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卷書滿堂
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長安城中心安仁坊的杜氏宅第中,一個嬰兒誕生了。
他,就是杜牧。
杜氏自漢以來,世代官宦,書香世家。杜牧有詩說:“舊第開朱門,長安城中央。第中無一物,萬卷書滿堂。家集二百編,上下馳皇王。”在杜府,可是名仕輩出。杜預,是西晉的名將、著名學者。杜甫是杜預的十三代孫,杜牧的是杜預的十六代孫。杜佑是杜甫的侄子,杜佑是杜牧的爺爺。爺爺杜佑66歲著有《通典》兩百卷。杜佑又曾給《孫子兵法》作注。父親杜從鬱,隻做過終駕部員外郎,六品。
杜牧,字牧之,號樊川居士,因為在族中排行十三,也稱“杜十三”。杜牧,晚唐傑出詩人、散文家,與李商隱齊名,人稱“小李杜”。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故稱為“杜十三”。杜牧才華出眾,對政治、詩文、書法皆有抱負。他十幾歲的時候,唐憲宗討伐藩鎮,重振皇權。他獻平虜策略給宰相李德裕,被李德裕所采用,結果,大獲成功。杜牧專門研究過孫子兵法,並且,寫過十三篇《孫子》注解。
十歲那年,青春年少的他,曾任三朝宰相爺爺去世了。
十五歲那年,體弱多病的父親也去世了。從此,家族風光不再,八年裏,“食野蒿藿,寒無夜燭”,杜牧與弟弟搬家十次,居無定所。
他16歲自注《孫子兵法》十三篇。
20歲熟讀史書千百卷。
杜牧長得漂亮,出身名門,才華橫溢。
即使偶像派,也是實力派。是傳說中的那種顏值擔當、家世擔當、實力擔當。
此後,他寫《上昭義劉司徒書》規諷恃功抗命、反側叛亂的藩鎮;作《同州澄城縣戶工倉尉廳壁記》悲歎法令隳弛、豪強擾民;作《感懷詩》感歎邊防空虛、民生凋敝。
聊書感懷韻,焚之遺賈生。
萬卷書滿堂,出生在這樣的環境中,怎麼會不博學多才?
一篇《阿房宮賦》天下盛傳
二十三歲時,杜牧寫了《阿房宮賦》,借秦以諷之,文辭優美,立意高遠。《阿房宮賦》一時不脛而走,爭相誦讀,天下盛傳,杜牧火了。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戍卒叫,函穀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阿房宮賦》傳到一位叫吳武陵的太學博士手中,吳武陵讀後,大喜,說道:“此乃王佐之才啊!”
甚至到了宋朝,連蘇軾都很喜歡讀《阿房宮賦》。
據說蘇軾被貶到黃州時,對《阿房宮賦》愛不釋手,經常是讀《阿房宮賦》讀到深夜。
負責專門看管蘇軾的兩個老兵受不了了,困啊,但又不能睡。因為蘇軾不睡,他們也不敢睡。
一個老兵說:“什麼好文章值得每日每夜的這樣讀啊?害得我們也沒法困覺。”
另一位老兵說:“我聽出裏麵有一兩句寫得不錯”。
“你大字不識一個,知道什麼好不好?”
“這一句不錯,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
(東坡在玉堂,一日讀杜牧之《阿房宮賦》,凡數遍,每讀徹一遍,即再三谘嗟歎息,至夜分猶不寐。有二老兵,皆陝人,給事左右,坐久,甚苦之。一人長歎,操西音曰:“知他有甚好處?夜久寒甚不肯睡,連作冤苦聲。”其一曰:“也有兩句好。”(西人皆作吼音。)其人大怒曰:“你又理會得甚底?”對曰:“我愛他道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叔黨臥而聞之,明日以告。東坡大笑曰:“這漢子也有鑒識。”(元·元懷《拊掌錄》))
這年,杜牧二十三歲,要考進士了。
太學博士吳武陵很清高,但他這次卻要力薦杜牧。
武陵來到主考官是禮部侍郎崔郾家,哇!崔郾家裏門庭若市,
吳武陵說:“我看到很多太學生在讀杜牧寫的《阿房宮賦》。可能還沒有時間讀到這篇文章,那我現在就專門為你朗讀一遍吧!”
崔郾聽會,大讚。
吳武陵說:“那定杜牧為狀元吧!”。
崔郾說:“狀元已經有人選了。”
那第二名呢?
也有人選了。
……
吳武陵惱了,一把奪回《阿房宮賦》說:“至少也要給杜牧第五名吧?如果這也不行,就把《阿房宮賦》還給我吧!”
最終,杜牧考取的是第五名的成績。
及第後寄長安故人
東都放榜未花開,
三十三人走馬回。
秦地少年多釀酒,
即將春色入關來。
重登科
星漢離宮月出輪,
滿街含笑綺羅春。
花前每被青娥問,
何事重來隻一人?
杜牧一次來到長安城南文公寺,問寺裏的和尚知不知道杜牧這個名字。和尚搖搖頭。
贈終南蘭若僧
家在城南杜曲旁,
兩枝仙桂一時芳。
禪師都未知名姓,
始覺空門意味長。
從此以後,他懂得謙虛了。
因為一個人,愛上一座城
大和二年(828年),杜牧26歲,進士及第。同年考中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得宰柏周墀的幫助,入為司勳員外郎、史館修撰,轉吏部員外郎,結束了輾轉二十年的地方官生涯。上任後才發現,工資不高,靠這份工資難以養家。沒辦法,他請求到外地任職。就這樣一直拖到第三年,杜牧又連續三次請求外放湖州刺史,終於批準。杜牧之所以請求外放,兩個原因:一是工資低,再就是感覺在朝中無所作為。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原因。
杜牧的詩:豪邁、香豔。
唐會昌五年(公元845年),重陽節,任池州刺史的杜牧在池州的齊山召開了一次“詩會”。
張祜來了
……
池州治所秋浦,臨大江,麵群山,風景秀麗。杜牧詩興大發,寫有《池州送孟遲先輩》《題池州貴池亭》《春末題池州弄水亭》《池州清溪》《九日齊山登高》《登池州九峰樓寄張祜》《登九峰樓》《清明》等詩篇。
據唐代計有功的《唐詩紀事》記載,“杜牧之守秋浦,與張祜遊,酷吟其宮詞,亦知樂天有非之論。”
杜牧寫下《九日齊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飛,
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
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
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隻如此,
牛山何必獨霑衣。
譯文: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剛剛南飛,
與朋友帶上美酒一起登高望遠。
塵世煩擾平生難逢讓人開口一笑的事,
滿山盛開的菊花定要插滿頭才歸。
隻應縱情痛飲酬答重陽佳節,
不必懷憂登臨歎恨落日餘暉。
人生短暫古往今來皆是如此,
不比像齊景公那般對著牛山獨自流淚。
注釋
九日:舊曆九月九日重陽節,舊浴登高飲菊花酒。
齊山:在今安徽省貴池縣。杜牧在武宗會昌年間曾任池州刺史。
翠微:這裏代指山。
酩酊(mǐngdǐng):醉得稀裏糊塗。這句暗用晉朝陶淵明典故。
登臨:登山臨水或登高臨下,泛指遊覽山水。
牛山:山名。在今山東省淄博市。春秋時齊景公泣牛山,即其地。
張祜的詩是步二牧韻作《和杜牧之齊山登高》(一作《奉和池州杜員外重陽日齊山登高》):秋浦南岸菊霏霏,急管繁弦對落暉。紅葉樹深山徑斷,碧雲江淨浦帆稀。不堪孫盛嘲時笑,願送王弘醉夜歸。流落正憐芳意在,砧聲徒促授寒衣。
公元835年,杜牧三十三歲。他將離開揚州,去京城任職。
他的頂頭上司淮南節度使牛僧孺為杜牧餞行。
牛僧孺說:我對你有點放心不下呀。
他的手下抱來一個箱子,滿滿一箱子裝了起碼有一百多張紙條。
讀給杜牧聽:
某月某日晚,杜在某家宴飲,平安。
某月某日晚,杜書記在某家喝酒到很晚,無恙。
……
原來,牛僧孺聽說了杜牧經常晚上喝酒喝到很晚,很是擔心,便悄悄派三十個士兵,暗中跟隨保護杜牧。整整三年,杜牧對這監視和保護毫無知曉。
杜牧此時慚愧、感激,流淚跪下,懺悔萬分。
《遣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