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品經濟中,當人與人的社會關係被物與物的關係所掩蓋,從而使商品具有一種神秘的屬性時,似乎它具有決定人的命運的神秘力量,人們把商品當做崇拜對象,馬克思稱之為商品拜物教。這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發生了異化,它完全被物質的關係所代替,用前一段在中國很著名的電視相親節目中一個女嘉賓的話來說:“我寧肯坐在寶馬車裏哭,也不肯坐在自行車上笑”。人們的交通工具的差別已經足夠可以影響人們之間的關係。
這裏回到開篇的史上最受歡迎的神曲——江南Style。這首歌中所指的江南其實是首爾一個象征富裕與時尚上流社會聚集的地區,歌曲內容不過是宣揚了江南區豪華高富帥奢靡的生活方式。但是我們從其全球流行成為神曲,大學生、小學生、官員、警察、和罪犯統一翻唱DIY的行為中,我們看到了一個統一的價值觀傳播,警察和罪犯會有共同的價值觀麼?!就媒體與人的關係來說,本是信息接收主體的人卻逐漸變成了媒體的隸屬品,神曲的出現恐怕是傳媒商品拜物最好的例子了。現代社會,媒體通過廣告、娛樂、文藝等各種形式將不同文化、習俗、階級、品位的人都連接在傳媒係統中,將不同人的思想、體驗、價值觀都整合在同一頻道、觀念和價值觀之中。這樣,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我的關係在電視前全部消失,私人空間公有化和世界家庭化進而導致了全球一體化,同時也加劇了傳媒對人們心靈的異化。
以廣告為例,廣告出現的商品上籠罩的文化符號色彩,使得商品極其廣告的宣傳對人的身份具有重要的建構作用。在現代社會裏,人的身份、地位和貴賤不再像在其他社會那樣僅由他的出身和地位所決定,而是由他們使用的商品的品牌和價格來決定。一個開寶馬、用iPhone和喝茅台的人被看做高人一等,這讓消費者自己有種身份非凡的快感,這其實並不是因為車和酒本身的實用性能所致,而是因為籠罩在商品上的物質文化符號的象征意義。
以下是以iPhone為代表的新聞:2011年10月,南京大一女生陳珂妮願陪睡5天換iPhone4;2011年6月,90後女生網上叫賣“初夜”換iPhone4;2011年4月,17歲的安徽小夥子以2萬2千元價格將自己一個腎賣掉,換購iPad2、iPhone4;2012年8月29日,煙台龍口家長不給兒子買蘋果手機,兒子當街掌摑親娘;2012年8月,北京女孩與母親到電子賣場采購“蘋果三件套”,女孩說:“不給我買,就讓我在大學丟臉去吧。” 當然這些都是非常極端的案例,但是在這些案例之上,有沒有映射著你我這些貌似正常、內心實際上早已經被完全異化的“正常人”的影子呢?
在這種日益商品化的物欲橫流之中,當商品成為社會活動的中心,物質至上的思想價值觀之下,當自己連自身、親情都已經不再愛惜時,還談什麼社會責任、尊老愛幼?“蘋果”遭追捧固然最為典型,其他汽車、房子消費的不斷膨脹,其實無不打上了消費主義極端異化的烙印。消費至上的最壞結果,就是導致人的異化:欲望無限、索取無度、甚至自己都迷失了人性和物質的邊界。社會空氣的淨化,需要每一個人控製物質欲望,重塑積極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