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的生態傳統使得無論微觀還是宏觀,人治思想讓每個人的眼睛都是向上或者向下看的,他們極其缺乏將他人視為與自己同等地位的平視的眼光。沒有平等和平視的基礎,一個社會怎麼可能誕生平等的法律和公平的契約關係?並且,理想人治的“人”需要的是道德超強的“聖人”和能力超強的“超人”,如果不是聖人和超人,那麼人治的結果就非常容易走向反麵。所以很多現代人,隻在口頭上宣揚法律和法製社會,但是,當法律真正落實到其人身上時,又會怎樣呢?這些人在思想上大都是把法律當做他律的標準,而不是自律的規範,當法律的懲罰和後果不是那麼明顯時,甚至有些人以超越法律為一種身份和能力的顯示,“中國式”過馬路就是如此,酒駕罪駕屢禁不絕也是如此。法律,應該是自律的底線,而不是他律的幌子。在中國市場經濟體製轉軌的過程中,中國最重要的轉型實際上就是從人治向真正的法製過渡。
當然,這個轉變過程比較艱難,艱難之處在於社會思想基礎、媒體宣傳、教育體係有不少在圍繞著人治的思想作負麵的功夫。中國傳統人治色彩的社會,使得很多人哪怕自己是平民,但那種強烈的向上爬變成了官僚、精英的思想根深蒂固,哪怕自己這輩子都是平民,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培養子女成為人上人之心不死。大人們從小就教育自己的孩子出人投地、要有出息、要做人上人——那誰又是被他人踩在腳下的人下人呢?還有一些人譴責腐敗、批評官本位、精英政治,哭著喊著要民主、要公平,其實本質上是因為自己沒機會腐敗,如果這種人有朝一日當了人上人,恐怕會變本加厲地腐敗。這就是中國法製和民主的難度。
中國文化傳媒人治精英情節也很嚴重。有人說我們的媒體隻知道拍攝曆史,其實本質上不是這個原因,本質是人治和精英情節作怪;我們的文化傳媒,自古宣揚的重點除了帝王將相,就是才子佳人,卻很少涉及真正普普通通的百姓,我們的孩子在這種媒體的耳聞目染之下,會下意識地認為自己就是那個主角和精英,其實呢?如果孩子們信以為真,那當他們成人之後會非常痛苦,因為99%的人無論怎樣,他都是群眾,他成不了精英,而他的內心裏已經被精英的思想完全異化了,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反差使他一生都處於心理失衡的狀態,心理失衡必然表現為行為的異常和異化,社會中這樣的人多了,便會演化成種種極端匪夷所思的社會現象和行為。
此外,中國教育的德育導向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關心考試分數結果重於關心教育素質提高的過程,培養精英精神甚於平民意識,有些人上人、天之驕子的思想便是從老師們的口中灌輸給孩子們的。結果是學習成績代表一切,人人都爭當班長、課代表、學生會主席,學生們的創造力和思想卻因此遭受挫傷。
一個成熟的現代社會,應當培養平民意識,而不是精英意識,能夠成為所謂精英的隻是極少數人,不應當讓社會的絕大多數人因為極少數人才能實現的夢想而生活得很痛苦,更不要把自己沒有能力實現的夢想放到自己的下一代身上,平凡的人也有平凡的幸福。下麵是一段新東方校長俞敏洪的一段“草與樹”的演講:“人的生活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方式是像草一樣活著,你盡管活著,每年還在成長,但是你畢竟是一棵草,你吸收雨露陽光,但是長不大,人們可以踩過你,但是人們不會因為你的痛苦而產生痛苦。人們不會因為你被踩了,而來憐憫你,因為人們本身就沒有看到你。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像樹一樣地成長,即使我們現在什麼都不是,但是隻要你有樹的種子,即使你被踩到泥土中間,你依然能夠吸收泥土的養分,自己成長起來,當你長成參天大樹以後,遙遠的地方,人們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給人一片綠色,活著是美麗的風景,死了依然是棟梁之才,這棵樹活著死了都有用。這就是我們每一個同學做人的標準和成長的標準。”對於這段演講,見智見仁,就個人觀點,隻借用莎士比亞的一段名言作為本節結束: Nothing is so common as the wish to be remarkable——沒有什麼比一個人希望不平凡而更平凡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