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的規則12(2 / 3)

關於消費商品化,下麵我們著重分析消費商品化的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動力。在物質層麵,消費商品化需要足夠的生產和流通能力的物質支撐,使得越來越多的商品被人們消費成為可能。人類近代社會曆史中的三次科學技術革命,社會化的大生產興起從物質層麵為社會商品化的深入打開了物質之門,使得商品化浪潮獲得了空前的發展,使得消費的領域在全球的範圍內變得更加細化、更加泛化,經濟全球化在另一個角度就是商品全球化。

第一次新技術革命:1784年,瓦特改良後的蒸汽機為工業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工具,由此產生了以機器生產為主要特征的產業革命。由蒸汽和機器引起的產業革命,由早期的簡單協作的手工工場階段帶入了機器大工業階段,從而為現代社會企業化生產方式的最終確立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產業革命使得人類社會由農業和商業階段向工業化和市場化轉變。用馬克思的話來說:“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正因為現代資本主義在生產力發展上取得了非凡的進步,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它在財富分配上的邪惡和醜陋。

第二次新技術革命:它是指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以電力的廣泛應用和內燃機的發明為主要標誌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這是一次以新式煉鋼法、化學方法和電力的廣泛運用,電動機、內燃機等新型發動機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誌的新技術革命。整個產業結構中重工業部門逐漸取代輕工業而占據重要地位,這種情況客觀上需要社會生產在有足夠大的規模上從事生產經營活動,而中小企業隻有走合並和股份公司的道路才能得到生存。第二次新技術革命為生產集中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使人類社會由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

第三次新技術革命:始於20世紀中葉的新技術革命,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廣泛應用為主要標誌,涉及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空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信息控製技術革命。這次科技革命不僅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變革,而且也推動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向更高境界發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為止人類曆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科技革命。特別是電腦網絡信息技術問世以來,電腦所具有的邏輯和數字運算的功能,部分地代替和擴大了人腦的作用,將世界範圍內的社會生產力又推向一個新的台階,使得一批發達國家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先後實現了高度工業化,走完了工業社會最後的曆程。在第三次技術革命中,人類在最近三十年創造的生產力超過了人類以往曆史所創造的總和。這次革命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生產的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經濟真正開始全球化融合。

對於消費商品化,社會工業化生產隻是在物質上為消費提供了可能,人類是有思想的生物,如果在思想上沒有消費的意願,那麼再多的商品也形成不了商品化的趨勢,因此如何在思想上使得人們想消費、願消費,更多更快地消費,如何獎勵超前、透支消費,政策向想消費、樂於消費的群體傾斜,這些都是對於現代社會重要的命題。因此,對於消費商品化而言,重要的是如何在文化思想上的灌輸消費至上的理念,通過各種廣告、媒體、雜誌,運用圖色、文字、實例、榜樣等使得消費主義的精神信仰和價值觀成為社會主流。下麵看一下現代社會形成的以“購物狂”為代表的商品拜物主義commodity fetis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