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七十九;(1 / 1)

魏王弼注本《道德經,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恒與善人。

漢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是以聖右介,而不以責於人。故有德司介,無德司徹。夫天道無親,恒與善人。

差異重點分析:

這一段是說如何通過和平談判的手段解決爭端問題,也是老子“以和為貴”思想的重要體現。《道德經》偷梁換柱,把《老子》原文的“可以為善”改為“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從而改變了通過和平談判解決爭端這一話題,成了對聖人弘“德”為善的討論。為此把後麵的“是以聖右介,而不以責於人。故有德司介,無德司徹”改為“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把本應作“媒介”理解的“介”字,改為作“字據”解釋的“契”字。原來的意思是,要以聖賢的訓導為座右銘來統一思想,而不要互相指責對方。所以“有德”的解決辦法,就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來達成諒解;“無德”的解決辦法,就是斤斤計較拚個你死我活。結果變成了,因此聖人雖握有借據的存根,而不強迫人家還債。有德的人,就像持有借據的聖人那樣從容;無德的人,就像收稅人那樣計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