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國中樹國,君中立君(1 / 2)

鹹陽宮。

三公九卿及議郎於殿中激烈辯論,互道短長。

這是鹹陽宮中的常態,每遇疑難之大事,或有關重要事務決策之前,必行朝議。朝議形式有二:一為廷前議論,即廷議,人人各抒己見,充分發表意見,始皇帝在聽取各方意見後,進行權衡判斷再行決策;二為始皇帝“下其議”,學人稱其為集議,即對某一問題,指定某人(如丞相、國尉)主持,召集一定範圍內官員進行討論,將討論情況或討論結果上報始皇帝進行決斷。兩種方式有利於始皇帝在決策時減少失誤,在整個“秦王政”時期和始皇前期,這兩種方式展示得非常充分,因此直到始皇前期,秦國政策的製定幾乎沒有出現大的失誤。

此次廷議,則是因來自齊地的博士淳於越建議:如今四海統一,秦應承襲舊製,分封王室子弟及有功之臣,以利於守望相助。

此事關乎國體,雖有數千年傳統,但始皇帝仍未作直接決斷,召集廷議。

淳於越作為提議者,將其提議內容向眾人言明。大體來說,就是效仿古製,分天下與皇室及功臣共享。

“今陛下之天下,遠比周室廣闊,萬年來從所未有,此通天之功也。有此廣闊江山,既是陛下雄才大略之必然,也是上下一心之結果,當能與更多子弟及諸功臣共享。”淳於越在說明提議內容並進行製度闡釋後,專門提出了如今大秦江山廣闊,隱隱有勸誡始皇帝勿“吃獨食”之意。這天下也是大家一起打下來的,再說了,天下這麼大,你怎麼吃也吃不完啊!還是分點出來,讓大家都有點想頭吧!

李斯在心中為淳於越擦了一把汗,這些博士儒生,無論背後是否有人暗示,但其敢言之處,仍令人欽佩。不過,有的時候太過迂腐,常常被有心人利用。淳於越提出此議,也必是背後有人指使,不過,淳於越是否知道自己被利用就不清楚了。有很多時候,他們雖然明知是被人當槍使,但因為與自己的理念相合,仍然會心甘情願地做一些事。

其時,秦律規定,博士議郎在朝中議論,可直言無忌,絕不因言獲罪。當然,如果“當麵不過背後亂說”,那就另當別論了。正因有此製度,秦國朝政向來言路廣闊。

分封製度自建立以來,一直是中央王室安撫功臣、安排王室子弟的利益分配方式,也因此而形成了國體。天下大定,大大小小的功臣都眼睜睜地看著這塊利益蛋糕,不管能分到多少,總有個盼頭。事實上,大多數的功臣都有此種想法,王室子弟更不用說了,有機會成為國君的是極少數,其他人同樣希望有自己的封地,有一塊自己說了算的地盤,可比在鹹陽大氣都不敢出好多了。

“臣以為,博士之言有理。”首先出來為淳於越站台的是一位中年郎官,向始皇帝行禮後,對這一提議提出支持意見,“自古以來,分封已成定製,況今大秦江山之廣,若無子弟為陛下守江山,如遇有變,鹹陽鞭長莫及,其危自現。”

隨後,又有數人出列,支持分封行賞。

丞相王綰見支持者眾,思忖此議恐更得人心,出列道:“此議甚是,陛下萬裏江山,共享尚在其次,更重要的是有忠信之人為陛下守江山,以保江山永固。”

始皇帝聽眾人討論,並未急於表態,麵上古井無波,看不出是何態度。眼神似乎往李斯所處位置掃過。

“陛下,臣以為,博士此議不妥!”李斯出列,向始皇帝拱手道。始皇帝點頭,示意他繼續說下去,神情間似有期待。

王綰眼皮一跳,他素知自己才不配位,是李斯之大度和大局觀念讓他成為丞相。對李斯其人,他也是深感佩服。事實上,多年以來,王綰在政務上也一向重視李斯意見。李斯才華勝自己太多,更是始皇帝在政務上最信任的人,可謂“隱相”,他對此表示反對,那麼必有其意。想到這裏,悄悄向始皇看去。但沒有看出什麼端倪。

“陛下建萬古未有之基業,是受諸侯之相助守望乎?非也!乃是行法治、廢分封,以政令之一統,得法令之必行,黔首因此而富,大秦因此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