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認識與曆史(2 / 3)

以上這些可以說是鄧小平對社會主義再認識中最核心的成果。正是在這種再認識中,鄧小平逐漸形成了自己富有特色的哲學思想。

3.對資本主義的再認識

對資本主義再認識,這件事也很早就開始了。馬克思恩格斯在世時就沒有停止在自己於19世紀50-60年代形成的對資本主義的已有認識上,在後來曾不斷提出對資本主義的一些新的認識。列寧的《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則是繼《資本論》之後對資本主義再認識的一個豐碩成果。但是,應當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資本主義逐漸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發生了許多新的特點,如調整勞資關係、發展科學技術等。對這些新情況新問題,馬克思主義者是需要研究、探討的。很多人一談起資本主義,仍然停留在七、八十年前的一些說法上,與實際相去甚遠。這就有了對資本主義進行再認識的問題。鄧小平對資本主義的再認識就是在上述背景下發生的。

社會主義本來是高於資本主義,也後於資本主義的。它在本來的意義上應當是揚棄資本主義的產物。但現實中的社會主義是在落後的國家裏發生的,自身沒有成熟的資本主義的曆史可資借鑒,沒有經曆過發達的市場經濟的洗禮;相反,在它身邊卻還存在著各種類型的資本主義。這樣,對於社會主義來說,就發生了一個如何對待身邊的資本主義的問題。這也就是鄧小平對資本主義再認識的著眼點。

鄧小平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是圍繞著下述問題進行的。

第一,要弄清什麼是資本主義。他講:“要弄清什麼是資本主義。資本主義要比封建主義優越。”這一點在思想淵源上是上承列寧的。列寧在十月革命後針對著黨內“左”的思想,多次談到資本主義對封建主義、對冷生產的優勢,把對資本主義的盲目排斥視為中非洲居民的心理。這一思想對於落後國家裏產生的社會主義來說,真是太重要了。鄧小平正是抓住這一點,要求人們從思想上解決給資本主義定位的問題,即資本主義不是洪水猛獸,不是一無是處,它比封建主義優越,我們不要患上“恐資病”,一講資本主義就怕得不得了。這是正確對待資本主義的前提。解決了這個問題,才能有冷靜的頭腦、科學的態度去解決其他問題。

第二,要弄清什麼不是資本主義的,加以學習。鄧小平講,資本主義國家中,“有些東西並不能說是資本主義的。比如說,技術問題是科學,生產管理是科學,在任何社會,對任何國家都是有用的。我們學習先進的技術,先進的科學、先進的管理來為社會主義服務,而這些東西本身並沒有階級性。”他還認為,“許多經營形式,都屬於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手段、方法,既可為資本主義所用,也可為社會主義所用,誰用得好,就為誰服務。”他特別注意把市場經濟從資本主義中剝離出來,講“不要以為,一說計劃經濟就是社會主義,一說市場經濟就是資本主義,不是那麼回事,兩者都是手段,市場也可以為社會主義服務。”在鄧小平看來,有三個方麵是非資本主義的,是我們可以學習而且必須學習的。一是科學技術,二是管理方法,三是相當一部分經營形式。這些東西在我們過去的認識中往往被看成是資本主義的,不敢學,不敢用,怕沾了資本主義的邊,走了資本主義的路。這種認識束縛了我們的手腳,妨礙了我們的發展,是極其有害的。我們必須從這種認識中解脫出來,大膽學習人類共同創造的文明成果。對此,鄧小平有一段經典性的論述。他說:

“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

把不屬於資本主義的從資本主義中剝離出來,大膽學習,為我所用,最終達到後來居上,這就是我們必須做的事情。

第三,要利用資本主義發展社會主義。這個問題在前麵曾提到。其實,這個思想也可以上溯到列寧。列寧曾不止一次談到,蘇維埃政權加資本主義最先進的管理和技術就等於共產主義。他還直接提出,“我們應該利用資本主義”“作為小生產和社會主義之間的中間環節,作為提高生產力的手段、途徑、方法和方式。”他還提出了一整套被稱為新經濟政策的利用資本主義發展社會主義的措施。鄧小平結合當代中國和世界的實際情況,提出了許多更加大膽的思想。在鄧小平看來,利用資本主義有幾個層次,一是資金、技術、管理經驗的層次,這是沒有階級性的;二是法律、習慣做法、國際慣例的層次,這也是可以有選擇地利用的;三是某些經營方式、體製層次,這同樣是可以經過試驗加以變革、借鑒的。下麵是他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論述。他講,“大陸開放一些城市,允許一些外資進入,這是作為社會主義經濟的補充,有利於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小範圍內容許資本主義存在,更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三資”企業“歸根到底是有利於社會主義的”。鄧小平的這一思想包含著深刻的哲理。一種自身無法把資本主義作為經曆過的一個環節的社會主義,向身邊的資本主義尋找可以借鑒的東西或利用資本主義的某些東西去發展自己,就是必然的了。

思考鄧小平對資本主義的再認識,對我們有一個重要的方法論啟示。那就是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關係中,不僅有我們過去比較強調的差別、對立、鬥爭、排斥的一麵,而且還有我們過去所忽略的一致、聯係、合作、借鑒的一麵。在這種對立統一中,哪一麵擺不正,都會影響社會主義的發展。在經曆了長期“左”的影響之後,我們要特別注意這後一方麵的問題。擺正了這種關係、才能使社會主義得到健康、迅速的發展。

4.科學地對待馬克思主義

對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再認識,歸根結底,還要落到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問題上。

馬克思、恩格斯從來都反對把自己的學說當教條,並為此進行了不懈的鬥爭。馬克思曾對那些自稱馬克思主義者的庸人講“我隻知道我自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恩格斯猜測對這些人馬克思大概會這樣說:“我種下的是龍種而收獲的卻是跳蚤”。恩格斯晚年特別反對一些人把曆史唯物主義當套語、標簽,並且特別強調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研究的指南,而不是教條。列寧、毛澤東也都堅決地反對過教條主義。這裏要突出引證一下前麵曾經提到過的斯大林的一段論述:

“有兩派馬克思主義者。這兩派都是在馬克思主義旗幟下工作,都認為自己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但是他們畢竟大不相同。不僅不同。他們之間還橫著一道鴻溝,因為他們的工作方法正好相反。

“第一派通常隻限於表麵上承認馬克思主義,堂皇地標榜馬克思主義。他們不善於或不願意實現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的活的原理變成毫無意思的死的公式;他們的活動不是以經驗、以考慮實際工作為基礎,而是以摘引馬克思的詞句為基礎。他們不是從分析活的現實,而是從類比和曆史比擬中求得指示和指令。……她們不是站在而是躺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上。

“第二派恰巧相反,他們把問題的重心從表麵上承認馬克思主義轉到實行和實現馬克思主義。規定適合環境的實現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和手段、環境改變時就改變這些方法和手段……這一派不是從曆史類比和曆史比擬中,而是從研究周圍條件中求得指令和指示。他們的活動不是憑借引證和格言,而是憑借實踐經驗,依據經驗來檢查自己的每一個步驟,用自己的錯誤來教育自己並教育別人建設新生活。”

在第二派的名單中,斯大林寫下的首先是列寧。我們還要說,在這個名單中,還要寫下晚年以前的毛澤東,更要寫下當今的鄧小平。

鄧小平是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呢?有幾段話很能代表他的意思。

“多年來,存在一個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理解問題。……馬克思去世以後一百多年,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在變化的條件下,如何認識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沒有搞清楚。絕不能要求馬克思為解決他去世之後上百年、幾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列寧同樣也不能承擔為他去世以後五十年、一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的任務。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根據現在的情況,認識、繼承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