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個人,愛上一座城——杜牧(2 / 3)

落魄江南載酒行,

楚腰纖細掌中輕。

(江南一作:江湖;纖細一作:腸斷)

十年一覺揚州夢,

贏得青樓薄幸名。

注釋

落魄:仕宦潦倒不得意,飄泊江湖。魄一作拓。

楚腰:指細腰美女。《韓非子·二柄》:“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

掌中輕:漢成帝皇後趙飛燕“體輕,能為掌上舞”(《飛燕外傳》)

十年:一作三年。

薄幸:薄情。

杜牧將要離開揚州了,他寫下《贈別二首》:

贈別二首

杜牧

(其一)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裏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注釋

娉娉嫋嫋:形容女子體態輕盈美好。十三餘:言其年齡。

豆蔻:據《本草》載,豆蔻花生於葉間,南人取其未大開者,謂之含胎花,常以比喻處女。

“春風二句”:說繁華的揚州城中,十裏長街上有多少歌樓舞榭,珠簾翠幕中有多少佳人姝麗,但都不如這位少女美麗動人。

春風十裏:實指揚州十裏長街的春天,還有一個意思是揚州如雲的美女,還有一個意思是指揚州作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的繁榮。

卷上珠簾總不如:為了突出一個人無與倫比的美,不惜貶低拉黑其他所有的美女

“二十四橋明月夜”。揚州瘦西湖上的二十四橋,傳說隋煬帝曾經攜二十四名美女在橋上吹簫。

(其二)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多情的人卻像是無情人兒一樣冰冷,在離別的酒宴上隻覺笑不出聲。蠟燭仿佛還有惜別的心意,替離別的人流淚到天明。

因為一個人愛上一座城

詩人李商隱詩曰:“刻意傷春複傷別,人間唯有杜司勳。”

一百多年後,揚州高郵又誕生了一位大才子秦觀秦少遊,“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裏柔情”(“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剗盡還生。念柳外青驄別後,水邊紅袂分時,愴然暗驚。無端天與娉婷。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裏柔情。怎奈向、歡娛漸隨流水,素弦聲斷,翠綃香減,那堪片片飛花弄晚,蒙蒙殘雨籠晴。正銷凝。黃鸝又啼數聲。”),顯然化用了杜牧的詞句。

又過了一百多年,公元1176年,揚州來了一位叫薑夔的。薑夔早就對杜牧的“春風十裏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叫吹簫。”描述揚州的詞句佩服得五體投地,他一來到揚州第一件事就是尋找二十四橋。但此時已是南宋年間了,在北方金兵的侵略之下,揚州幾乎已經成了一片廢墟了。

薑夔寫了一首詞《揚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裏。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顯然,《揚州慢》詞中的“過春風十裏,盡薺麥青青”,“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是化用杜牧的詩句。

杜牧一生寫有四百多首詩歌。他的詩大致分為:女子題材詩、憂國憂民詩、詠史懷古詩、寫景抒懷詩、酬答寄贈詩。杜牧詩以七言律絕見長,俊爽圓淳,風流華美,氣勢豪宕而情韻纏綿,並常能寓諷喻、感慨於景物描寫之中。

他的詩,用語新、構思新、手法新、觀點新,北宋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黃庭堅、賀鑄等,都非常欣賞杜牧。

歐陽修的“柳絮已將春去遠,海棠應恨我來遲”,是不是學習了杜牧的“如今風擺花狼藉,綠葉成陰子滿枝”?

蘇軾的“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是不是學習了杜牧的“恨如春草多,事與孤鴻去”?

再看王安石,更直接:

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流水無情草自春

杜牧老了。

一天,他突發奇想給自己寫起了墓誌銘。他的《自撰墓誌銘》中,有這麼幾句:

十一月十日,夢書片紙“皎皎白駒,在彼空穀”,傍有人曰:“空穀,非也,過隙也。”

他夢見自己寫《詩經·小雅·白駒》裏的一句話:“皎皎白駒,在彼空穀”。旁邊有人說:“你說空穀,真的空嗎?恐怕是白馬從縫隙裏穿過吧?”

寫好以後,他開始閉門不出了,開始整理自己的詩文,然後,留下十之二三自認為不錯的,把其他的一把火燒掉了。

《資治通鑒》一書,隻收“關國家興衰,係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的內容,詩人是不能選入的。

在《資治通鑒》一書裏,李白、屈原,一個字都沒提到。

杜甫的名字在書中出現過一次。但那是因為故事中有個人物說了杜甫那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為了寫這個人,順帶把杜甫提了一句。

杜牧呢?他在《資治通鑒》裏可是被濃墨重彩地記了下來。在《資治通鑒》二百四十四卷,裏麵記載杜牧寫了《罪言》《原十六衛》《戰論》《守論》《孫子注》5篇文章。並全文錄入。

由於長期積累的政治問題,晚唐,此時已經風雨飄搖,就快放棄治療了。杜牧的這些政治文章,對內對外都有指導性治療方案,可以說就是推著大唐進重症監護室。

但是,他的這些政治主張能得到采納嗎?

即使他的建議被采納,他能救得了晚唐嗎?我看難。

但是,杜牧,用詩救了自己。

《早雁》

金河秋半虜弦開,雲外驚飛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過,長門燈暗數聲來。

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春風一一回?

莫厭瀟湘少人處,水多菰米岸莓苔。

他用比興的寫作手法,把戰爭中流離失所的老百姓比作驚飛四散的鴻雁。

杜牧在宣州時,聽聞幽州作亂,北方烽煙又起,他情緒激昂,奮筆疾書寫下多篇政論文。

但又能奈何?

慢慢地,現實耗光了他滿腔的政治熱情。“非我薄幸於青樓,乃國家薄幸於我。”從此,“半醉半醒遊三日”“但將酩酊酬佳節”。

過華清宮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此詩以細節來表達主題,用畫麵來渲染鋪陳。

暗藏諷喻。

這可是諷刺皇帝的先祖唐玄宗啊!為杜牧的膽略點讚!

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楚漢之爭,項羽兵敗,烏江自刎。

杜牧以全新的視角,表達了一種百折不撓,敢於直麵挫折,敢於言敗的精神。

讓我們重新展現一下當時的情景:

項羽和二十八騎楚軍衝向烏江岸畔,此時,可以說是已經窮途末路了。因為,在他們身後,是五千名精銳的漢軍追兵。而且,劉邦發出承諾:斬殺項羽者,賞千金、封萬戶侯。雙方人馬到達烏江旁,更要命的是,此時江邊沒有船隻。但天無絕人之路,突然,一位烏江亭長及時雨一樣地出現了,對項羽說:“江東雖小,地方千裏,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但項羽在烏江岸畔與漢軍展開一場生死決鬥,然後在“天亡我也”的哀歎中自刎而死。

中華數千年曆史上最為勇猛的將領、悲情的英雄人物,演繹了一曲悲壯的戰歌。

北宋王安石認為項羽兵敗烏江時已經喪失了天時地利人和,即便過江也難以翻盤成功。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宋·王安石《烏江亭》

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詩人站在軍事家和政治家的高度上來談古論今。

赤壁之戰:孫權和劉備組成聯軍,由周瑜指揮,在長江赤壁大破曹軍。

詩人借慨歎周瑜因有東風之便取得成功,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心情。

題木蘭廟

彎弓征戰作男兒,夢裏曾經與畫眉。

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堆上祝明妃。

花木蘭替父出征、王昭君遠嫁和親,兩個不同時代的女子聯係到一起,一個為國和親,一個為國禦敵,如此重任竟然由女兒家來擔當,“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諷刺了兩代統治者的腐朽與無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