺閉合,使長高提前終止。所以性早熟兒童的生長周期會明顯縮短,沒有足夠時間發育,最終使其成年後的身高比一般人矮。

(2)腫瘤征兆:一少部分性早熟兒童的病因可能是因顱內腫瘤壓迫所致,如果得不到及時處理,將會危及患者生命。

(3)性行為提前:性早熟兒童的心理發育與身體發育極不匹配,加上患者生理年齡小、社會閱曆淺、自控能力差,發生早戀、早孕、早婚的風險增大。

(4)性格壓抑:性早熟的孩子可能因為自己在體形、外表上與周圍小夥伴不同,過早地背起沉重的思想包袱,產生自卑、恐懼和不安情緒,心理負擔加重,學習興趣和學習成績下降,認知能力落後於同年級的學生。對日後的心理健康產生長久的不良影響。總之,性早熟將對自身、家庭和社會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預防性早熟,需從日常生活做起。10歲以前孩子的身高增長突然加速,往往是性早熟的一個信號,此時家長應該及時帶孩子去醫院谘詢、就診。另外,家長應該多留心觀察孩子是否第二性征過早出現。比如給女孩子洗內褲時,若有分泌物痕跡,也要帶她們到醫院檢查。再就是適當控製飲食,避免攝入油脂過多的食物,少吃甜食,但要保證蛋白質的攝入量,並應多吃些蔬菜水果。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避免進食可能含有性激素的營養品,也不要使用含有性激素的護膚品。最後需要強調,無論家長、學校乃至全社會,都應該為孩子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比如不要讓孩子接觸與年齡不相稱(兒童不宜)的視覺刺激,使他們的天性得到發揮,逐漸實現“傳統”的回歸。

36男孩乳房腫大、疼痛是什麼病

女孩的乳房發育容易理解,而男孩乳房腫大、疼痛讓人難以理解。男性乳房發育是指男性在不同時期、不同年齡階段因某種原因出現單側或雙側乳腺組織的增大,常見原因主要是體內雌激素過多或雄激素與雌激素比值下降。生理性男性乳房發育者多見於新生兒、青春期、更年期,多可自愈。

病理性男性乳房發育稱為男性乳房發育症,臨床常見單側或雙側乳腺組織的增大,可伴有乳腺脹痛、乳暈下硬結、乳頭乳暈著色、偶見乳頭內陷、乳頭溢液等。凡是導致雌性激素水平高或雄激素分泌減少的因素都會引發本病。現代醫學研究發現,造成男子體內性激素代謝紊亂和雌激素水平升高的原因,常見有以下幾種:

(1)睾丸疾病:睾丸是分泌雄激素的主要器官,因其疾患,例如睾丸功能不佳、先天性睾丸發育不良、睾丸炎、睾丸損傷及睾丸腫瘤等,都可使雄性激素分泌量減少,而雌激素水平相對增加,就可導致乳房發育。

(2)肝髒疾病:身體裏的性激素都應由肝髒加以處理,雌激素也不例外。如果患了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便無法很好地處理雌激素,體內未經處理的雌激素會逐漸增多,最終會導致乳房發育。

(3)腎上腺疾病:腎上腺是男子雌激素的一個重要“產地”,如果腎上腺長了瘤子或有增生,雌激素產量也會異乎尋常地增多,也可導致乳房發育。

(4)下丘腦—垂體疾病:下丘腦—垂體會分泌一種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的物質,一旦腦垂體患上腫瘤等病變,這種物質分泌量會異常,並可盲目地促使腎上腺產生更多雌激素。

(5)藥物影響:一些藥物如孕激素、異煙肼、利血平、三環類抗抑鬱劑、氯丙嗪、甲基多巴、安體舒通、苯丙胺、洋地黃等藥物,也可影響雌激素的代謝而誘發乳房增大。此外,還有一些疾病,如甲狀腺病、糖尿病、慢性結腸炎等也可導致乳房發育。總之,無論如何,一旦發生男子乳房發育症,首先得從以上幾個方麵考慮,如能除外生理性乳房發育,就要尋找出病因,及早進行治療。

37小兒歪脖怎麼辦

今天上午一位母親帶著1歲左右的男孩來到專家門診,神情焦急地說她的寶寶脖子向一側歪,不能向右側轉頭,並且左側麵部變小,眼也有點斜,不知道寶寶生了什麼病,心裏很著急。經檢查發現寶寶患有先天性肌性斜頸,它的俗稱是“歪脖”。先天性肌性斜頸由胸鎖乳突肌的纖維化所致,在生後的前2周內可以捫及腫塊,右側較左側常見,病變可以累及全部肌肉,但更多的病變隻累及胸鎖乳突肌的近鎖骨附著點。腫塊在生後1~2個月內最大,以後其體積維持不變或略有縮小,通常在半年時間內變小或消失,肌肉發生永久性纖維化並攣縮,導致“歪脖”。

畸形多在生後2~3周出現。病初頭部運動略受限,但無明顯斜頸現象,觸診可發現硬而無疼痛的梭形腫物,與胸鎖乳突肌的方向一致,在2~4周內逐漸增大,然後開始退縮,在2~6個月內逐漸消失。部分患兒不遺留斜頸;大多數患兒若未經治療,肌肉逐漸纖維化、攣縮硬化,形成頸旁硬的束狀條物,頭部因攣縮肌肉的牽拉而發生斜頸畸形,肌肉縮短側的麵部亦發生變形。

若畸形不及時糾正,麵部也逐漸變形,眼也出現斜視,最後顱骨發育不對稱,頸椎甚至上胸椎出現脊柱側彎畸形。本病的直接原因是胸鎖乳突肌的纖維化引起攣縮和變短,但引起此肌纖維化的真正原因還不十分清楚。大量的研究證明,早發現及正確的治療不僅可以預防繼發病變如麵部不對稱、頸椎脊柱側彎畸形,減輕治療的難度,有的甚至可以避免手術治療。早期輕微斜頸,靠局部按摩及手法扳正可以治愈,嚴重者可以手術矯形治療。另外,眼睛弱視或斜視,也可以造成斜頸,應該看眼科醫生,矯正視力治療眼睛,萬萬不可對斜頸“開刀”。

38為什麼寶寶睡得不安生

嬰兒愈小,大腦發育愈快,需要睡眠的時間愈多。睡眠有淺睡(快速眼動期、活動睡眠)和深睡(非快速眼動期、安靜睡眠)之分。有些家長對寶寶觀察特別仔細,發現孩子夜間睡眠時“躁動不安”,表現為麵部有很多表情如微笑、皺眉、噘嘴或做怪相,有時伸伸胳膊,蜷蜷腿,嘴裏哼哼著,呼吸快慢不均等,家長認為孩子睡得不踏實。實際上這是嬰兒時期淺睡眠時間比較長的緣故。

這是正常現象,淺睡是最容易做夢的時期,它對寶寶大腦發育起著重要作用,既可增加神經細胞的蛋白質合成和代謝,又可使學到的新知識保留起來。還有科學家認為,做夢可以促進神經發育,淺睡時做夢可以提供視覺和聽覺等內源性刺激,補充外源性刺激的不足。寶寶夜間睡眠時,不要因有點動靜,就以為是餓了、渴了或尿濕了,給寶寶過多的護理或關照,這樣反而會打擾寶寶的正常睡眠。家長不要誤認為淺睡是寶寶睡眠不安或身體不適,過分照顧反而會打擾寶寶的“美夢”,不利於嬰兒的大腦發育。

39寶寶入睡困難怎麼辦

嬰兒入睡困難,夜間哭鬧怎麼辦?這是家長經常遇到的問題,有此問題的家長反映寶寶入睡前需要抱著、拍著、晃著或含奶頭才入睡。剛剛放下就醒了,好長時間還不能入睡,夜間易醒,醒了就哭。這是寶寶養成了不良的睡眠習慣,必須要抱、拍、晃或含奶頭等成為寶寶入睡的“伴睡條件”。

如何培養寶寶自己入睡的習慣?方法是:從白天開始,將快要入睡的寶寶放在小床上,如果他哭鬧,可在床邊用語言和表情給予安慰,如果無效,要讓寶寶多哭一會兒,才抱起來安慰;如果放下又哭,第二次讓他哭的時間長些再抱起;以後逐漸延長時間再抱,這樣堅持2~3天,直到寶寶覺得再哭,爸爸媽媽也不會抱我了,他就會自己入睡了。同法,也可以戒掉含奶頭的習慣。另外,寶寶入睡困難、夜啼,可能與胃腸功能不好、睡前吃得太多太飽、佝僂病及上火有關,應請醫生給予診斷。

40寶寶夜間愛哭怎麼辦

寶寶夜間哭鬧,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應找醫生診治:

●出生早產或窒息的嬰兒,夜間哭鬧,且用各種方法安慰無效者。

●有腦損傷病史。

●嬰兒平時睡得很好,突然發生夜間哭鬧者,常常因感冒發熱、鼻塞、全身不適。

●中耳炎。患兒可因為耳痛而哭鬧,可輕輕拉拉寶寶的耳朵,如牽拉耳朵時寶寶大哭,說明耳痛。

●泌尿道感染。常在排尿時啼哭加重。

●腹痛。伴有腹脹、便秘或腹瀉時,都會產生腹痛。另一種腹痛是腸套疊,這是一種急腹症,應立即找小兒外科醫生診治。

●佝僂病。

411歲半小兒為什麼還不會走路

小芸家的小寶寶已經1歲半了,但還不會獨立行走。小芸非常擔心,這到底是什麼原因?該怎樣訓練孩子走路呢?正常寶寶到1歲就開始練習獨立走路,1歲半前能走得很好。如果1歲半小孩子仍然不會走路,可能有以下原因。

●仔細觀察孩子有無異常的走路姿勢——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有沒有肌張力異常——腦性癱瘓。

●骨骼發育、營養狀況。寶寶缺維生素D、缺鈣、營養不良也是孩子走路遲的常見原因。

●鍛煉不夠。家長怕寶寶行走時摔跤,不敢放手讓寶寶鍛煉。

如果創造條件讓寶寶多多練習,很快便會趕上同齡的寶寶。訓練的辦法是:先扶著寶寶走,逐漸減少扶持的力量;還可以讓寶寶多練習蹲下起立,每天數十次,以增強下肢的肌力;練習獨走時,可讓寶寶靠牆站,大人離開1~2步的距離,讓寶寶獨立邁步撲向你的懷抱。也可以讓寶寶在父母之間來回獨立行走。

42如何及早發現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如能在嬰兒期仔細觀察、及早發現、及時治療,則治療方法簡單,效果也好。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主要病理改變為股骨頭與髖臼失去了正常的對應關係,股骨頭和髖臼發育較差,髖臼變淺,其內被纖維脂肪組織填塞,關節囊特別鬆弛且增厚,這些病理因素使股骨頭不能進入髖臼達到正常解剖關係,而造成脫位狀態。

因為本病的病因尚未確定,所以還沒有一種可靠有效的方法來預防本病的發生,隻有對本病早發現、早治療,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要想早發現,必須了解本病的症狀和體征。①雙側大腿皮紋及會陰部不對稱,患側臀部較突出。②新生兒雙下肢活動度不同,患側不愛活動。③走路較晚,步態異常,正常兒童一般1~1.5歲開始會走路,而患有脫位者多數超過1.5歲才學會走路,且走路步態異常,單側脫位者呈跛行步態,雙側脫位者呈搖擺步態。④髖關節外展活動受限,蛙腿征試驗陽性。⑤雙側肢體不等長,患側較健側短,雙側屈髖屈膝,兩足並齊時,兩膝不等高。發現本病後應及時治療,治療方法分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一般2歲以下者,采用保守治療,即牽引後,全麻下複位石膏固定,後期采用支具固定,需要9~10個月時間。大於2歲者,則多采取手術方法治療,手術方法較多,根據不同病情采用不同的手術方式。如果發現有上述症狀,您要及早帶孩子到專科醫院檢查,以便早診斷、早治療。早治療,效果好,痛苦小。

43孩子總說腿疼、跛行是不是髖關節暫時性滑膜炎

小張的寶寶5歲了,2周前開始說腿疼並跛行,1周前就診兒童醫院,彩超顯示左髖關節滑膜炎,右腿膝關節滑膜囊積水。醫生未開任何藥物,隻說臥床休息,不要走路和坐立,1周後複查。髖關節暫時性滑膜炎:它是兒童時期的一種常見病,表現為跛行,可以伴有或不伴有肢體疼痛。輕者髖關節檢查正常。

嚴重者可有骨盆傾斜,即患側肢體看起來比健側長。一側髖關節屈曲時,患側髖關節不能伸直。或髖關節各方向活動均有受限情況。B超檢查或磁共振檢查可以發現髖關節前隱窩有積液。目前對髖關節暫時性滑膜炎的發病機製還不很清楚。推測可能與起病前的上呼吸道感染、創傷有關。根據大量臨床病例觀察,如果病程時間短,病情輕的病人可以采用藥物治療,大部分病兒可以在3~5天恢複正常。

為了防止複發,一般主張休息2周,因此,沒有必要住院治療。對於病程超過1周和臨床症狀較嚴重者在進行藥物治療的同時還應進行牽引治療,這些患兒才需要住院治療。髖關節暫時性滑膜炎是否會引發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多數學者在臨床和試驗研究中證明,髖關節暫時性滑膜炎不會引起股骨頭缺血壞死。但有的病人確實存在先診斷髖關節暫時性滑膜炎,後來又確實患有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與髖關節暫時性滑膜炎的早期臨床表現非常相似,以至於醫師也無法將兩者區分,也就是說有少部分被診斷為暫時性髖關節滑膜炎的患兒其實在一開始就是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而不是暫時性髖關節滑膜炎。隻是早期無法將兩者區分,後來被證實患有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因而被誤認為是由暫時性髖關節滑膜炎引起的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髖關節暫時性滑膜炎會引起後遺症嗎?這是每個家長都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髖關節暫時性滑膜炎一般治愈後不會產生後遺症,但還有少部分患兒可以有反複發作的情況,這就需要臨床醫生給予注意,進行必要的檢查。暫時性髖關節滑膜炎預後良好,是否不需要重視呢?不能有這種想法。暫時性髖關節滑膜炎在學術上使用過的名稱很多,其中有一個名稱叫“鬼怪髖”,是指有些病人忽好忽壞,有些病人也可以遷延幾個月也不恢複正常。

長期的暫時性髖關節滑膜炎可以導致關節軟骨的營養障礙,從而導致以後關節退行性病變的提早發生。因此應該及時治療。髖關節暫時性滑膜炎治療後應該多久到醫院複查?暫時性髖關節滑膜炎治愈後一般很少有複發的情況,治愈後一般也不會引起並發症。因此也不必到醫院複查。但有些病人可能是早期的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患兒,不應該被醫生所忽視。

對於有以下情況者,臨床醫生應該給予重視,應按時到醫院進行複查:①診斷為暫時性髖關節滑膜炎幾個月不恢複正常者。②B超檢查髖關節前隱窩有積液,持續6周不消失者。③短期內反複發生暫時性髖關節滑膜炎者。對有以上三種情況的患兒應定期到醫院進行複查。根據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臨床規律,應該每3個月到醫院檢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