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回到成都,星夜入相府見丞相。諸葛亮道:“子龍有何事?”趙雲道:“末將聞丞相召回,故此也曾打探一二。末將聽聞是南蠻反叛,丞相莫不是要南征?”諸葛亮道:“欲得天下,須安蜀中,欲安蜀中,須先撫南蠻。”趙雲道:“末將願效犬馬之勞。”諸葛亮大喜。
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
益州飛報:蠻王孟獲,大起蠻兵十萬,犯境侵掠。建寧太守雍闓,乃漢朝什方侯雍齒之後,今結連孟獲造反。牂牁郡太守朱褒、越巂郡太守高定,二人獻了城。止有永昌太守王伉不肯反。現今雍闓、朱褒、高定三人部下人馬,皆與孟獲為向導官,攻打永昌郡。今王伉與功曹呂凱,會集百姓,死守此城,其勢甚急。
諸葛亮乃入朝奏後主曰:“臣觀南蠻不服,實國家之大患也。臣當自領大軍,前去征討。”後主曰“東有孫權,北有曹丕,今相父棄朕而去,倘吳、魏來攻,如之奈何?”孔明曰:“東吳方與我國講和,料無異心;若有異心,李嚴在白帝城,此人可當陸遜也。曹丕新敗,銳氣已喪,未能遠圖;且有陳到守把漢中諸處關口,不必憂也。臣又留關興、張苞等分兩軍為救應,保陛下萬無一失。今臣先去掃蕩蠻方,然後北伐,以圖中原,報先帝三顧之恩,托孤之重。”後主曰:“朕年幼無知,惟相父斟酌行之。”言未畢,班部內一人出曰:“不可!不可!”眾視之,乃南陽人也,姓王,名連,字文儀,現為諫議大夫。連諫曰:“南方不毛之地,瘴疫之鄉;丞相秉鈞衡之重任,而自遠征,非所宜也。且雍闓等乃疥癬之疾,丞相隻須遣一大將討之,必然成功。”孔明曰:“南蠻之地,離國甚遠,人多不習王化,收伏甚難,吾當親去征之。可剛可柔,別有斟酌,非可容易托人。”
王連再三苦勸,孔明不從。
諸葛亮乃分兵三路:
西路軍由丞相諸葛亮親自率領,以柴進為參軍,費禕為長史,董厥、樊建二人為掾史;趙雲、魏延為大將,總督軍馬;王平、張翼為副將;並川將數十員:共起川兵五萬,望越巂郡進發。忽有關公第三子關索,入軍來見孔明曰:“自荊州失陷,逃難在鮑家莊養病。每要赴川見先帝報仇,瘡痕未合,不能起行。近已安痊,打探得係吳仇人已皆誅戮,徑來西川見帝,恰在途中遇見征南之兵,特來投見。”孔明聞之,嗟訝不已;一麵遣人申報朝廷,就令關索為前部先鋒,一同征南。
東路軍由馬忠率領,以張嶷為先鋒,呼延灼為副將。率兵一萬攻牂牁郡。
中路軍由李恢率領,以盧俊義為先鋒,率兵一萬攻益州。
再令蔣琬總理國事,總督糧草,以張清為壓糧官。
大隊人馬,各依隊伍而行。饑餐渴飲,夜住曉行;所經之處,秋毫無犯。
諸葛亮大隊將近越巂郡,於是高定令鄂煥為前部先鋒。煥身長九尺,麵貌醜惡,使一枝方天戟,有萬夫不當之勇:領本部兵,離了大寨,來迎蜀兵。卻說孔明統大軍已到牂牁郡界分。前部先鋒魏延,副將張翼、王平,才入界口,正遇鄂煥軍馬。兩陣對圓,魏延出馬大罵曰:“反賊早早受降!”鄂煥拍馬與魏延交鋒。戰不數合,延詐敗走,煥隨後趕來。走不數裏,喊聲大震。張翼、王平兩路軍殺來,絕其後路。延複回,三員將並力拒戰,生擒鄂煥。解到大寨,入見孔明。孔明令去其縛,以酒食待之。問曰:“汝是何人部將?”煥曰:“某是高定部將。”孔明曰:“吾知高定乃忠義之士,今為雍闓所惑,以致如此。吾今放汝回去,令高太守早早歸降,免遭大禍。”鄂煥拜謝而去,回見高定,說孔明之德。鄂煥道:“孔明乃仁人,背之不祥。我等謀反作惡,皆雍闓之故;不如殺闓以投孔明。”定曰:“如何下手?”鄂煥道:“將軍可先歸降丞相,末將率本部去投雍闓,可於陣上殺之。”高定大喜。次日往諸葛亮營中來降。諸葛亮大喜,留於軍中。諸葛亮得了越巂郡,一麵上報朝廷,一麵打聽其他兩路消息。
卻說東路馬忠引兵往牂牁郡來。比及離城約有十裏,忽一彪軍到,乃朱褒也。褒見馬忠軍來,慌忙與馬忠答話。原來二人昔日在南中是相識。馬忠道:“朱褒,汝當年也是朝廷命官,為何反助逆賊?”褒目瞪口呆,不能回答。忽然呼延灼於馬後轉過,一鞭斬朱褒於馬下。馬忠厲聲而言曰:“如不順者皆戮之!”於是眾軍一齊拜降。馬忠引兩部軍來見孔明,獻朱褒首級於帳下。
中路軍李恢令盧俊義為先鋒,盧俊義提兵來戰。雍闓領兵出迎,雍闓道:“來將何人?”盧俊義:“某乃中路軍先鋒官,鎮軍將軍盧俊義也。”雍闓道:“我到蜀中諸葛亮能用何人,似你這無名小足,何足掛齒。塊塊退軍,免得丟了性命!”盧俊義大怒道:“休要小看人,且吃我一槍。”雍闓大怒,令大將周萬應敵。周萬手揮大刀,與盧俊義大戰三十回合,不分勝負。
雍闓見盧俊義武藝高強,恐周萬不是對手,又令宋統出應。宋統挺槍來戰,這邊惱了浪子燕青,燕青手發一弩,正中宋統。宋統落馬而死。正慌之間,忽見一將提戟而來,視之,乃高定舊將鄂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