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剩下的唯一的障礙就是要透支和借貸的錢從何處來的問題了。當1970’s世界貨幣體係放棄金本位後,以私人消費信貸為主的貨幣信貸方式為全體人們透支未來的貨幣和財富敞開了大門,這極大地緩和並延遲了生產過剩和消費需求不足之間的矛盾。這種方式說白了,本質不過就是用透支社會整體未來的財富來平衡今天的生產、刺激今天的消費和經濟。隻要經濟繁榮,價格向上,這種實體與虛擬兩極“蛋糕”瘋狂做大的模式在表麵上就不會有問題;為了“幫助”人民能夠負擔更多的債務來支撐更高的房價、車價以及其他消費,市場經濟會不斷嚐試各種“創新”,從30%首付到零首付,從三十年按揭房貸到五十年乃至“終身房產債務”,向銀行貸款的人,將終身被債務的鎖鏈緊緊束縛,沒有貸款的人下場也不妙,最終他們的財富將被瘋狂的流動性融化。透支了未來,就要透支更久的未來;借了還不起的債,就要借更多更還不起的債。
所以現代經濟上表麵上一片繁榮,其實骨子裏外強中幹,並且這種以信貸透支未來財富的方式隻能延緩經濟危機的爆發,它無法根治經濟中的係統矛盾。因為無限的消費商品化遲早會使得其生產出來的商品規模超過政府、企業和私人三方加起來透支未來後的總需求;同時因為對於資產掌握的不平衡,使得貧富分化的速度和程度遠遠高於傳統市場經濟的任何時期,其消費和生產的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更致命的是,大多數財富還是未來的財富!贏,或許可以暫時掩蓋一切矛盾,但是輸,卻會將今天連未來一起輸光。
那麼這種現代經濟貨幣信貸發展模式最終無以為繼的時候會發生什麼?或者當經濟體借貸和透支的規模大到它自身無法償還的時候怎麼辦?私人消費者的信貸泡沫破滅,我們從韓國信用卡泡沫和“兩個老太太”的故事中可見一斑;企業的信貸泡沫破滅在20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中做了一次教科書式的詮釋,這個次貸危機本質上不過就是美國金融機構大量發放信用等級非常低下的住房貸款,並在此基礎上用金融衍生品進行債務包裝,放大信用等級和放大交易規模,最終資金鏈斷裂演變為全球性的金融海嘯,核心原因也不過貨幣信貸幾個簡單的字。
那麼政府呢?當我們明白了貨幣信貸化和消費商品化的核心機理時,我們會發現歐共體目前正在發生的歐債危機的核心根源也不過就是貨幣信貸化在政府宏觀層次展現的現實案例。以希臘為例,希臘政府宣布破產時希臘國債總規模大致為3600億歐元,希臘總人口1110萬左右,人均借貸超過3萬歐元。
如果我們研究世界經濟現狀,通常會產生一個疑問,截至2012年底,美國政府、企業和私人欠債總額高達55萬億美元,平均每個美國人負債18萬美元,這些債務包括聯邦國債,州與地方政府債務、國際債務、企業債券、住房按揭貸款和信用卡等等的總和,其中聯邦國債16.3萬億美元,私人家庭債務13萬億美元。美國政府、企業和私人三級的借債規模全球第一,無論是總量還是人均都不是歐洲可以比擬的,但為什麼歐債危機越演越烈,美國卻仿佛一點事也沒有?其實問題的根源一致,表象卻有兩樣的原因非常簡單,歐元是統一貨幣,各國在“印刷”貨幣方麵有著先天不足,而美國不存在這個問題,美元的供應理論上是沒有極限的,所以美國雖然沒錢還債,但是可以印錢還債。
美國的債務實際上是通過發達的金融市場從全球借來的,它消耗了全球儲蓄的80%,每年僅利息一項就需要支付超過3萬億美元,所以美元的債務根本是無法償還的,美國政府壓根沒打算還過——假裝還,很多借錢給美國的經濟體假裝相信美國能還!於是“拆了東牆補西牆”,他們不斷發行擴大規模的新債券替換老債券和老債券的利息,如此循環往複永不停息,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
人類有曆史記載以來,還沒有哪個國家像美國一樣如此嚴重地透支未來,他們不僅透支了自己的未來,而且透支了全體地球人的未來。如果一個人可以靠不斷借越來越多的債務來過奢侈的生活,而且永遠不還錢的話,天底下恐怕再也沒有比這更好的、更不公平的事情了。不過,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最後,我們看一個曆史上有名的騙局模型——龐茲騙局,為我們徹底認知貨幣信貸的本質提供參考。龐茲騙局是最古老和最常見的投資詐騙,金字塔騙局變體,也是高利貸、老鼠會和非法傳銷的老祖宗,這種騙術是意大利投機商查爾斯·龐茲(Charles Ponzi 1878-1949)的“發明”。龐氏騙局用中國的俗話來說叫“拆東牆補西牆”、“空手套白狼”。簡言之就是利用“新投資人”的錢向“老投資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報,以製造賺錢的假象進而騙取更多的新投資人。這個投資計劃很簡單,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龐茲宣稱投資一種東西,獲得高額回報—45天內獲得50%的回報;最大的特點之二,龐茲故意把這個計劃弄得非常複雜,讓普通人根本搞不懂。1919年龐茲宣稱,購買歐洲某種郵政票據,再賣給美國,便可以賺錢。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世界經濟體係一片混亂,國家間由於政策、彙率等因素,很多經濟行為普通人一般確實不容易搞清楚。其實隻要懂點金融知識的人,便知道這種方式根本不可能賺錢。龐茲一方麵在金融上故弄玄虛,另一方麵設置巨大的誘餌;最後還給人們“眼見為實”的證據:最初一批投資者在規定時間內拿到了龐茲承諾的回報。於是,大量“投資者”跟進。一年後龐茲破產,死時身無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