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2 / 3)

(2)先天性下瞼內翻(倒睫):有些孩子1~2歲以後逐漸地開始眼淚汪汪的,睫毛也總是貼著眼球濕漉漉的。這種患兒的症狀多是由下瞼內翻倒睫引起。嬰幼兒由於鼻梁低平、下眼瞼尚未發育完全,有些孩子的下眼瞼內側會出現內翻,倒睫毛掃在黑眼球上而出現刺激流淚,嚴重的會使黑眼球(角膜)受損,出現眼紅、怕光流淚等現象。這類寶寶大多數會隨著鼻梁和眼睛的發育,下眼瞼逐漸外翻,症狀逐步得到改善。家長可在醫生的指導下幫助孩子每天用膠布牽拉牽拉下眼瞼,防止倒睫毛過多地掃在黑眼球上引起角膜炎。如果已經伴發角膜炎不好轉的,就需盡早就醫,進行治療。

(3)過敏性結膜炎:還有一些孩子以迎風流淚為主,在室內流淚並不明顯,有的伴有眨眼、揉眼等習慣,尤其在感冒後和風沙大、幹燥的季節(如冬春季)症狀明顯。仔細詢問家長就會發現孩子經常會有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皮膚起疹子等病史,或者家裏養毛絨小動物等導致孩子過敏。這類孩子多半患有過敏性結膜炎以及幹眼症,需要及時到醫院檢查,點藥治療。因此如果寶寶生後有流淚或者眼屎多的問題應當及早到醫院進行診治,及早、正確、有效的治療對於促進寶寶淚道的生長、發育,避免嚴重並發症的產生和提高寶寶的生活質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1小兒“鬥雞眼”需要治療嗎

小兒眼科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媽媽帶著小寶寶讓醫生看看孩子是不是“鬥雞眼”。“鬥雞眼”屬於小兒內斜視。眼球發育的特點使兒童容易患斜視。由於兒童眼球小,眼軸短,多為遠視眼,這樣的兒童想看清近處的物體就需要更多的調節力,同時雙眼也用力向內轉產生了過量輻輳,引起內斜視,這種內斜視稱為調節性內斜。一般來講,小兒的內斜視可以隨年齡的增長而減輕。若不減輕,可以手術矯正。

12小兒也會患霰粒腫嗎

霰粒腫亦稱瞼板腺囊腫。在人的眼皮(眼瞼)邊緣有一排腺體(瞼板腺)的出口,如果某個出口阻塞了,瞼板腺裏的分泌物就排不出來了,因此分泌物瀦留在瞼板腺裏引起一個疙瘩,後者在醫學上稱為瞼板腺囊腫。兒童及成年人均可罹患。病程緩慢,表現為眼瞼表麵皮膚隆起可觸及硬結,硬塊大小不等,大如櫻桃,小如綠豆,與皮膚無粘連,無壓痛;在眼皮內麵呈紫紅或灰紅色隆起。多發生在上瞼,也可上瞼、下瞼並發,可單個亦可多個同時或先後發生。小型者可自行吸收,較大的很難吸收,一般結節長期不變,偶可自行破潰,皮膚麵遺留一個大的不規則的瘢痕組織,造成眼皮外翻,影響美觀。

早期較小的霰粒腫,可通過熱敷或者理療按摩療法,促進消散吸收。大的霰粒腫,可做手術摘除。霰粒腫的預防。要注意寶寶用眼衛生,避免長時間用眼疲勞。另外,飲食均衡,不偏食,多吃蔬菜水果,多飲水,避免偏食或進食過多油膩、油炸食物;注意居室保持通風,保持排便通暢,防止寶寶上火。

13孩子常抓耳朵是什麼原因

孩子愛抓耳朵多數是由於耳部濕疹瘙癢引起的,以嬰幼兒濕疹累及耳部為常見。表現為耳周發紅,有水皰和糜爛、滲出黃水、結灰黃色痂,痂底下可積液或積膿。小孩子常常因奇癢而不停抓耳,並且哭鬧不止。家長抓抓孩子的耳部,孩子哭聲馬上停止。耳部濕疹以耳部周圍最重,也可波及外耳道。治療耳部濕疹,瘙癢明顯時可用爐甘石洗劑塗抹,每天3~5次;也可以口服賽庚啶等抗過敏藥物,同時口服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B2等。另外,局部也可以塗些紫藥水或地塞米鬆軟膏。

14外耳道疼痛是啥原因外耳道疼痛的最常見原因是小孩子長耳癤了。耳癤又稱耳瘡,常發生於外耳道的半球狀隆起處,表現為耳部劇烈疼痛,孩子常用手捂住耳部,以防碰撞疼痛,而且不敢張口、咀嚼、說話,耳朵周圍紅腫。過幾天耳癤化膿、潰破,膿液流出來後,才算痊愈。

耳癤初始時(尚未化膿)可在醫生指導下口服或肌內注射足量的抗生素,如青黴素、林可黴素、先鋒黴素,疼痛嚴重時給予止痛片,局部可以熱敷,進行超短波和激光理療,有助於炎症消散和減輕疼痛。向外耳道滴些酚甘油也有消炎止痛作用。耳癤成熟化膿時,應到醫院切開耳癤,排出膿液,並堅持每天換藥,直至痊愈。引起耳癤的原因主要是挖耳朵引起的耳道皮膚損傷及灌入髒水引起細菌感染。所以,不要隨便給孩子挖耳朵,在洗臉、洗頭及遊泳時,莫讓髒水灌入耳道。

15小兒中耳炎為什麼難以根治

人的耳道中間有一層隔膜,稱作鼓膜,把耳道分成兩部分。鼓膜以外是外耳,與耳朵孔相通;鼓膜以內稱作中耳,在中耳側壁有一個管道,稱作耳咽管。中耳通過耳咽管與鼻後部相通。既然有這個管道,小兒又經常愛感冒鼻子發炎,所以炎症很容易順著這個耳咽管蔓延到中耳,使中耳發炎。中耳發炎就會化膿,然而較多的膿液靠耳咽管這條羊腸小道是無法排泄的,這時就會把鼓膜撐破,大量膿液從耳朵孔流出來。從此後,鼓膜破了,中耳直接與外耳孔通了,又增加了一條感染途徑。所以,小兒感冒時,病菌從耳咽管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外耳道灌進去髒水或刮入灰塵,也會引起中耳炎。

小兒反複中耳炎的另一個原因是腺樣體肥大壓迫耳咽管口,就會導致急性中耳炎反複發作,導致中耳鼓室內有積液,一直不能吸收,久而久之就會導致膠耳、鼓室粘連、不張,最後引起聽力下降。如果您的孩子在感冒,咳嗽,流鼻涕後出現耳痛,耳悶,耳內有異常聲音等症狀,應該及時到醫院就診。或者您的孩子中耳炎經常發生,一年發生4~5次,就要考慮是腺樣體肥大引起來的。

年長的兒童得了中耳炎,表現為發熱、耳痛、耳部流膿;嬰幼兒不會說,僅表現為發高熱、煩躁、哭鬧、不睡覺、用手揉耳朵或轉動頭部,不願吃奶,因為吃奶時中耳壓力增加,可引起耳痛。有時隻有發現耳朵流膿才能確定中耳炎。中耳炎是容易治療的,可以口服或注射抗生素,如青黴素、先鋒黴素、紅黴素等,同時局部用藥。在鼓膜未穿孔時可滴入1%酚甘油;鼓膜已破者,要先清除膿液,然後用2.5%氯黴素甘油滴耳液或0.5%新黴素滴耳液或0.3%氧氟沙星滴耳液滴耳,同時鼻部滴入0.5%麻黃素,使耳咽管擴張,利於中耳膿液排出。中耳炎的預防重於治療,是根治的必由之路。把好鼻部及外耳孔兩道關是預防中耳炎的重要戰略方針。

要防止感冒,積極治療感冒、鼻炎、扁桃體炎、腺樣體炎;不要讓小兒躺著吮乳,平時不要用力擤鼻,這樣可以把好耳咽管這道關。禁止亂給孩子挖耳朵;在洗臉、洗頭及遊泳時防止髒水灌入耳道,不要迷信秘方胡亂配藥往耳朵裏吹藥、滴藥,因為自己或者遊醫配的藥不能達到無菌要求,藥本身就含大量細菌,這種藥不但不治病,反而會使中耳炎更難治。以上所述是把好外耳道關的重要措施。

16怎樣發現孩子聽力異常

新生兒3~7天開始出現明顯的聽覺,如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正常新生兒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聽覺反應。正在睡眠的新生兒,當突然有大的聲響出現,就會隨之有皺眉、兩眼睜開或全身輕微抖動或閉眼,或眼睛或頭輕輕轉向聲響方向的動作。如果用一個小鈴鐺或撥浪鼓放在小兒頭邊搖,他也會皺一皺眉或微微轉一下頭,表示聽到聲音了。

新生兒不僅願意聽到聲音,而且偏愛柔和、緩慢的聲音,表現為安靜、微笑,對於有節律的聲音更為敏感。在小兒哭鬧時,將母親心跳的聲音放大後給小兒聽,他就會很快安靜下來。正常3~4個月的嬰兒突然聽到聲音會出現全身抖動、兩手握拳、前臂急速屈曲或皺眉頭、眨眼睛等表現,同時已經開始有尋找聲源的反應。如遇到新生兒過分安靜,睡覺不怕大聲吵鬧,對大人的招呼、逗引聲音毫無反應,而隻是用眼注視大人的麵部表情和舉止動作;如果遇到3~4個月的孩子對聲音沒有反應,或者沒有尋找聲源的表現,說明小兒的聽力可能有問題,應及時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17耳倉是“福”嗎

常言道:“前倉藏糧,後倉藏糠,耳朵棱上藏衣裳。”有的寶寶生後耳朵前麵有一個小孔,被認為是“福氣”,真是這樣嗎?這個小孔又是怎麼形成的呢?對人體有什麼影響呢?耳朵前麵小孔醫學上稱耳前竇道(或瘺管),是在胚胎發育時期第一腮溝融合不全造成的遺跡。國內統計單側多於雙側,女孩多於男孩。它可以長在耳前、耳輪、耳後,甚至耳道口內。小孔下麵連著一個盲管,盲管深淺大小不一,有的還有分支,與軟骨相連,甚至穿透軟骨,有數毫米到數厘米長。擠壓管口可有少量白色黏液或皮脂樣物,有臭味,常伴有刺癢感。

耳前竇道繼發感染時,周圍皮膚紅腫,甚至化膿,需要切開排膿,有過感染的竇道在感染愈合後應及時做手術,將竇道切除。大多數耳前竇道也許一生也不發炎,不需要處理。平時不要用手擠壓竇口,保持局部清潔,耳前竇道與聽力無關。這樣說來耳倉不但不是福,不惹禍就不錯了。

18睡覺打呼嚕是一種病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裏的息就是睡。睡對孩子尤為重要。所以家長應該重視孩子的睡眠問題。兒童要達到最佳功能狀態,睡眠是必需的。睡眠時發生的呼吸障礙會影響兒童的生理功能、情感、認知和社會能力的發展;如在兒童期有神經、發育和心理方麵的問題,睡眠的障礙就可能加劇這種疾病的發展。睡眠障礙中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打呼嚕。在這裏特別強調,孩子打呼嚕是一種病。

長時間打呼嚕會導致孩子白天活動過度,多汗,遺尿,生長發育落後,易激惹,注意力缺陷,成績不好,容易感冒,口齒不清,頜麵部發育畸形等情況。如果您的孩子睡眠時打呼嚕,張口呼吸或呼吸暫停,並持續2個月以上,您就應該帶孩子到醫院就診檢查。醫生會通過詢問病史、體檢、拍片,並通過纖維內鏡檢查,了解孩子的呼吸道是否存在阻塞及阻塞的部位。兒童打呼嚕最常見的病因是扁桃體肥大、腺樣體肥大。如果扁桃體或腺樣體肥大的程度已經達到中度、重度者則需接受手術治療。

19腺樣體該不該切除

在醫院坐診時,經常遇到家長谘詢,在別的醫院檢查,發現有腺樣體肥大,是否需要手術治療?也確實發現有些醫生一旦發現小兒存在腺樣體肥大,不論年齡,不論其他情況立即要求小兒手術治療,這給家長們也帶來很大的困惑。小兒腺樣體肥大的主要危害是阻塞呼吸道,引起打呼嚕。但是引起打呼嚕的原因不僅僅是腺樣體肥大。

如果孩子經常鼻塞,睡眠時張口呼吸、打呼嚕,有時會有憋氣和憋醒現象,如果拍片或鼻內鏡檢查顯示嚴重阻塞,在排除了鼻炎、鼻腔畸形、齶弓高聳、小下頜、舌體後墜這些情況,隻是單純的腺樣體肥大引起的,那應該盡快手術;但如果孩子僅因為最近感冒以後出現這種情況,以前沒有發生過,或僅有鼾聲,無明顯憋氣,建議先觀察,不建議馬上手術;如果孩子症狀很明顯,但檢查顯示阻塞不明顯,建議做個睡眠監測再判斷是否需要手術。

如果孩子平時症狀雖然不是特別重,但特別容易感冒,每次感冒後症狀很重,也建議手術;如果發現孩子存在鼻炎,過敏性疾病,則應該正規療程治療。如果通過治療,鼻塞、張口呼吸等情況明顯好轉、緩解,則可以暫緩手術;如果治療後症狀無好轉,或是必須依賴鼻黏膜收縮藥物,一停藥就會複發,那還是需要手術治療的。

20腺樣體會不會自行萎縮

腺樣體會自行萎縮。一般來說,腺樣體在6~7歲後會自行萎縮。萎縮了不就不用做手術了嗎?是啊,雖然是這麼個理,但是具體到某一個孩子究竟什麼時間萎縮,誰也不知道。沒病的孩子腺樣體6~7歲萎縮,而肥大的腺樣體什麼時間萎縮誰也說不準。因為有的十八九歲還沒有萎縮呢。所以孩子腺樣體肥大需要手術,就別等到6歲以後萎縮而不願意手術。主要是先解決目前的呼吸道阻塞打呼嚕問題,早解決,早受益。

21什麼是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有四大表現:鼻子癢、流清鼻涕、打噴嚏及鼻子不通氣。過敏性鼻炎是炎症,但不是通常所說的細菌之類的微生物引起的,用抗生素類的消炎藥幾乎沒效果。實際上它是由與人關係密切的過敏性物質引起的,如植物花粉、動物毛發(狗毛、鳥羽毛等)、黴菌、蟎、冷空氣、香煙霧、灰塵等。

有些孩子僅在春季或秋季鼻炎發作,稱為季節性過敏性鼻炎;有的孩子經常發作,稱為常年性過敏性鼻炎。有些家長抱怨孩子愛感冒、流鼻涕,其實是過敏性鼻炎。如果你的孩子符合這些特點,應該請醫生幫助查一查是對什麼東西過敏,也就是找出過敏原,盡量不接觸它,鼻炎就不會發作了,當然也可以口服藥物或經鼻子點藥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