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需要有也肯定有自己的特色哲學,不然就不能解釋何以會有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本身。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者不是馬克思,也不是毛澤東,而是鄧小平。作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基礎的特色哲學的創立者也不是馬克思,不是毛澤東,而是鄧小平。一個有著深邃博大的思想體係的理論,必定有它自己的哲學;一個創立了這樣一個理論的人,也必定有他自己創立的哲學。這是人類的全部思想史所告訴我們的真理。
“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每一時代都有其特有的精神,這種精神表現在方方麵麵。而哲學是這方方麵麵時代精神的靈魂,體現著那一時代精神的總體特征。盧梭的哲學是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精神的精華,馬克思的哲學是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精神的精華。哲學是曆史經驗的反思。這種曆史經驗的反思可以抽象成哲學的教科書,一部哲學史不就是人類認識曆史經驗的反思?這種曆史經驗的反思可以凝聚成精辟論著,《實踐論》、《矛盾論》不就是我黨曆史經驗的哲學總結?這種曆史經驗的反思還可以體現在指導實踐的行動綱領上,體現在路線方針和政策策略上,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不就是建國幾十年曆史經驗徹悟的結晶?哲學還是一種特定思維的方式。老子的思維方式是知雄守雌。貝塔朗菲的思維方式是係統綜合。施特勞斯的思維方式是結構分析。由此而論,那把握了時代精神跳動的脈搏,那能夠從曆史的經驗中得到高超的智慧,那有了某種特定形式的思維方式,都可以當之無愧地稱之為哲學。鄧小平的哲學就是這樣的哲學。
鄧小平的哲學,反映了我們時代精神的精華。它消化了曆史教訓的塊壘,升華了社會實踐的經驗。它以特定的思維方式,把自己的內容付諸於人民的行動之中。如果說,它有什麼更為特殊之處的話,那就是:鄧小平的哲學,不是書本哲學.不是書齋哲學,而是行動哲學,是實踐哲學。這一哲學,我們應當承認,應當學習,應當研究,應當宣傳。
4.從教訓中走來
江西南昌附近有個新建縣,縣拖拉機修配廠附近有個炮兵學校,炮校裏有座小小的將軍樓,小樓的四周有一條踩滿腳印的小路。這是鄧小平蒙難時以三年多的時間天天散步踩出來的。難道說,這條小路就是鄧小平哲學的起點?或許是的,至少有關。
鄧小平是中共第一代領袖集團中的重要成員,比毛澤東年輕11歲。可以說,他是毛澤東哲學思想哺育出來的、比毛澤東稍年輕些的同一代人。在毛澤東時代,鄧小平處在光芒耀眼的太陽之下,努力向他老人家的思想靠攏,盡力照他老人家的教導辦事,不可能有意識地另外提出一套自己的哲學思想,也沒有這個需要。在總書記任內,鄧小平處在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第一線,毛澤東處在更超脫的位置上。由於兩個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在一些問題上發生過意見分歧,但這還不能說就是思想體係的分野。“文化大革命”風雲驟起,鄧小平被打倒,國家亂成一團。鄧小平經曆了數年蒙難、數年沉思之後,情況就稍有不同了。1975年鄧小平受命主持工作,著力進行全麵整頓,雖然也都是在毛澤東的旗幟下做的,但卻絕不是完全按毛澤東的意思辦的。正因為這樣,鄧小平從那時起就成了黨的正確領導的代表;也正因為如此,他於1976年才又一次被打倒。
如果說鄧小平在1975年以前,對於毛澤東的“左”的錯誤還表示了某種屈服的話,那末,在1975年以後他就不那麼屈服了。作為前者的表現,是他在1973年複出前致信毛澤東,表示永不翻案。作為後者的表現,是他在1975年主持了對“左”的錯誤的全麵整頓,是他在又一次被打倒之後的賦閑期間,對“兩個凡是”進行了公開的批評。這一變化表明,在1975年以前,他在思想認識上還沒有完成對毛澤東錯誤的超越;而在1975年以後,這個超越已經完成或基本完成了。1975年在鄧小平思想的發展史上是一個重要的年頭。在這裏,我們可以尋找到他的全部理論及其哲學思想的最初的源頭。
鄧小平哲學思想的產生有它的背景。這個背景的最大之處就在於毛澤東晚年的失誤,就在於毛澤東晚年哲學思想上的失誤。這一失誤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災難鄧小平同我們民族一道領受了,而對他本人的兩次打倒無疑加深了這一領受。“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是錯誤的政治理論,它的哲學基礎是脫離中國實際的主觀主義的哲學。由這種主觀主義導致的是:社會主要矛盾的誤區;黨的根本任務的偏離;隻講鬥爭,不講統一;隻講最高指示,不講實踐標準;隻講突出政治,不講發展經濟。毛澤東違背了他自己長期提倡的東西,實行了他自己多年反對的東西,這是他思想路線、哲學路線上的悲劇。
由現實的巨大災難,回溯其錯誤的理論,再追究到哲學的底蘊--這或許就是鄧小平哲學思考的軌跡,就是鄧小平哲學思想產生的背景。對鄧小平來說,20多年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教訓太深刻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訓太深刻了。他從毛澤東失誤的教訓中走來,從錯誤走向正確。
鄧小平哲學思想的產生有它的過程。鄧小平對毛澤東倡導的實事求是是牢記在心的。當毛澤東違背了實事求是的時候,鄧小平考慮的最多的恐怕正是這個實事求是。江西三年的散步,北京一年的賦閑,伴著那堅實步伐的思緒,伴著那沉默寡言的靜想,應當說,更多的是指向實事求是的。很自然地,恢複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成了鄧小平再次複出後的第一個實踐起點。曆史從哪裏開始,思想進程也就從哪裏開始,曆史與邏輯是一致的。實事求是也正是鄧小平哲學思想的起點。當然,起點不等於終結,這裏還不能說鄧小平就有了自己的哲學思想。接下來是如何實事求是的問題。當鄧小平在一係列的問題上都正確地解決了如何實事求是的問題時,他才形成了自己的哲學特色,擁有了自己的特色哲學。從這個意義上說,鄧小平的哲學,是實事求是的哲學,是在各方麵怎樣實事求是的哲學。在各方麵實事求是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過程,就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產生和發展的過程,而這同時也就是鄧小平哲學思想產生和發展的過程。鄧小平的哲學思想是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產生而產生、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而發展的。也就是說,鄧小平哲學思想的發展過程不是一個自身獨立的發展過程。他的哲學思想就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之中,而沒有單獨的形態;他的哲學思想的生成和發展也就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生成和發展之中,而沒有單獨的過程(當然,這並不妨礙我們對鄧小平的哲學思想及其發展過程做抽象的獨立研究)。
5.特定條件的產物
任何一種哲學都是其特定條件的產物,鄧小平哲學思想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鄧小平哲學思想產生的諸種條件更為特殊。
特定的曆史背景。1956年鄧小平出任中共中央總書記,開始參與中國最高層決策。中共八大的理論、路線是正確的,但卻夭折了。1957年國際反共思潮泛濫,國內右派勢力抬頭,毛澤東受其影響,開始左轉舵。先是反右擴大化,繼爾經濟“大躍進”,最終導致了“文化大革命”。20餘年的“左”的錯誤把中華民族推到了崩潰的邊緣。1976年的中國向何處去?物極必反,該回頭了。這是國內。在國際共運“大家庭”中,也不同程度地遇到了困難,經濟上缺乏活力,政治上缺乏吸引力,改革的呼聲日益強烈。整個社會主義運動向何處去?曆史也到了一個轉折時期。更廣一點,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卻進入了一個戰後的“黃金”時期;而我們周邊的戰後剛剛起步的資本主義國家或地區,也乘著我們動亂期間迅速地發展起來。推開國門一看,原來想象中的“水深火熱”的三分之二,需要重新認識了。這就是鄧小平70年代後期麵臨的幾個層麵的曆史背景。
特定的曆史任務。當經曆了“文化大革命”惡夢醒來的時候,中國麵臨嚴峻的選擇:是照過去的方針辦,繼續貧窮落後下去?還是另辟一條新路,把中國引向強盛富裕?從中國推開去,想遠一點,整個社會主義也麵臨著嚴峻的選擇:是沿著缺乏活力的老路走下去,把社會主義搞垮?還是闖出一條新路,為社會主義注入新的活力?鄧小平麵臨的曆史任務,首先是探索一條新的道路,把中國救活,進而把中國引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在這個任務中,也就自然包含了為整個社會主義開辟一條新路的內容。
特定的個人經曆。鄧小平有別人少有的經曆。在中國共產黨重要領導成員中,不乏分別具有旅歐或旅蘇經曆的人,但卻很少有同時具有旅歐和旅蘇經曆的人,而鄧小平正是這樣的人。這使他具有更為廣闊的眼界。鄧小平有著奇跡般的個人經曆。他在政治生涯中曾經三次被打倒,而又三次複出,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加引人注目,一次比一次更加輝煌,一次比一次走向更大的成功。這使他具有百折不撓的毅力的勇氣。鄧小平有著長期執掌全局工作的經驗。他曾經三次出任中共中央秘書長,兩度出任國務院第一副總理,曾經是兩大野戰軍的總前委書記,也曾經分管過組織、財政、交通等工作,特別是作為中央一線總指揮,任中共中央總書記達10年之久。這使他具有更為高超的戰略思維能力。
特定的性格偏好。鄧小平是非常務實的人。國外人士稱他為務實派、現實的馬克思主義者,他自己說他是實事求是派,他一生反對圖虛名而招實禍,反對形式主義的花架子。鄧小平是注重求新的人。他反複要求要從新的曆史條件出發,強調要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號召更新觀念換腦筋,決不墨守成規。鄧小平又是一個舉重若輕的人。天大的事他都可以悠閑從容地果斷處理,決不拖泥帶水,他十分善於從戰略全局的高度著眼,運籌謀劃所出都是大手筆。鄧小平又是一個性格內向、沉默寡言的人。他多思而不多說,語言精練,但一針見血,擲地有聲,十分深刻。這些性格特征也鑄就了他的哲學特征。
特定的參照係統。一種新的哲學決不是突兀自生的,總有它的前人、同輩所提供的參照係統。馬克思的哲學參照係統主要是黑格爾和費爾巴哈,鄧小平的哲學參照係統主要是毛澤東。毛澤東哲學思想的精髓--實事求是,他牢牢地記取了;毛澤東晚年的哲學失誤--諸如唯心主義的傾向、走向極端的鬥爭哲學等,他也牢牢地從反麵記取了。正是這些方麵,使他鍛煉出了新的哲學武器,形成了若幹不同於前人的哲學特色。
所有這些特定的條件,造就了鄧小平特定的哲學思想。特定的哲學與特定的主客觀曆史條件就是這樣不可分割地聯係在一起的。
6.鄧小平與毛澤東:主題轉換
鄧小平與毛澤東的關係問題,是人們感興趣的話題。兩人之間的關係大致可以劃分為兩個方麵。
第一方麵,是毛澤東對鄧小平的欣賞和鄧小平對毛澤東的景仰。在井岡山時期,鄧小平曾因堅持毛澤東的主張而遭到“左”傾路線的打擊,被撤職。從那時起,毛澤東就對鄧小平頗有好感。直到40年後他還提起此事。甚至有一次在政治局會議上曾說到,江西時“羅明路線”的四個人隻剩下鄧小平了,希望他能為黨爭氣。在戰爭年代,毛澤東常把最重的擔子交給鄧小平。挺進大別山是戰略決戰的關鍵之役,毛澤東交給了鄧小平;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他都是總前委書記。解放初,鄧小平主政西南,頗有建樹。當梁漱溟西南考察回來在毛澤東麵前稱讚鄧小平時,毛澤東說“你看得準”。在鄧小平就任總書記後,毛澤東甚至講過,總書記就是副帥。在向赫魯曉夫介紹我黨領導人時,唯一沒講到缺點的就是鄧小平,並預見他“前途遠大”。在與蒙哥馬利談話時,明確說接班人一是劉少奇二是鄧小平。就是說,毛澤東喜歡鄧小平,器重鄧小平,是有意識地把鄧小平作為自己的接班人培養的。同時,鄧小平對毛澤東也十分佩服、景仰。井岡山時期不說,1943年鄧小平就提出學習毛澤東思想問題,是最早使用這一概念的人之一;1952年他到財政部工作,首先就是了解毛澤東對財政工作有哪些指示,以便作為工作的指導。這些都充分說明了鄧小平與毛澤東相通、相得的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