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王弼注本《道德經,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已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漢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聖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已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
差異重點分析:
《老子》原文“善者不多,多者不善”意思是說,善與不善是相對而言的,做善事也是有分寸的,過分的舉動不一定是善意的。《道德經》改為“善者不辯,辯者不善”意思是做善事是不聲張,聲張的就不是善事。前者是從物質層麵講,後者是從精神層麵講;兩者的關注點各不相同。《道德經》把原文的“聖人無積”改為“聖人不積”,“無”字是針對精神財富講的,“不”字是針對物質財富講的,這是兩者對“聖人”概念的不同理解所造成的。所以接下來原文用的是“予”字,《道德經》用的是“與”字。《老子》原文的最後一句是,“人之道,為而弗爭”,這是“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的前提條件;“弗爭”是對“損不足”的一方說的,意思是不能太過分,過分了就必然會“爭”;《道德經》改為“人之道,為而不爭”,這是“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的絕對要求,“不爭”是對“奉有餘”的一方說的,意思是必須無條件服從。“不爭魏王弼注本《道德經?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已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漢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聖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已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
差異重點分析:
《老子》原文“善者不多,多者不善”意思是說,善與不善是相對而言的,做善事也是有分寸的,過分的舉動不一定是善意的。《道德經》改為“善者不辯,辯者不善”意思是做善事是不聲張,聲張的就不是善事。前者是從物質層麵講,後者是從精神層麵講;兩者的關注點各不相同。《道德經》把原文的“聖人無積”改為“聖人不積”,“無”字是針對精神財富講的,“不”字是針對物質財富講的,這是兩者對“聖人”概念的不同理解所造成的。所以接下來原文用的是“予”字,《道德經》用的是“與”字。《老子》原文的最後一句是,“人之道,為而弗爭”,這是“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的前提條件;“弗爭”是對“損不足”的一方說的,意思是不能太過分,過分了就必然會“爭”;《道德經》改為“人之道,為而不爭”,這是“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的絕對要求,“不爭”是對“奉有餘”的一方說的,意思是必須無條件服從。“不爭”與“無為”都是《道德經》篡改老子思想所強加給《老子》原文的貨色”與“無為”都是《道德經》篡改老子思想所強加給《老子》原文的貨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