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有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謗,三曰舉事審當,四曰喜為善行,五曰恭敬多讓。”
臨淄王城,此時已經被改為齊郡郡治諸衙門,包含了郡守府、監禦史府、郡丞府及屬官辦公場所。在一個大殿中,離軒正在向新任屬官及各縣主官講課,所講的正是承載著秦為政精神的《為吏之道》。
這些屬官和縣令縣長們,多為原齊國官吏,經過舉任和離軒的德才考核,報經鹹陽批準任命。他們才華及德行均可,但並不知曉大秦官吏真正的執政精神,離軒因此親自向他們授課,既講律法,也講要求。
“忠信敬上乃為官之首善,忠誠任事,恪守職責,敬奉君主,乃為吏之基;貪婪無度,乃為吏之大忌,清廉毋謗者,為吏之要,必當潔身自好,不以公為私,不因利而廢公,不與民爭利,方為吏德;舉事審當者,善謀善斷,為民解憂止紛,為公解難導民,是為吏能;喜為善行者,恤民憫下,有拳拳之心,淳淳之德,乃吏引導民風之行也;恭敬多讓者,於人有禮,於事無私,自可一心為公。”
下列眾吏,在文化繁盛的齊地也是德才兼備之人,此時聽得離軒講述為吏五善,內心均驚訝萬分。要知之前六國對民眾及官員的宣傳,皆視秦國為蠻夷,在大家印象中,泰人倨傲無禮,殘暴無德。正因如此,民眾對秦統一之戰都極為害怕,有條件者都漸漸向東遷移。
然而,離軒所講五善,卻完全與傳統官德相合,並進行了高度概括,形成了體係。很顯然,這一套在秦國已經成為成熟的官德要求,在吏治中得到了真正的施行,這更是嘴上講德而在治上卻亂象橫生的六國所無法企及的。
眾吏震驚之際,更生了重新認識大秦之念。東方六國,雖自詡為重文崇德,其實在官場層麵,由於在執政中的貴族本位,貴族官僚與民爭利、巧取豪奪的現象層出不窮,官民之間,絕無半分情意。反而是被稱為蠻夷之邦的秦國,卻從治吏開始,讓最後的效果漸漸與聖人所希望的境界更為趨近,這不能不說是對滿口仁義道德的東方六國的一個諷刺。
特別是隨著離軒講解的深入,大秦為吏之道除“五善”外,另有作為“負麵清單”的“五失”為對照,吏有“五失”,必受相應懲戒。這就讓“好幹部五個標準”不僅僅是職業道德上的倡導,更是上升到了律法層麵,成為官吏必須遵守的法律規範,若有所失,則依律追究責任。
也正是這種對官吏近乎苛刻的要求,讓秦國及秦朝前期政治清明,官民之間關係融洽。對吏能之要求,更是讓官吏時時以改進民眾福祉為念。數千年來,王朝更迭,然以直接惠民為初心,又能延續千年的工程,也惟見秦國所建之都江堰及鄭國渠而已。而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秦獨占其三,豈是偶然?
這種大型農業水利工程,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除了動員能力外,還需要官員的整體協調能力和極強的責任感使命感,如果沒有對民眾的感情和嚴格的官吏獎懲機製,是不可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