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七十八;(1 / 1)

魏王弼注本《道德經,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漢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也,以其無以易之也。水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聖人之言雲曰:受邦之詬,是謂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謂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差異重點分析:

這一段是以水的品格來激勵國中之王。在《老子》的文章中曾多處提到過“柔弱”二字,而且都是作為方法論來闡述的。在老子思想裏,把“柔弱”作為充滿生機活力的代名詞;可是,《道德經》往往卻把這作為宣揚“無為”、“不爭”的借口。《老子》原文“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的意思是,水的秉性看起來似乎很“柔弱”,但在“攻堅強”的表現上,沒有別的能比得過它;在這裏“柔弱”的水,是用來攻擊其它的。《道德經》把“水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改為“弱之勝強,柔之勝剛”,故意抹殺了水的攻擊性,使原來的攻防對象反了個位,“柔弱”的水從攻擊者變成了受攻擊者;方法論也就變成了認識論,從而達到了宣揚“無為”、“不爭”好處的目的。《道德經》就是這樣通過神不知鬼不覺的巧妙辦法偷換了文章的主題。

“柔弱”的水從攻擊者變成了受攻擊者。達到了宣揚“無為”、“不爭”好處的目的。《道德經》就是通過這種神不知鬼不覺的巧妙辦法偷換文章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