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輝照古今——李清照(1 / 3)

李家有女初長成,雛鳳清於老鳳聲

水星,距離太陽最近的一顆行星,在水星上有一座環形山,你知道它的名字叫什麼嗎?

1976年,國際天文學會用一位中國女人的名字來命名這座星球上的山。國際天文學會是為了紀念這位才女對世界文化的貢獻,所以用她的名字命名了這座水星上新發現的一座環形山。這是何等的殊榮啊!

這位中國女人是誰呢?

她就是李清照。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初,山東濟南章丘的一個書香世家,一個女嬰出生了。這個女孩就是後來著名的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

李清照周歲那天,有個抓周儀式,她的麵前擺滿了好吃的水果,還有算盤、更有針線、還有毛筆、經卷、脂粉、玉佩、手鼓、絹花等物,她一手抓起了毛筆。

大人們又將小清照麵前的物件調換了位置,但是,她仍舊抓起是毛筆。

李清照一歲多時,一個巨大的打擊降臨了:母親王氏和外公就相繼去世了。

李清照的母親是宋神宗丞相王珪的女兒。

母親王氏係出名門,高祖王景圖、曾祖王讚,都榮登進士,祖父王準受封為漢國公,父親王圭在宋神宗熙寧時為中書省平章事,元豐時為尚書左仆射,都是執掌國家樞要的丞相,受封為歧國公。善文學《宋史·李格非傳》誤稱李清照母親王氏為懿恪公王拱辰孫女。

李清照的表妹是王珪的孫女王氏,就是秦檜的妻子。

秦檜是個“妻管嚴”,這個你沒想到吧?秦檜的小妾懷了秦檜的孩子,王氏不但不讓小妾進門,還不準孩子姓秦,而秦檜對此卻連大氣都不敢出。你看看,這個壞蛋怕老婆怕到什麼程度。我們都知道是秦檜陷害了嶽飛,但你知道嗎,其實王氏才是秦檜背後的狗頭軍師。

一開始,秦檜當時對陷害嶽飛還是有所顧慮的,王氏看秦檜對這事猶豫不決,毒蛇心腸的她逼秦檜下了決心,於是,秦檜終於決定陷害忠良了。秦檜,迫害嶽飛的奸臣,最終遺臭萬年。

雖然李清照和這個表妹是表親,但李清照很少與其來往。她們的性情秉性完全不同。

小李清照失去母親後,由伯母來哺育和撫養。

3年後,李清照4歲了。父親李格非被調往東京汴梁任太學錄(太學教導主任)。

沒辦法,李格非感到自己一個人無法照顧女兒,便把李清照留在了老家章丘。小李清照不喜歡女紅,喜歡和堂兄們一起去讀書,一起玩一些男孩子玩的遊戲。

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35歲結婚。李清照出生時,李格非36歲。李格非可謂是晚婚晚育、優生優育的典範。

李格非當時在鄆州擔任官學校長,李格非做官清廉,剛直不阿。在鄆州做教育局長時很清貧,連鄆州的知州都勸他需要解決經濟問題了,說可以做一些兼職增加經濟收入。但固執的他說我就拿我該拿的工資,不該拿的,多的一分不拿。可見,李清照的品格繼承了父親的優秀品格。

所以,家庭教育對於一個人的成長相當重要。

李格非來到汴京後,先是租房住,2年後才買了一間十幾平米的房子。

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喜好藏書,是著名文人蘇軾的學生。由於父親有教育工作的經曆,再加上家中藏書豐富,這可給李清照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教育氛圍,所以李清照小愛讀書。

李格非發現了女兒的文學天賦,便用心教育,還專門設飯局請蘇軾學生晁補之做女兒的文學導師。

晁補之對這個女學生很是喜歡,寫詩讚道:

李家有女初長成,雛鳳清於老鳳聲。

李清照對自己的這個家庭教師很是尊重。她在《詞論》中數落了幾乎所有的詞人,但唯獨沒有“冒犯”自己的家庭教師

李清照《詞論》寥寥不足千言,言簡意賅,由漢魏樂府及隨燕樂而興之詞,從南唐詞到江西詩派,大致對五代、北宋詞壇名家一一進行了點評,頗有洞見。提出“詞別是一家”,認為好詞必須格調高、有情致、協音律:

樂府聲詩並著,最盛於唐。開元、天寶間,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時新及第進士開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隱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慘沮,與同之宴所,曰:“表弟願與坐末。”眾皆不顧。既酒行,樂作,歌者進,時曹元謙、念奴為冠。歌罷,眾皆谘嗟稱賞。名士忽指李曰:“請表弟歌。”眾皆哂,或有怒者。及轉喉發聲,歌一曲,眾皆泣下。羅拜曰:“此李八郎也。”自後鄭、衛之聲日熾,流靡之變日煩,已有《菩薩蠻》、《春光好》、《莎雞子》、《更漏子》、《浣溪沙》、《夢江南》、《漁父》等詞,不可遍舉。

五代幹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熄。獨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樓吹徹玉笙寒”、“吹皺一池春水”之詞。語雖奇甚,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者也。

逮至本朝,禮樂文武大備,又涵養百餘年,始有柳屯田永者,變舊聲作新聲,出《樂章集》,大得聲稱於世。雖協音律,而詞語塵下。又有張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絳、晁次膺輩繼出,雖時時有妙語,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獻、歐陽永叔、蘇子瞻,學際天人,作為小歌詞,直如酌蠡水於大海,然皆句讀不葺之詩爾,又往往不協音律者。何耶?蓋詩文分平側,而歌詞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且如近世所謂《聲聲慢》、《雨中花》、《喜遷鶯》,既押平聲韻,又押入聲韻;《玉樓春》本押平聲韻,又押上、去聲,又押入聲。本押仄聲韻,如押上聲則協;如押入聲,則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漢,若作一小歌詞,則人必絕倒,不可讀也。

乃知詞別是一家,知之者少。後晏叔原、賀方回、秦少遊、黃魯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無鋪敘;賀苦少典重;秦即專主情致,而少故實,譬如貧家美女,雖極妍麗豐逸,而終乏富貴態;黃即尚故實,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價自減半矣。

哇!

李清照真是一針見血:

古樂府歌與詩並列發展的最高峰,是盛唐時期。

唐開元、天寶年間,有一位歌者叫李八寶,唱歌妙絕天下。有一次,剛剛及第的進士們在曲江大開宴席,其中有一位及第的名士,吩咐李八寶故意穿一身舊衣,戴一頂舊帽子,隱瞞自己的真實姓名,並裝成神情慘淡的樣子,一同參加宴席。然後對眾人說:這是我的表弟,讓他坐末席吧。參加宴會的眾人都對他毫不在意。眾人邊喝酒邊聽歌,許多歌者輪流唱歌,其中隻有曹元謙、念奴二人歌唱得最好。唱完後,大家對二人的歌聲稱歎讚賞不絕。這時,那位名士忽然指著李八寶對大家說:請讓我表弟為大家演唱一首歌吧。眾人都曬笑起來,甚至還有人生氣起來。等到李八寶一曲歌唱完後,卻引得眾人都哭了起來。團團拜伏在李八寶周圍,都說:你肯定就是李八郎啊。

從此以後,鄭地和衛地的樂聲在當時更加流行起來,這些聲樂的柔糜之處、音節變化也更見煩瑣。唐朝時已經有《菩薩蠻》《春光好》《莎雞子》《更漏子》《浣溪沙》《夢江南》《漁父》等曲調,不能一一枚舉。

到了五代的時候,各路諸候紛紛建國,中華大地戰亂不斷,斯文掃地,更無人作新曲沿途傳唱了。這時隻有南唐李璟、馮延巳等君臣溫文爾雅,時有新作問世,其中有名的作品有李璟的《浣溪沙》、馮延巳的《謁金門》,“小樓吹徹玉笙寒”、“吹皺一池春水”更是其中的名句。句子雖然很奇特、很優美,但是要滅亡的國家所唱出來的歌聲也帶著很深的哀傷,就不能算曲子詞中的上品了。

到了宋朝,禮儀、聲樂、文章、武功都已經齊備了,又休息生養了百餘年,才有柳屯田柳永,變樂府舊聲為新聲,有《樂章集》傳世,確立了他在宋詞大家中的地位。但柳永的詞雖然非常適合於音律,但詞句卻俗不可耐。又有張子野(張先)、宋子京(宋祁)宋公序(宋庠)兄弟以及沈唐、元絳、晁次等人輩出,雖然時時有妙語傳世,但卻整篇破碎,不能稱為名家。到了晏元獻(晏殊)、歐陽永叔(歐陽修)、蘇子瞻(蘇軾)這些人,他們學究天人,填這些小歌詞,應該就象是拿著葫蘆做的瓢去大海裏取水一樣容易,但是實際情況並不如此,細細琢磨他們的詞,句子都嫌雕琢得不夠。而且他們的詞又往往不協音律,這是為什麼?

這是因為詩和文章隻分平仄,但詞卻要分五音(宮商角徽羽),又分五聲(陰平、陽平、上、去、入),又分六律(黃鍾、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還要分發音的清、濁、輕、重。比如當世(北宋後期)的那些詞牌名叫《聲聲慢》、《雨中花》、《喜遷鶯》的,既可以押平聲韻,又可以押仄聲韻。《玉樓春》本押平聲韻,有押去聲,又押入聲。本來是押仄聲韻的,如果押上聲韻則與音律協調,但如果押入聲韻,就不能作歌唱了。王介甫(王安石)、曾子固(曾鞏),他們的文章有西漢時風格,但如果他們作詞,隻怕會讓人笑倒,因為這樣的詞讀不下去。

這樣我們就知道了,詞別是一家,但知道的人卻不多。後來晏叔原(晏幾道)、賀方回(賀鑄)、秦少遊(秦觀)、黃魯直(黃庭堅)一出,才得詞中三味。但是晏幾道的詞短於鋪敘,賀鑄的詞短於用典。秦觀的詞卻致力於婉約、情深一片,詞中卻少了實際的東西,就像一個貧窮人家的美女,雖然長得很漂亮,打扮也很時尚,但骨子裏卻始終缺乏那種與生俱來的富貴氣態。黃庭堅的詞內容倒是充實,卻有些小毛病,就像一塊美玉,卻有些斑點,所以價值自然要打些折扣了。

李清照對陶淵明的《歸去來辭》很少欣賞,《歸去來辭》中有一句“審容膝之易安”,她喜歡的不得了,所以把自己的號定為“易安居士”。

十六歲時,李清照寫了一首《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李清照,一個惜花戀春的女子。

卷簾人,是侍女?還是愛人?還是虛擬的一個什麼人?

花比葉瘦,人比花瘦。

昨夜雨疏風驟,海棠還能依舊?

注釋

疏:指稀疏

卷簾人:有學者認為此指侍女。

綠肥紅瘦: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濃睡不消殘酒:雖然睡了一夜,仍有餘醉未消。濃睡:酣睡殘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風驟:雨點稀疏,晚風急猛

譯文

昨夜雨點稀疏,晚風急猛,我雖然睡了一夜,仍有餘醉未消。試問卷簾的侍女:海棠花怎麼樣?她說海棠花依然如舊。知道嗎?知道嗎?應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一枝春欲放

李清照17歲了。據傳說,在元宵燈會上,李清照和趙明誠相識了。

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可是說和李清照是一見鍾情,兩家也是門當戶對。最重要的是,李清照才華橫溢,趙明誠也是很有才華。

趙明誠,字德甫(或德父),山東諸城龍都街道岔道口人,宋徽宗崇寧年間宰相趙挺之第三子。趙明誠的兩個兄弟,用今天的官職來比擬,一個做“中央政府秘書長”,一個做“廣東軍區司令”。趙明誠的一個妹夫做“國防部副部長”。

趙明誠9歲就開始收藏古董字畫金石文物。另外,他所就讀的太學是直接培養京官的培訓班。

一天,趙明誠對父親說:“今日中午睡覺,我做了一個夢,在夢中讀了一本很好的書,但醒來以後,卻把書裏的內容大都忘記了,隻記得其中三句是: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

父親想了想,心裏明白了,你小子想娶媳婦了:言與司合在一起,於字為“詞”;安字去掉上頭的寶蓋,於字為“女”;芝芙去掉草字頭,於字為“之夫”,合起來是“詞女之夫”。

父親接著說:“你將娶一個善於作詞的才女做妻子。”

哈!這是趙明誠設的一個局吧?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此時還是端王的趙佶jí讀了李清照的小令《點絳唇》: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

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

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注釋

⑴蹴(cù):踩,踏。這裏指蕩(秋千)。

⑵慵整:懶洋洋的收拾。

⑶見有人來:一作“見客入來”。

⑷襪剗(chǎn):即劃襪。未穿鞋子。隻穿著襪子行走。

⑸花瘦:形容花枝上的花瓣已經凋零。

蕩完秋千,慵倦地起來整理一下纖纖素手。瘦瘦的花枝上掛著晶瑩的露珠,花兒含苞待放,因蕩過秋千涔涔香汗滲透著薄薄的羅衣。

忽見有客人來到,慌得顧不上穿鞋,隻穿著襪子抽身就走,連頭上的金釵也滑落下來。含羞跑開,倚靠門回頭看,卻要嗅嗅青梅以此掩蓋。短短的一首詞裏,細節描寫得多麼生動鮮活。很有畫麵感。

李清照才貌雙全,據說當時端王趙佶也被李清照深深折服了,並產生了愛慕之情。但是,他也知道李清照現在已名花有主了,但還是產生了迫切想見李清照的願望。

請人,總有個理由吧!怎麼辦呢?

此時,正是一場春雪過後,美麗的雪景使得端王趙佶計上心來,他匆忙派人給李格非送去請柬,請李格非攜李清照到端王府來參加梅雪詩會。

李格非接到請柬感到既突然又驚喜,連忙告知李清照。可是,李清照卻冷靜地說:“明誠去我就去。”

李格非想了想,對女兒說:“好吧!那就等你與趙明誠完婚後,再一同前往端王府拜會吧!”

詩會上,趙佶沒有看到李清照,很是鬱悶,不高興地問道:“李清照怎不曾見來?”

李格非此時很緊張,該怎麼說呢?

正在左右為難的時候,突然,周邦彥站起來笑著說:“現在她正是和趙公子難分之時。”

趙佶聽了很不高興,酒也不想喝,話也懶得說了,大家識趣地提前告退了,詩會不歡而散。

1101年(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8歲的李清照嫁與21歲的趙明誠。

兩人誌趣相投如膠似漆,相知相惜互敬互愛,互相切磋詩詞歌賦。

《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

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麵不如花麵好。

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其實,用不著猜疑趙郎,在趙明誠心裏:我的心中你最美!

當然,這是少女的一點心思。

【注釋】

⑴減字木蘭花:詞牌名。

⑵一枝春欲放:此指買得一支將要開放的梅花。

⑶淚:指形似眼淚的晶瑩露珠。

⑷奴:作者自稱。

⑸雲鬢:形容鬢發多而美。

⑹“徒要”一句:意謂自己比花更好看。徒:隻、但。郎:在古代既是婦女對丈夫的稱呼,也是對她所愛男子的稱呼。這裏當指前者。比並:對比。

【譯文】

在賣花人的擔子上,買得一枝含苞待放的花。那晨曦的露珠也在那花色之中留下痕跡,讓花顯得更楚楚動人。我怕丈夫看了花之後犯猜疑,認為我的容顏不如花的漂亮。我這就將梅花插在雲鬢間,讓花與我的臉龐並列,教他看一看,到底哪個比較漂亮。

全篇通過買花、賞花、戴花、比花,生動地表現了年輕詞人天真、愛美的心情和好勝的脾性。全詞語言生動活潑,富有濃鬱的生活氣息。

醜奴兒·晚來一陣風兼雨

wǎnláiyīzhènfēngjiānyǔ,xǐjìnyánguāng。

晚來一陣風兼雨,洗盡炎光。

傍晚來了陣風下了場雨,洗盡了白天逼人的暑熱,天氣變得涼爽起來

lǐbàshēnghuáng,quèduìlínghuādàndànzhuāng

理罷笙簧,卻對菱花淡淡妝。

彈完笙簧,又對著鏡子抹上一層薄薄的晚妝。

jiàngxiāolǚbóbīngjīyíng,xuěnìsūxiāng

絳綃縷薄冰肌瑩,雪膩酥香。

絳紅薄綃的透明睡衣朦朦朧朧,雪白的肌膚若隱若現,醉人的幽香陣陣襲來。

xiàoyǔtánláng:jīnyèshāchúzhěndiànliáng

笑語檀郎:今夜紗廚枕簟涼。

笑著對檀郎說:“郎君,今晚的竹席可真涼爽嗬。”

夫妻倆誌趣相投、恩愛甜蜜。

夫妻倆經常指著堆積如山的圖書,猜某個典故、某句詩在某書的某一頁,誰猜中了就能喝一盅新煮好的下午茶。贏家當然總是李清照。高興得前仰後合的李清照把茶杯都碰翻了,茶水撒了一身。

這種場景被後來清代納蘭性德寫在詩詞中:

清代納蘭性德的《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隻道是尋常。

最甜是那一句是“賭書消得潑茶香”,最澀是那一句是“當時隻道是尋常”。

譯文

是誰獨自在西風中感慨悲涼,不忍見蕭蕭黃葉而閉上軒窗。獨立屋中任夕陽斜照,沉浸在往事回憶中。

酒後小睡,春日好景正長,閨中賭賽,衣襟滿帶茶香。曾經美好快樂的記憶,當時隻覺得最尋常不過,而今卻物是人非。

注釋

誰:此處指亡妻。

蕭蕭:風吹葉落發出的聲音。

疏窗:刻有花紋的窗戶。

被酒:中酒、酒醉。

春睡:醉困沉睡,臉上如春色。

賭書:此處為李清照和趙明誠的典故。李清照《金石錄後序》雲:“餘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矣!故雖處憂患困窮而誌不屈。”此句以此典為喻說明往日與亡妻有著像李清照一樣的美滿的夫妻生活。

消得:消受,享受。

年少不懂這些詩,待到懂時已滄桑。

有一句話,叫當時隻道是尋常。有沒有那麼幾首詩,你初讀時不以為然,但物是人非後才明白?

能夠遇見你,已經花光了我所有運氣。

後來,趙明誠做過幾任地方官,兩人時聚時散,直到兩人定居青州時,才算穩定下來。

趙明誠愛收藏,但小家庭並不富裕,沒有更多的錢來買收藏,常常為了收藏藏品而去當鋪當掉家裏的東西,兩個人然後高高興興地去淘寶。

有一次遇到一幅名畫,但要價極高,兩個人端詳了兩天,最終還是遺憾地把畫還給了賣家。為此,兩人鬱悶了很長時間。

兩人聚少離多。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詞中滿滿的是相思、幽怨之情。相思之情隨著詞的進展,寫的越來越清晰、明朗、強烈。

“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剛聽到這首曲,自己還沒有經曆很多事情,理解不了曲中的意思,後來再聽,自己已經曆經千帆,與曲子產生了共鳴。

譯文

粉紅色的荷花已經凋謝,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玉的竹席帶著秋的涼意。解開綾羅裙,換著便裝,獨自登上小船。仰頭凝望遠天,那白雲舒卷處,誰會將錦書寄來?雁群飛回來時,月光已經灑滿了西樓。

落花獨自地飄零著,水獨自地流淌著。彼此都在思念對方,可又不能互相傾訴,隻好各在一方獨自愁悶著。這相思的愁苦實在無法排遣,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

注釋

紅藕:紅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蘭舟:這裏指小船。

錦書:前秦蘇惠曾織錦作《璿璣圖詩》,寄其夫竇滔,計八百四十字,縱橫反複,皆可誦讀,文詞淒婉。後人因稱妻寄夫為錦字,或稱錦書;亦泛為書信的美稱。

雁字:群雁飛時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詩文中因以雁字稱群飛的大雁。

月滿西樓:意思是鴻雁飛回之時,西樓灑滿了月光。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對方,可又不能互相傾訴,隻好各在一方獨自愁悶著。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意思是,眉上愁雲剛消,心裏又愁了起來。

李清照,一個典型的個性女詞人。

李清照,一個女權主義者。

“紅藕香殘玉簟秋”:紅色的荷花已經凋謝,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玉的竹席帶著秋的涼意。

李清照把景色寫得好美啊!

枯荷、殘荷,這個意向在古詩詞裏可謂是無數個地方出現過。

林黛玉就很喜歡“留得枯荷聽雨聲”。隻不過曹雪芹卻寫成了“留得殘荷聽雨聲。”

李商隱:“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紅藕就是荷花,但李清照此處為什麼偏偏用紅藕而不用荷花呢?

這裏除了格律平仄的考慮之外,是不是還有一語雙關?

藕的諧音是配偶的“偶”。這樣以來,紅藕就有了愛情的象征意義了。

顧夐的《醉公子》:漠漠秋雲澹,紅藕香侵檻。

就是用紅藕來興起閨中思婦的相思幽怨。

玉簟秋的意思隻是光滑如玉的竹席帶著秋的涼意嗎?仔細想想,紅藕香殘是室外之景,會突然轉為室內之景嗎?當然也可以,但秋已涼,怎麼還沒有撤掉光滑如玉的竹席?當然,這也可能。

如果是解釋為:像竹席的紋路一樣的水波漣渏,你感到如何?

這並不是沒有依據,古典詩詞是有把簟紋比喻成水紋的例子的。

不信你看:

蘇軾:

簟紋如水帳如煙。

唐代詩人李益說:

水紋珍簟思悠悠,

千裏佳期一夕休。

從此無心愛良夜,

任他明月下西樓。”

他們都是將簟紋比作水紋,那麼反過來將水比作簟紋,不也是應該的嗎?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李清照筆下的快遞小哥是鴻雁,雲中鴻雁把誰的錦書寄來?

錦書,就是書信。這裏有個典故,說在南北朝時期,有一個叫做蘇蕙的女子,她的做秦州刺史的丈夫竇滔被貶謫到遙遠荒涼的流沙(今甘肅墩煌)去做地方小官。兩人相隔萬裏,思念之情纏繞著妻子蘇蕙,她把思念之情用織錦繡了840個字的回文詩,然後寄給丈夫。

這首回文詩,無論你是順著讀還是倒著讀,都是飽含相思的淒婉詩篇。

西樓、西窗,這樣一些意象往往和愛情會發生密切關聯。

白居易:遙知別後西樓上,應憑欄杆獨自愁。

李商隱: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李益: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晏幾道:

西樓月下初相見,內粉頭雲。

誰堪共展鴛鴦錦,同過西樓此夜寒

醉別西樓醒不記,春夢秋雲,聚散真容易。

花自飄零,呼應了首句的紅藕香殘。

水自流呼應首句的玉簟秋。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句,是那麼柔,那麼美,那麼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