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最小的兒子季劄是位天資聰穎、仁愛有德的公子,吳國的上自百官,下至百姓,沒有不敬重他的。
吳王壽夢非常喜歡季劄,臨死前很想把王位傳給季劄,可季劄說:“我上麵有三位哥哥,他們都是有才有德的人。怎麼能夠廢棄年長而賢明的哥哥,立年幼而無才的弟弟呢?”
季劄雖不願繼承王位,但他十分關心國家的事情。他一生沒有做官,總是雲遊四方,到各國去結交朋友,每次外出常常帶著國家的使命,拜訪各國的君王和大臣,商議有關的國家大事。
有一回,季劄出使經過徐國。徐國的國君與季劄談得十分投機,他們在庭院一邊飲酒,一邊談論天下大事。
飲酒中,季劄請徐君舞劍,徐君也不推辭,站起來,就從肋下抽出寶劍舞了起來。舞後,季劄拍手叫好,徐君連忙說:“獻醜了!
我早聽說公子不僅劍術精妙,而且有一柄神劍,是貴國的傳世之寶,今日是否也讓我見識一下呢?”
季劄從腰間解下寶劍,遞給徐君說:“就是此劍,此劍極為鋒利堅韌。它還有一樣奇絕之處,就是能夠把最柔軟無力的東西一刀兩段。”
說著,季劄讓隨從爬到樹上,從上麵扔下一塊絲絹,季劄呼地躍起到空中,寒光三道之後,季劄又落回到桌旁坐下。再看那塊絲絹已經變成四片,剛好也飄落到地上。
大家愣了一會,才高聲叫起來,徐君連聲稱讚道:“真是神劍、神劍啊!”
接下來的幾天,季劄發現徐君無論談論什麼,都有點心不在焉,目光老是不由自主地落在自己腰間的那柄寶劍上。他當然知道,徐君愛劍如命,見到一柄好劍,自然是非常想得到。季劄是個豪爽仗義的人,要是別的東西,他早就拱手相送了,可這柄劍是自己作為國家使節的一件信物。現在出使的任務還沒有完成,怎麼能拿出來送人呢?
徐君心裏也明白這一點,所以盡管他對這柄劍愛得不得了,還是沒有好意思開口。
幾天之後,季劄要上路了。徐君依依不舍,再三囑咐季劄要保重,還把許多寶物送給他。兩人揮淚而別。季劄回首看著徐君的身影,心裏默默地說:“徐君,請放心。出使回來,我一定來看你,那時我會把寶劍雙手奉送給你。”
數月之後,季劄出使歸來,又經過徐國。沒想到,徐君已意外地去世了。季劄趕到墓前,痛哭起來。按照禮節,季劄在墓前祭祀了3天3夜。
第4天一早,季劄離開徐國回吳國。臨走時,他鄭重地解下寶劍,輕輕地掛在墓前的鬆樹上,並囑咐守墓的人看好寶劍。
一位隨從對他說:“公子,這劍是稀世之寶,把它掛在墓前未免可惜了啊!再說,我們也從沒聽您許諾要把它送給徐君呀。”
季劄登上馬車,頭也不回地說:“這劍早就該送給他,當初雖沒有奉送,可我心裏早已許下了諾言。如果因為朋友去世了,就違背諾言,那我季劄還能算個誠實的人嗎?”
季劄把友誼建立在誠實互敬、信守諾言的基礎之上,這樣的友誼才是真正可貴的友誼啊!
名師點評:
孔子曾經說過:“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司馬遷讚美季劄是一位“見微而知清濁”的仁德之人。賢者的謙恭禮讓、非凡氣宇和遠見卓知,一直在中國曆史的長空中,閃耀不絕。在這個“季劄讓國”曆史故事的背後,還有一個溯源主題餘韻不盡。中原地區與句吳一帶的人們,都是同祖共宗的兄弟。在古老的中國大地上,千百年來,人們本就同根同源,同體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