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體內缺維生素D、缺鈣:幼兒時期體內缺維生素D、缺鈣,致使骨骼含鈣成分低,行走和站立時由於重力作用的結果,容易使雙側骨髖關節出現向外分的現象,而形成“外八字”腳。那麼,怎樣防止孩子形成“八字腳”呢?首先,幼兒初學走路時,家長最好給孩子穿布鞋,而不要過早地給他們穿硬質皮鞋。其次,不要給孩子穿過大的鞋。鞋一旦擠腳,則要及時更換,不能湊合。另外,不要讓孩子過早過久地學走路,及時供給孩子充足的含蛋白質、鈣質和維生素D豐富的食物,多去戶外活動,預防佝僂病。
倘若孩子已經形成了“八字腳”,應及早進行糾正練習。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在訓練時家長可把雙手放置在孩子的後背雙腋下,使孩子沿著一條較寬的直線行走。行走時要注意使其膝蓋的方向始終向前方。注意孩子邁步時腳尖先著地,行走時兩膝之間有一個輕微的碰擦過程。這種方法每天鍛煉2次,堅持下去必有效果。
16家中如何矯正孩子“O”形或“X”形腿
正常兒童雙下肢碰攏時,雙膝雙踝同時靠攏。如果雙踝碰攏而雙膝不能靠攏稱“O”形腿;雙膝碰攏而雙踝不能靠攏稱“X”形腿。“O”形腿和“X”形腿的孩子,膝關節承載身體重量的位置不正,可出現“外八字”“內八字”等異常步態,嚴重的走路時左右搖晃,像鴨子,累了容易發生腿痛。
要避免這種畸形的發生,首先要積極預防佝僂病。得了這種病可用墊鞋的方法來矯正。墊高鞋底外側治療“O”形腿,墊高鞋底內側治療“X”形腿。絕大多數5歲以下畸形不嚴重者經1~3年的治療可痊愈。嚴重的“O”形或“X”形腿患兒,可以定做矯正支具。
17小兒缺鋅怎麼辦
小兒缺鋅是逐漸發生的,其主要表現包括:味覺減退,吃土塊也覺不出難吃;厭食,吃啥東西都不香,越不吃東西越缺鋅;長個子不長重量,明顯消瘦,呈“豆芽菜”體形;抵抗力差,容易生病,如感冒、發熱、腹瀉,皮膚容易出現濕疹。
化驗血鋅含量可以確診。引起缺鋅的原因有3個:一是吃進去的鋅太少。鋅主要存在於動物性食品中,因此不愛吃肉的孩子或以穀物類為主的孩子,容易缺鋅。二是經常腹瀉,導致鋅吸收障礙。三是小兒生長速度太快,需要鋅量增加,會產生鋅相對缺乏。糾正缺鋅的方法是:平時注意多吃含鋅的食物,如瘦肉、動物肝髒、雞蛋、牛奶、花生和豆製品;治療腹瀉病;嚴重的缺鋅者,可以口服含鋅藥物治療,如硫酸鋅、葡萄糖酸鋅等。一般連服2~3個月,方能糾正缺鋅。
18孩子血鉛升高的原因、症狀是什麼?
如何預防鉛是有害的微量元素之一,對人體有廣泛的影響,小兒各器官防禦機製不完善,特別是血腦屏障發育不全,超過限量標準的1%以上,即可引起小兒腦損傷,出現智力低下。有關專家調查表明:兒童在發育早期,特別是生後頭4年內,鉛是影響智商的最敏感時期。另外,鉛可影響鐵、鋅的吸收,鐵、鋅缺乏又可促進鉛的吸收,鉛超標的小兒身高、體重增長緩慢。
(1)兒童鉛中毒的主要症狀有:多動、情緒不穩定、注意力不集中、閱讀障礙、眼手協調差、認知能力下降、智商降低等神經係統症狀;還有貧血、體重不增、身高不長、厭食、腹痛、便秘或腹瀉、反應遲鈍、運動障礙、聽力和視力下降、體弱多病、反複發熱、易感冒、齲齒等多係統症狀。
(2)引起兒童血鉛升高的原因:①隨著工業生產的發展和城市汽車數量的猛增,使用含鉛汽油,廢氣造成環境的汙染;水源汙染。鉛汙染源包括:含鉛輸水管、油漆、牆塗料、電池等。②兒童體內自身缺鈣。鈣主要來源於膳食,我國兒童膳食供給鈣量隻相當標準供給量的50%左右。科學家研究認為,鈣、鉛這兩種元素在體內享用同一結合的蛋白基團,當飲食中缺鈣時,腸黏膜中原有結合鈣的蛋白基團有剩餘,被鉛所利用,從而鉛吸收過多。因此,補鈣可預防鉛超限量,防止鉛中毒。
(3)預防:兒童鉛中毒的特點是隱匿發生、漸進發展,而且是不可逆的。任何思想上的麻痹,行動上的觀望,都將導致孩子產生嚴重後果。為了防止兒童鉛超限量,保護兒童身心健康,第一,家長不要經常帶孩子到馬路邊玩耍,以免呼吸被汙染的空氣。第二,家長注意裝修新居時千萬不要用含鉛的塗料。為了孩子免遭危害,可以在裝修房屋時帶孩子到親戚家住2周。第三,孩子經常玩的玩具和使用的物品,最好不帶彩,無油漆。第四,不要讓孩子吃手指、咬指甲,防止鉛從口入。
19孩子為什麼2歲半了還不說話
劉女士的男孩已經2歲半了,活潑健康,看著挺機靈,可是就是不說話。能聽懂大人的話,偶爾也能叫一聲“爸爸”“媽媽”,但無論家長怎麼教就是不開口,醫生說發育正常,也檢查不出來問題。劉女士為此心急如焚:寶寶這是怎麼啦?像劉女士這樣的問題生活中並不少見。孩子健康活潑,能聽懂大人的話,而且還能叫“爸”“媽”,說明智力、聽力、發音器官都沒有問題,那是不是語言發育遲緩呢?
嚴格地講,這類情況不屬於語言發育遲緩。真正的語言發育遲緩,常有病理因素存在,多伴有智力和聽力障礙;部分正常的孩子因為長期離群獨居,缺乏訓練聽覺的機會也可能發展成語言發育遲緩。劉女士平時想方設法教孩子說話,孩子還是不開口,問題可能出在心理上。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學習語言過程中受到嘲笑或批評等心理刺激、家庭語言環境過於複雜、雙語教學過早、家長教育方法不合適等,都會讓孩子不想說話或者不喜歡說話,甚至導致兒童緘默症。
兒童緘默症是小兒神經官能症的特殊形式,是在受驚、生氣、恐懼等精神因素下的保護性反應,多見於膽怯、虛弱的兒童,實際上並沒有任何語言障礙。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要了解兒童語言發育的特點。兒童語言發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經過發音、理解和表達三個階段,與智力密切相關。所以語言教育要符合兒童的心理、智力的發育特點,切不可拔苗助長。
教兒童學話要以他們能夠理解為基礎,所以,平時做任何事時都要邊說邊做,讓孩子多聽,並麵對麵讓孩子看著你的口形發音,還要讓孩子練習說;平時多給孩子念兒歌、讀圖畫書,這樣才能促進他的語言能力發展。對孩子的“口吃”、“錯話”,給予正麵鼓勵,以免挫傷其學習興趣。當孩子用手勢、表情表達意思時,家長要有意裝作聽不懂,以促進其學話;如他要的東西或吃的東西,讓他說出東西名字後才給他;同時,還要注意不能把孩子交給電視機、錄音機,家長必須親自教給孩子說話,並及時應答和延伸小兒所表達的語言,讓孩子學會與人交流的本領,便於接受新知識,從而健康快樂地成長。孩子如果到3歲仍不開口說話,家長就應當引起警惕,請醫生給予診治。
20語言發育遲緩是一種病
語言發育遲緩是一種病,是最常見的兒童語言發育問題。男孩多於女孩。語言發育遲緩是孩子到了會說話的年齡,由於視覺障礙、聽覺障礙、智力低下、腦癱或自閉症等原因,以至於不能理解意思和語言表達。
正常的語言發育大約是:7個月會發“爸、媽”音,8~9個月會表示“再見”,1歲半會說簡單詞。如果4個月不尋找聲源、6個月對周圍人的發音不引起注意,1~1.5歲不學語,2~2.5歲不會說2個字的話,或1歲左右能簡單說2個字,但以後一點都不說,都提示有語言發育遲緩。孩子會說可能因為心理精神因素而不說,最終會說話;而語言發育遲緩,是因為軀體有病而不會說,最終也說不好。所以語言發育遲緩者,要請醫生幫助尋找原因,盡早治療。
21孩子口吃怎麼辦
潘女士家2歲的女兒,長得很漂亮,就是最近說話有點結巴,給別人的感覺是很著急地要說出來,但是又說不出來,還有總是第一個字要重複兩三遍,這種情況最近有點頻繁。急壞了孩子的爸爸媽媽,他們不知道是順其自然,還是幫助她糾正呢?口吃與一些小兒的神經係統興奮性強及精神緊張有關,當然也與周圍人對口吃小兒的態度有關。
孩子口吃家長不要緊張,家長越緊張,孩子就會越口吃。2~5歲孩子容易出現暫時性口吃,這是兒童發育過程中的一個自然現象,隨著小兒的發育成熟,隨著口語能力的提高,口吃就自動消失。5歲以上仍然口吃的孩子,大多數進入青年時就不再口吃了。大人要注意以下問題:與孩子說話時,要有個輕鬆的氣氛;孩子剛剛開始說話時,大人要耐心和寬容地聽;如果他說出詞或句子有困難,你要耐心等待,不要打斷他或替他說出來;你對孩子使用的語言,要明確、規範,逐漸增加詞彙量;用自然輕鬆的節奏同孩子說話;對孩子口吃完全不露聲色,讓孩子說話很自在;尤其不要評論孩子的口吃。
孩子越是意識自己口吃的毛病,口吃就可能變得越嚴重,如果周圍有口吃的人,應盡量讓小兒避開。如果在有條件的家庭或托兒所、幼兒園,能配合音樂、舞蹈,培養小兒掌握不急不慌有節奏的動作,對矯正小兒口吃,也是有效果的。
22孩子為什麼愛咬人
很多母親反映,孩子有時會突然咬住媽媽的肩膀或胳膊不鬆口,咬得媽媽好痛,這是怎麼回事?孩子半歲以後,乳牙開始萌出,他經常喜歡咬一些固體食物來磨牙,並形成咬物的習慣。同時,孩子的情感逐漸發展,依戀家裏的親人,離不開母親。有的嬰兒情緒變化大,容易衝動,又不會用語言表達,所以常常是行為表現特殊。比如,遇到不高興、不滿足的時候,他可能趴在媽媽的懷裏,咬住媽媽的胳膊不鬆口,而遇到高興的時候,他也可能對親愛的媽媽咬上一口。
隨著年齡的增長,咬物習慣逐漸被手的動作所取代,情緒趨向穩定。如果2歲以後的小兒再咬人,則是人為發泄憤怒的方式了。因此,對小嬰兒的咬人習慣不必大驚小怪。盡量給孩子提供愉快的環境,或者轉移注意力,這對他們以後的情緒發育極有好處。
23什麼是長得矮?我的孩子算不算矮
醫學上的定義:長得矮是指在相似生活環境下,同種族、同性別和年齡的個體身高低於正常人群平均身高2個標準差者(-2SD),或低於第三百分位數(-1.88SD)者,稱為矮身材。這樣說一般人還是不明白自己的孩子是否矮小。在這裏推薦大家通過查下表就可以知道是不是矮小。
如果孩子身高落在表中最左邊的一行中(第三百分位數),就是矮小症。矮小症是一種病,都是有原因的,需要及時帶孩子去醫院就診,做相應檢查,尋找導致孩子矮小的病因,並給予針對性治療。的確,是有些孩子晚長,但是就這個孩子是不是晚長,應該讓醫生說話。切莫抱有僥幸心理,寄希望於孩子“晚長”,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特別是那些從小身高、體重就“不達標”的孩子,家長更應提高警惕,定期帶孩子去醫院檢查,監測生長情況。
不少家長有這樣的問題,我們個子都不高,孩子將來會長多高呢?這個問題與“遺傳靶身高”有關。醫生根據父母的身高通過公式可以粗略計算出來由遺傳背景所決定的孩子的靶身高。男孩遺傳身高(厘米)=父母平均身高×0.78+45.99女孩遺傳身高(厘米)=父母平均身高×0.75+37.85這裏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計算公式是經過統計學處理後得出,隻有95%的正常人在此範圍內,不一定人人能達到;實際上還有超過這個範圍的。
不管遺傳身高如何,都必須重視孩子的生長、發育情況。但是,孩子是否能達到或者超過他的遺傳身高呢?這就是“預測成年身高”問題。醫生可以根據當前身高和當前骨齡來預測孩子的未來身高。具體地說,就是每年測量身高、拍攝骨齡片,然後通過特定的方法計算出孩子的預測身高。
這種方法不僅能看出孩子的生長速率(每年長多少),還能動態觀察孩子骨骼生長潛能的變化,從中判斷預測身高趨勢。若“趨勢”越來越好(比如,前年預測身高為1.58米,去年預測身高為1.60米,今年預測身高為1.63米),說明孩子有長高潛力,即使現在不是太高,但也不必過分擔心。但若“趨勢”越來越差,呈逐年下降趨勢(如1.58米→1.55米→1.53米),則說明孩子的生長潛能小,應當及時采取幹預措施,避免矮小的發生。也就是說,僅僅一次預測不能很好地說明問題。
25個子矮的原因有哪些
了解引發兒童身材矮小的各種原因是防治的第一步。據醫生介紹,身材矮小的原因頗多,一般來說大致可分為以下六大類:
(1)內分泌性矮小:此類疾病主要是內分泌激素異常所致,包括垂體生長激素分泌過少、甲狀腺功能低下、性早熟、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過多等。
(2)骨疾病性矮小:骨發育不良引起的矮小,包括佝僂病、軟骨營養不良症、骨形成不全等。
(3)營養、代謝性障礙矮小:患有肝腎慢性疾病、營養障礙、尿崩症、糖尿病等。
(4)精神社會性矮小:又稱情感遮斷性矮小。醫學家最近指出,精神障礙可影響身高。
(5)伴有染色體異常的矮小:如先天愚型綜合征、先天性卵巢發育不全綜合征等。
(6)其他原因矮小:包括家族性矮小、體質性青春期延遲症等。
26個子矮的孩子如何治療
不同原因引起的矮小症,治療方法是不同的:
●如果是疾病引起,以治療疾病為主。
●如果是生長激素缺乏症(最常見),主要是以生長激素補充治療,現在有國產和進口的標準生長激素,應該在醫生指導下應用,主張越早治療效果越好,如果骨骺已經閉合就不必要應用了。
●如果是宮內發育遲緩,研究提示宮內發育遲緩的孩子常有生長激素分泌不足,進行生長激素補充治療是有效的。
●性早熟引起來的,以抑製性發育為主的治療。
●體質性生長和發育延遲,多見於男孩,其他方麵均無異常,隻是生長和發育延遲數年,最後仍可達到正常身高。
●特發性矮小,孩子體內的生長激素分泌是正常的,除矮小外,各器官功能均正常,可以試用較大劑量的生長激素治療。
●營養缺乏性矮小,是因營養供給不足或飲食不合理導致,給予足夠的營養素或改變飲食結構,孩子的生長速度就會加快。
●精神及心理障礙性矮小多見於低齡孩子,去除病因,生長速度可以增加。
27父母高孩子一定長得高嗎
答案是並不一定。在人的生長發育過程中,影響孩子身高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先天遺傳因素和後天非遺傳因素兩大類。其中,先天遺傳因素占70%~80%,非外力所能改變。從遺傳角度講,父母身材高大,孩子身材也不會矮。但是,還有20%~30%的不確定性。也就是說,父母身材高大,有30%的可能會達不到他的遺傳身高,這個比例並不低。
如果父母都不矮,孩子卻矮小,通常是一種疾病“信號”,不要寄希望於“晚長”,所以高個子家長不可麻痹大意。另一個後天非遺傳因素是可以改變的。也就是說,如果家長能有意識地避免營養不良、營養過剩、缺維生素D、缺鈣、精神壓力、睡眠不足、運動過少、體弱多病等不利於長高的因素,就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孩子的身高。即使父母身材並不高,也能通過努力,發揮20%~30%非遺傳因素的最大效能,使孩子超越他的遺傳身高,實現超越父母身高的夢想。
28什麼是生長激素缺乏症
生長激素缺乏症是比較常見的矮身材原因之一,是由於腦垂體前葉合成和分泌的生長激素部分或完全缺乏所致的生長發育障礙性疾病。生長激素缺乏症多見於男孩,男∶女為3∶1,患兒出生時身高和體重均正常,1歲以後出現生長速度減慢,生長落後比體重低更為嚴重,身高低於同年齡、同性別正常健康兒童生長曲線第三百分位數以下(或低於兩個標準差),身高年增長速度小於4厘米,智能發育正常。患兒頭顱圓形,麵容幼稚,臉圓胖,皮膚細膩,頭發纖細,下頜和頦部發育不良,牙齒萌出延遲且排列不整齊,患兒雖生長落後,但身體各部比例勻稱,與其實際年齡相符。多數青春期發育延遲。血液化驗提示生長激素缺乏。
29什麼是特發性矮小
兒童特發性矮小是指病因不明身材矮小,是兒童期身材矮小的最常見原因。特發性矮小臨床常見類型包括以下3種:
(1)家族性矮小:指父母身高均矮,父母雙方身材都低於第三百分位以下,或有一個人矮,小兒身高常在第三百分位數左右,骨齡和年齡相稱,智能和性發育正常。
(2)青春期發育延遲:表現為青春期的特征比同齡兒童明顯延遲出現。女孩13歲,男孩14歲未顯示第二性征;其父母大都有青春期延遲;患兒身高多低於2個標準差,伴骨齡延遲,部分患兒最終身高仍屬正常,但多偏矮;男孩多見,多數在16歲以後,最晚到20歲,女孩到18歲才開始出現青春期發育。這類患兒最終的身高及生殖器的發育多數能趕上正常人。
(3)無明顯遺傳特性的原因不明性矮小:本病也在特發性矮小這個範疇。特發性矮小的臨床特征有以下幾點:出生時正常,嬰兒期無低血糖史,四肢及脊柱正常,身體比例正常,無慢性器質性疾病,無心理疾病或嚴重的情感紊亂,飲食正常,生長激素激發試驗在正常範圍(生長激素峰值大於10納克/毫升)。也就是說,孩子看不出異常,就是身高比同齡人矮小。
30為什麼要測骨齡
(1)骨齡:是骨骼年齡的簡稱,它是以小兒骨骼實際發育程度同標準發育程度(標準圖譜)進行比較所求得的一個發育年齡。骨齡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兒童真正發育水平,因此用骨齡來判定人體成熟度比實際年齡更為確切,因此,骨齡是確定骨成熟的指標。
(2)測骨齡:人類骨骼發育的變化基本相似,每一根骨頭的發育過程都具有連續性和階段性。不同階段的骨頭具有不同的形態特點,因此,骨齡評估能較準確地反映個體的生長發育水平和成熟程度。它不僅可以確定兒童的生物學年齡,而且還可以通過骨齡及早了解兒童的生長發育潛力以及性成熟的趨勢:通過骨齡還可預測兒童的成年身高,骨齡的測定還對一些兒科內分泌疾病的診斷有很大幫助。同時對於一些身材矮小的患者的治療效果的判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3)骨齡可以反映兒童身高的潛力:骨骼年齡,是由兒童的骨骼鈣化程度所決定的。利用骨齡推斷的發育情況,從而反映身體生長發育的狀態,有助於了解兒童身高發育的潛力。例:某男孩生活年齡是12歲,但是其骨齡是13歲,這說明該男孩雖然隻有12歲,但其發育速度較快,其身體的生理發育水平已經達到了13歲男孩的水平。因為中國男子的手腕骨發育成熟年齡約為18.4歲,所以正常情況下該男孩繼續生長發育的時間將不會超過5.4年。而假如他的骨齡是11歲,則說明他的發育速度較慢,隻發育到了正常兒童11歲的水平,因此正常情況下他剩餘的發育時間還有7.4年。可以認為這個男孩在身高生長方麵有更大的潛力。
(4)骨骺閉合:一般女孩是在16~17歲,男孩是在18~19歲。女孩在青春期11~15歲發育最快,男孩在12~16歲發育最快。青春期人生的第二個生長發育高峰。
(5)骨骺已經閉合:孩子的骨骺真的閉合了,靠自身能力還能再長一點點,已經沒有醫療措施可以幫助長高了。也就是說,關注長高太遲了。這時已經沒有方法讓閉合的骨骺再打開了,並且希望家長不要相信虛假增高廣告,以免上當受騙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31孩子長高有何規律
受先天遺傳因素和後天生活環境的影響,兒童的身高生長存在著個體差異。有的孩子生長是先快後慢,也就是所謂的早長,有的孩子生長是先慢後快,也就是所謂的晚長。但隻要符合生長規律,增高速度隻要在正常範圍之內,便屬於正常的生理情況。
一般來說,兒童身高生長有兩個高峰。第一個高峰是從出生到1歲。出生身長50厘米,1年內增長25厘米,所以1歲時身長應該達到75厘米;第二年增長10~12厘米,所以2歲時身高達到85~87厘米。2歲以後生長速度變慢,平均每年長高5~7厘米。第二個生長高峰是青春期。即青春期兒童在出現性發育的同時,身高也開始突增。女孩在青春期11~15歲發育最快,每年增長7~8厘米,青春期平均增長約25厘米;女性初潮後一般平均再長5~7厘米。男孩在12~16歲發育最快,每年增長8~10厘米,青春期平均增加28~30厘米。
男孩變調,生長變慢;下頜出現胡須時,一般再無長高餘地。女孩月經來潮,生長變慢,生長空間5~7厘米;女孩初潮2年以上,一般再長高可能就小得多了。女孩骨齡超過12歲後身高增速開始減緩,男孩骨齡15歲及女孩骨齡14歲後更銳減至每年1~2厘米;男孩18.4歲,女孩17.3歲長高近於停止,身高便基本定型。有的家長總是擔心自己的孩子生長速度變慢了,是真的減慢,還是正常範圍,需要經常測量身高,作出判斷。
一般來說,連續多次測量結果均低於同性別、同年齡正常兒童的平均值的10%以下或2周歲以後的孩子,每年生長速度小於4~5厘米者,為生長速度減慢。發現孩子生長速度減慢,應該及早帶孩子到醫院進行檢查,讓醫生幫助判斷是否為異常,積極尋找原因,對症處理。切不可誤認為孩子晚長,置之不理;也不可輕易診斷矮身材,亂用藥物,以免因誤診、誤治而影響孩子的最終的身高。
32孩子長高有哪三大法寶
高大魁梧的身材,是許多人追求的目標。年輕的父母從嬰兒呱呱墜地那天起,便時刻注意著孩子身高的變化,身高作為人體美的一個重要方麵,成為人們日益關注的一個熱點。影響身高的因素很多如遺傳、營養、睡眠、運動等。雖然遺傳因素無法改變,但是人們可以從營養、睡眠、運動這三方麵著手促進兒童的身高增長。
(1)營養是身材增長的基礎:人所需要的一切營養素均來自食物和食品。俗話說:“好的身體是吃出來的。”眾所周知,食物是保證生命和健康的物質基礎,古人曾總結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黃帝內經》講:“穀肉果菜,食養盡之。”說的是五穀、五果、五畜、五菜都要搭配食用。2000多年前的話,仍然是這樣真切有用。營養的第一原則是營養要全麵,要注意攝入各種營養素,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微量元素。營養的第二原則是營養要均衡,一日三餐,各種營養素要搭配,動物食品和植物食品要有一定比例。要多進食含鋅、碘、鈣、鐵、錳、硒以及維生素豐富的食物和食品,如動物肝髒、肉類、蛋類、魚類、奶類、蛤、蚌、牡蠣、海帶、紫菜、菠菜、動物骨頭,特別是穀類、豆類等,對於孩子的營養供應上要放開點,不要限製太多,小孩子不單需要吃主食,還需要吃副食,主食也不能過於精細,要吃的粗一點,吃的雜一點,比如豆腐、菜泥、肉末、雞蛋、魚羹、麥片、米油、糠麩餅等,都可以吃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