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軒當然不是因為和蘿嬴出來玩不開心,而是因為國是。
近年隨著大秦不斷開疆拓土,威加海內,始皇聲望之隆,直追遠古三皇五帝,始皇帝也常以功績蓋過三皇五帝而自居。國內農業豐收,經濟繁榮,秦律行於天下,而天下遂治之。始皇帝覺得人間事畢,遂追求仙道,以求長生,欲在自己手中達成萬世基業。有此想法,原為常人心態,並不足奇。然而始皇帝為一國之主,以一國資源為自己一人之長生服務,則不可避免地對法治產生嚴重的負麵影響,一人之好惡,即可影響一國之法治。
李斯在私下曾對始皇帝有數諫,然而,卻漸漸觸怒了始皇帝,在遭遇了一次嚴厲訓斥之後,李斯再不複進取之狀,漸漸於朝中迎合始皇帝之心態。離軒年輕氣盛,卻也無法改變始皇帝之心意。始皇和李斯的做法,令離軒有一種法治脫出掌控之感。
昔日毛亨提醒離軒,若是君王破壞法治,又當如何?離軒當日並未將其提醒放在心上,但如今卻不時想到當日情形。
“以天下係於一人之身,其凶險難明啊!”
“如今清明,不代表以後清明;此人清明,不代表後世清明。”
“若君主一意幹預,擾亂法治,又當如何?”
“可有挾製之道?”
……
“挾製之道……”離軒喃喃自語。
“挾製?挾製誰啊?離軒哥哥,蘿兒早被你挾製了,不用想啦!”蘿嬴大大咧咧問道。
離軒苦笑,揉了一下蘿嬴的頭。
“哎呀,頭發亂了!”蘿嬴撒嬌道,忘了追問“挾製誰”的問題。
始皇帝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淳於越受諸公子及宗室煽動,舊事重提,以詩書中之精要為依據,要求始皇帝分封諸子。
始皇帝大怒,問政於李斯。
李斯曰:“陛下寬宏,然而諸生以古非今,並欲以此達到某些人的目的,是因為思想不統一所致。諸生各有所求,各有所欲,則必然各有所言,造成執政混亂。朝廷不能統一思想,則各地無所適從,便有法不能及於基層之虞。”
始皇帝深信其言。
李斯獻出三策,其一曰收,即收集私人手中所藏《詩》、《書》及各國史書,不允許私人藏有詩、書;其二曰禁,即禁止私學,禁止偶語詩書,以古非今,違者予以處罰;其三曰教,即在禁止私學之外,於關中學室基礎上廣泛設置官學,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隨後,在收繳的《詩》、《書》和各國史中,擇善本存入禦史台,其餘的則公開進行焚毀。扶蘇諫勿公開焚毀,以免引天下人非議,始皇帝未準。
此過程實施順利,因而並未處理任何人,淳於越等還是好好地當博士,並受到始皇帝安撫,鼓勵其今後繼續大膽直言。始皇帝和李斯雖為人果斷堅毅,但仍有自知之明,知曉隻有了解他人包括反對者的真實想法,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正如此次事件,如果不是從淳於越等人口中得知一些人的真實想法,也無法針對性地采取統一思想之策來進行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