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方麵,是鄧小平與毛澤東的思想分歧和毛澤東對鄧小平的不滿與惋惜。1956年後,鄧小平在一線負責日常工作,了解具體情況,解決具體問題,偏於實;毛澤東在二線,想大事,管理論,比較超脫,偏於虛。這是二者視角不同。這種不同有容易發生分歧的地方,但這不是分歧的主要原因。應當說,起初,鄧小平對毛澤東的做法是無保留地緊跟的。例如,反右鬥爭、大躍進,用鄧小平自己的話說,他都是積極分子。但後來鄧小平開始有了不同於毛澤東的意見。突出的是,1962年有相當一部分農村實行了各種形式的包產到戶,對恢複生產具有很好的效果,鄧小平支持這種做法,並且發表了關於“貓論”的著名談話。毛澤東對此大不以為然,一個月之後,批判了承包製,認為是刮單幹風。此後,他們在不少問題上意見相左,毛澤東屢屢表示了對鄧小平的不滿。到了“文革”中,鄧小平被打倒。但毛澤東仍然留了以觀後效的餘地。順便說,1976年對鄧小平的處理與此很類似。
鄧小平與毛澤東的分歧、差異,究其根本,關鍵在於:毛澤東在思想上沒有完成或沒有根本完成從革命到建設的轉變。他的“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他的一係列的路線、方針、政策,所包含的哲學底蘊是革命。這種以革命為底蘊的哲學既是社會主義革命時期正確的哲學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不正確的延伸,又增加了新的錯誤內容。應當說,鄧小平(包括周恩來、劉少奇、陳雲等)從八大時思想上自覺不自覺地、多多少少地是完成了從社會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建設的轉變的,他們思想上希望踏踏實實地搞建設,實踐上注意於解決經濟建設中出現的各種具體問題。當然,這一時期還談不上以建設為底蘊的哲學的形成。鄧小平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所形成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相應的路線方針政策,所包含的哲學底蘊是建設。這是自覺而徹底地完成了主題轉變的以建設為底蘊的哲學。
在毛澤東晚年:有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有階級鬥爭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的基本路線,有以革命為底蘊的哲學(鬥爭哲學)。在鄧小平:有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有“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有以為建設底蘊的哲學。就此而論,這是兩個不同時代的領袖,兩種不同的理論,兩條不同的路線,兩種不同的哲學。當然,我們這裏是在比較他們之間的不同點,沒有涉及他們之間相同點。正是由於這種不同,才劃分了中國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兩個曆史時期,才標誌了不同主題的轉換。
從以革命為底蘊的哲學到以建設為底蘊的哲學,這是一個曆史性的主題轉換。為了實現這個轉換,中國共產黨人花費了幾十年的時間,交納了昂貴的學費,付出了沉痛的代價,可謂得來不易。
以建設為底蘊的哲學是對以革命為底蘊的哲學的曆史性超越。
7.鄧小平哲學思想界說
鄧小平哲學思想是什麼?先讓我們從幾個角度做些分析。
先從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定義談起。對於毛澤東哲學思想,可以定義為: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經驗的哲學總結。這個定義脫胎於中共中央1981年《關於建國以來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中對毛澤東思想的界說,是在此基礎上加以演化而形成的。我們在鄧小平哲學思想問題上,可以沿用這個句式,改換主題,將其定義為: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建設實際相結合的經驗的哲學總結。我以為,這個定義也是站得住腳的,它反映了以革命為底蘊的哲學與以建設為底蘊的哲學的主題差異。
次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定義談起。根據江澤民在十四大的報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我們也可以在鄧小平哲學思想問題上套用一下這個定義,將鄧小平哲學思想定義為: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我以為,這個定義也是站得住腳的。它既反映了鄧小平哲學思想的馬克思主義本質,又突出了它的時代與民族特點。
三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礎談起。我們知道,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全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毛澤東哲學思想是毛澤東思想的理論基礎。由此,我們可以推論:鄧小平哲學思想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哲學基礎。我以為,這個也是站得住腳的,它反映了鄧小平哲學與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之間的本質關係。
這樣,我們就可以從三個方麵對鄧小平哲學思想本質作,一比較完整的界說:
所謂鄧小平哲學思想,乃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際相結合經驗的哲學總結,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哲學基礎。
這表明,鄧小平哲學思想屬於馬克思主義哲學,但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而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它屬於毛澤東哲學思想,但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毛澤東哲學思想,而是毛澤東哲學思想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的新創造。從這個意義上說,鄧小平哲學思想是特殊曆史條件下特殊國度裏產生的一種特殊哲學。當然,鄧小平哲學思想是植根於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沃土之中的,是貫穿了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實事求是之精髓的,但它所產生的條件、麵臨的任務、強調的重點又確是有所不同的。
這裏還有幾點需要說明。其一,從鄧小平哲學思想與廣大人民群眾實踐的關係說,它是黨領導下的億萬人民群眾建設實踐經驗的哲學總結。鄧小平幾次強調過他的許多構思是從總結群眾的經驗中得來的,那末這種構思的理論基礎即他的哲學思想當然也是與人民群眾的實踐經驗分不開的。其二,從鄧小平哲學思想與同時代的其他領導成員的關係說,它是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智慧的哲學結晶。我們知道,毛澤東思想及其哲學不完全是他個人獨創的,而是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智慧的結晶。這一原則,同樣適用於鄧小平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及其哲學思想。其三,從鄧小平哲學思想與他的所有言論的關係說,鄧小平哲學思想是指其哲學思想的科學體係。我們知道,毛澤東思想及其哲學是指它的科學體係而不包括毛澤東的一切言論。同樣,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及其哲學也是指他的科學體係而並非指鄧小平的每一句言論。
8.鄧小平哲學思想概觀
為了更好地看清局部,我們應當了解全貌。對鄧小平哲學思想也是如此。我們為了研究它的各個細節,有必要先把自己升到空中,對其做一番整體鳥瞰,然後再落到地上,一個局部一個局地逐一研究。
從整體看,鄧小平哲學思想有這樣幾個要點: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鄧小平全部哲學思想的精髓。鄧小平自1977年以來就反複講,毛澤東哲學思想、毛澤東思想乃至整個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就是實事求是。這是講前輩導師思想的精髓。他所理解的前輩導師思想的精髓,同時也應當就是他自己思想的精髓。在他看來,一種真正科學的、正確的思想體係的精髓本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的。江澤民在十四大報告中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精髓。這實際就是講作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哲學基礎的鄧小平哲學思想的精髓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本身不是什麼新概念,但當鄧小平運用這一思想在解決多種新問題的過程中形成了一係列的新哲學思想時,它就獲得了一種新的意義,這種新的意義使它恢複了它在中國大地上失落了幾十年的權威。
從實際出發,是鄧小平唯物主義思想的核心。鄧小平特別強調從實際出發。這個思想乃是唯物主義的基本思想。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批判過杜林從原則出發的唯心主義立場,強調了從實際出發的唯物主義立場。列寧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中批判過馬赫從思想和感覺到物的唯心主義路線,強調了從物到感覺和思想的唯物主義路線。毛澤東批判過王明等從本本、教條出發的錯誤,強調了從實際出發的必要。鄧小平繼承了這一唯物主義傳統並把它大大豐富了。他要求搞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從新的曆史條件出發,從群眾的意願出發。靠這一條,他取得了極其偉大的勝利。
堅持實踐標準,是鄧小平認識論思想的核心。鄧小平領導的中國第二次革命是從倡導實踐標準的大討論開始的。沒有這場大討論的勝利,就沒有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恢複,就沒有第二次革命的勝利進軍。鄧小平貫徹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總思路就是:大膽地試,大膽地闖,不斷總結,對的堅持,錯的就改;不搞爭論,不搞強製,不搞運動;允許幹,允許看,允許跟:在實踐中逐步統一思想。在鄧小平看來,中國革命的勝利、毛澤東思想的形成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實踐得來的;中國建設的勝利、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實踐才能得到的。總之,不靠本本靠實踐,實踐、實踐標準會教給我們尚未學會的東西,把我們一步一步地引向勝利。
對立麵的結合,是鄧小平辯證法思想的核心。對立統一是宇宙的根本規律,這是毛澤東的名言。在革命時期,我們較多地強調對立麵的鬥爭,這是必需的。在建設時期,我們則必須較多地強調對立麵的統一、對立麵的結合,這也是必需的。在一定意義上說,以革命為底蘊的哲學與以建設為底蘊的哲學的分野正在這裏。鄧小平是實行對立麵結合的大師,他創造性地把各種不同的方麵結合起來,從而解決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一係列重大問題,形成了社會主義發展中的中國特色。
堅持生產力標準,是鄧小平唯物史觀思想的核心。馬克思主義最注重發展生產力,這是鄧小平的基本信念。從這個基本信念出發,他緊緊抓住生產力標準不放。60年代他提出的著名的“貓論”,80年代他提出的“四化標準”,90年代他提出的“三個有利於”標準,說到底就是一個生產力標準。他堅持以生產力標準衡量社會製度,衡量改革成敗,衡量工作是非,在實行慣了傳統的道德標準、意識形態標準的思維定勢中,無疑是一場深刻的革命。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還很少有人把馬克思主義曆史觀的本質闡述得那麼明確,實行得那麼徹底。
正是這些內容,構成了鄧小平哲學思想大廈的骨架。當然,骨架並不等同於大廈。鄧小平哲學思想大廈是一座規模宏偉、內涵豐富的寶庫。全麵而細致地探索整個寶庫,不是這本小書所能勝任的,但掌握其骨架卻能為了解整個大廈提供一把關鍵性的鑰匙。以下我們將逐一地領略這個大廈的各個層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