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的規則15(2 / 3)

貨幣的信用支付手段是現代經濟貨幣最重要的職能,甚至可以創造貨幣本身,信用卡交易的時候,交易的貨幣是名義上的、觀念上的、未來的貨幣,刷卡的同時創造出了新的貨幣,這是貨幣乘數的部分,也是貨幣放大的部分。信用交易方式是以償還為條件的價值運動的特殊形式,它最大的特點是投放未來的財富。貨幣信用支付手段的前提是經濟個體的信用,對應不同信用交易層次和主體,信用交易可以分為:私人信貸——消費信用;企業信貸——商業信用和銀行信用,這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信用;國家信貸、國際信用——特殊信用。具體來說,信用交易涵蓋的交易有:信用卡、房貸、車貸、助學貸款、企業債券、國家債券、地方政府債券,以及在所有債券品種的基礎上用金融杠杆工具做出來的衍生產品的集合。

以私人信貸的信用卡為例,信用卡是商業銀行向個人和單位發行的,憑以向特約單位購物、消費和向銀行存取現金,具有消費信用的特製載體卡片,其形式是一張正麵印有發卡銀行名稱、有效期、號碼、持卡人姓名等內容,背麵有磁條、簽名條的卡片。真正的信用卡,具有以下特點:不鼓勵預存現金,先消費後還款,享有免息繳款期,可自主分期還款(有最低還款額),加入VISA,MASTER等國際信用卡組織以便全球通用。信用卡業務收入來源於:年費;循環利息,也就是俗稱的利滾利;刷卡手續費。信用卡這種信貸消費方式,攜帶方便,支付簡單,非常容易造成支付幻覺,消費者今天去花明天的錢。在群體性大麵積透支未來的狀況下,流通中的貨幣總量會擴大,短期內造成過多的貨幣追逐商品,形成商品價格泡沫,同時誤導企業加大投資,導致產出進一步擴大,形成商品產出“泡沫”。當泡沫破滅時,多產出的商品造成積壓,最終導致經濟出現劇烈動蕩,韓國始於上世紀末的信用卡案例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個例子似乎又演繹了現實版的美國老太太和中國老太太的故事,套用一句曾經的流行語: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金本位下,貨幣發行的數量依靠的是金銀等重金屬數量;現代法定貨幣製度之下,貨幣價值係統已經是一種“符號經濟”,貨幣發行依靠的核心是國家和政府信用,貨幣循環係統中的信用其本質其實是借貸和債務。實際上,法幣係統,貨幣依靠信用發行,依靠借貸放大貨幣規模,換言之,現代貨幣實際上是由政府、企業以及私人的“貨幣化”的債務所構成。

讓我們以美元為例。美聯儲紐約銀行是這樣描述美元:“美元不能夠兌換財政部的黃金或其他任何資產。關於支撐‘美聯儲券’的資產問題沒有實際意義,它隻有記賬方麵的需要……銀行在借款人承諾還錢時產生出貨幣。銀行是通過將這些私人和商業債務‘貨幣化’來創造金錢的。”美聯儲芝加哥銀行對於美元的解釋是:“在美國,無論是紙幣還是銀行存款,都不像商品一樣具有內在價值,美元僅僅是一張紙,銀行存款也隻是記賬簿中的若幹數字。硬幣雖然擁有一定的內在價值,但通常遠低於它們的麵值。那究竟是什麼使得這些支票、紙幣、硬幣等工具在償還債務和其他貨幣時,能夠被人們按照它們的麵值來接受呢?主要是人們的信心。人們相信在他們願意的情況下,他們隨時可以用這些貨幣換成其他的金融資產以及真實的產品與服務。這其中的部分原因是政府用法律規定,這些‘法幣’必須被接受。”羅伯特·漢姆費爾說:“如果所有銀行的貸款都被償還,銀行存款將不複存在,整個貨幣流通將會枯竭。美聯儲完全依賴商業銀行。我們貨幣流通中的每一個美元,無論是現鈔還是信用,都必須有人來借才能產生出來。如果商業銀行通過發放信貸製造出足夠的貨幣,我們的經濟就會繁榮;否則,我們就會陷入衰退。我們絕對沒有一種永久性的貨幣係統。當人們抓住了整個問題的關鍵之處,貨幣係統可悲的荒謬之處,以及美聯儲令人難以置信的無助,就會變得如此明顯。貨幣是人們最應該調查和思考的問題,它的重要性在於,除非人民廣泛地理解這個貨幣係統並立刻采取措施修正它,否則我們現在的文明將會崩潰。”

貨幣信貸的本質是什麼?其實就是等式:Money=Debt,等式的成立依靠Credit信用,貸這個字就是把人抵押——對於國家信用是稅收,對於個人信用是工資。實質上,美元在債務產生的同時被創造出來,在債務償還時被銷毀。流通中的每一張美元,都是一張債務欠條,所有欠條每天都在產生債務利息,而且利滾利地增加著。但是美元的利息又是原有貨幣總量之外的部分,必然要求在現有貨幣總量之外再創造出新的債務美元。換句通俗點的話來說:貨幣越多,就必須印刷更多的貨幣;借得錢越多,就必須借更多的錢。

當人們刷信用卡消費時,每一次簽字透支都是一張債務,每一個債務都成為銀行增發的貨幣。以房貸為例,當人們買房時向銀行申請的貸款也是債務,銀行本沒有這樣多的錢,但在債務產生的同時,卻無中生有地“創造出了”錢,這張欠條立刻被銀行係統“貨幣化”了,於是貨幣供應將立刻增加幾十萬的流通量,這些不斷增發的貨幣推高了全社會的平均物價水平,尤其是在資產領域。所以在沒有房地產貸款時,房價不可能有如此高的水平,銀行聲稱是為了幫助人民能夠負擔得起住房,但結果正好相反。房地產貸款相當於一下子透支了人民未來三十年的收入,將無數“未來”的三十年的錢拿到今天一起發放成貨幣,如此海量的貨幣暴增,各種資產乃至商品類價格豈有不暴漲的道理?

債務與貨幣通過信用捆綁在一起,其邏輯的必然結果就是:經濟依靠債務信用支撐發展,債務必須永遠增加以繼續支撐經濟的不斷增長,直到其債務貨幣遭人徹底拋棄或其利息重負壓垮自身經濟發展,導致整個體係的最終崩潰。債務信用的貨幣化不僅是現代經濟空前繁榮的推手,也是現代經濟最嚴重的潛在不穩定因素,本質上它完全是通過透支未來的財富來滿足現在的需要,也就是中國俗話所說的:“寅吃卯糧、拆東牆補西牆”。

那麼為什麼從宏觀到微觀,市場經濟要推行這種透支未來的貨幣信貸模式呢?前麵說過,市場經濟一體兩麵,一極是實體經濟實物財富的堆積—商品,一極是虛擬經濟財富的價值鏡像—貨幣;市場經濟的根本矛盾是社會化的大生產和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的矛盾;社會財富分配分化,富人積累財富,消費能力有限;窮人消費能力不斷下降;那麼生產和消費之間的結構性矛盾的累計必然導致市場經濟的危機。在傳統市場經濟和金本位之下,解決危機的方法就是以政府為主導,把多餘的財富通過稅收和借貸集中上來平衡供過於求過剩的產能,所以美國羅斯福當年雇人“修地球”——興建總統山,雇人趕鳥;德國希特勒雇人造飛機、大炮。但是,在市場經濟中,消費商品化的趨勢和規模會越來越大,政府自身又不創造財富,借債平衡產能的結果就是要繼續借更多的債,經濟蕭條遲早會重演,那麼如何能讓遊戲盡可能持續得長久呢?政府可以借貸的模式提醒了很多能人誌士,因為既然政府可以借貸,那麼企業和個人當然也可以借貸!雖然消費者現在手中沒有錢,但是可以幫助消費者把明天的錢拿到今天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