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八十;(1 / 1)

魏王弼注本《道德經,八十章》:

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車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複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漢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遠徙,有車周無所乘之,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複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邦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差異重點分析:

這一段在原貌《老子》裏,是接在《道德經》六十六章後麵的六十七章位置上;本來是描寫“小邦”在長期的戰亂中遭難所麵臨的民不聊生、慘不忍睹的社會狀況。《道德經》把他割裂下來後,放到了文章最後麵的現在這個位置。原來的意思是,小鄰邦,由於戰亂老百姓已經非常稀少,使得原來由十人、百人一起使用的器物沒辦法繼續使用;使得老百姓麵臨死亡的威脅不得不遠走他鄉;有車輛做交通工具也沒有事情能派上用場;有武裝兵器也無法調兵列陣;使得老百姓重新采用結繩記事的辦法來傳遞信息。要讓他們休養生息,能吃上甜美的食物,穿上漂亮的服裝,高興地開展風俗活動,安心地過起居家生話。不要再去騷擾他們了,要做到鄰邦互相看得見,雞狗的聲音互相聽得見,老百姓都能平靜地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一直到老死也不要相互幹擾。《道德經》把“小邦,寡民”理解為,國家要小、人民要少;應作沒法使用解釋的“毋用”改為不必使用的“不用”;“遠徙”改為“不遠徙”;“有車周無所乘之,有甲兵無所陳之”改為“雖有車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原來無奈的行為變成故意的舉動;因經濟崩潰、文化倒退給社會所帶來的惡果“使民複結繩而用之”,被理解為是“還樸歸真”回到了他門所刻意追求的原始社會;還特地加上“至治之極”四個字,以標榜這是最好的社會。其險惡用心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