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卞和三獻美玉(1 / 1)

楚厲王在位的時候,荊山住著一位叫卞和的年輕玉匠。他的祖父和父親也都是有名的玉匠,一次意外,祖父和父親都去世了。臨死前,祖父為他指點了一塊寶玉的所在地。

卞和日夜不停地鑿岩壁,終於采出了一塊璞玉。可是,這塊稀世的璞玉加工很困難,必須集中天下最好的玉匠一起合作,才能成功。於是卞和跋山涉水,來到京城,要求麵見楚王。

楚厲王一聽有人獻寶玉,很高興。可等卞和獻上璞玉一看,簡直是一塊頑石。楚厲王問:“它到底有什麼稀奇之處呢?”

卞和回答說:“這塊璞玉經過雕琢之後,沒有一點瑕疵。除此之外,它還有三件異之處:一是放在暗處能自然發光;二是永遠不沾塵埃,還可避邪除怪;三是冬暖夏涼。”

楚厲王不信世間會有如此至寶,於是請宮中的玉官來鑒別。玉官看出它是塊少見的上等璞玉,可一想,要是卞和獻玉成功,自己就會把玉官的位置讓給他。於是說:“這不過是塊頑石,大王,卞和不過是想用它騙取一筆賞金!”

楚厲王大怒,要殺卞和。玉官出了個惡毒的主意:“大王,不如砍他一隻腳,讓他活受罪。”

就這樣,卞和被武士砍去左腳,扔出宮外。卞和滿腔憤怒,但仍緊抱著那塊璞玉。

7年之後,厲王死了,武王登基。卞和又萌生一線希望,再次去獻玉。他堅持事實,不肯低頭服輸,結果又被砍去了另一隻腳。

50年過去了,楚武王死了,文王繼位。已有80多歲的卞和,聽說文王繼位,他再次產生了希望,可他現在自己連路都走不了,怎麼去獻玉呢?於是,就抱著璞玉大哭起來,一直持續了3天3夜,哭得荊山下住著的人們也隨著這哭聲歎息不絕。

這天,文王派出去尋訪賢人的大臣聽說了這件事,來看卞和問:“你兩次獻玉,失去雙腳,現在又想到京城去,難道說你為了獻玉請賞,連命都不要了嗎?”

卞和睜開雙眼說道:“大人,你錯了!我卞和決不稀罕賞賜,我恨的是稀世珍寶被當作毫無價值的頑石,忠貞誠實之士被誣蔑為撒謊貪財的小人。我活了這麼大歲數,若不能讓事實大白於天下,我是死也不能瞑目的!”

大臣聽後很受感動,於是用自己的車子,送卞和到京城。文王聽了大臣的講述,答應按卞和的話試一試。很快,楚國最好的玉匠都被召到京城,在卞和的指點下,對璞玉進行了精細的雕琢加工,終於得到了一塊毫無瑕疵的美玉。

楚文王接過玉來一看,果然和卞和說的絲毫不差。文王大喜,要加封卞和為大夫,還要給他無數的賞賜。可卞和不肯接受,要求回到荊山去。

楚文王隻好送他到荊山,可還是給了卞和以大夫的待遇,並讓人伺候卞和。

從此,那塊美玉成了楚國的傳國之寶,被稱作“和氏璧”。

卞和為講實話,一而再,再而三地忍受了巨大的痛苦。他的這種最簡單、最純樸的求實精神,其實也正是我們中華民族最應該珍視的美德。

名師點評:

文王為了紀念卞和,遂把這玉取名“和氏之璧”,也就是今天的和氏璧,後來這塊美玉名滿天下,惹起事端無數。

而得遂心願的卞和,安安穩穩地渡過生命中的最後時間。

“抱玉入楚國,見疑古所聞。良寶終見棄,徒勞三獻君”,詩人李白用一種遺憾的語氣感歎了這個故事,而兩千多年後的人們,會怎樣去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