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七十七;(1 / 1)

魏王弼注本《道德經,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漢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天下之道,猶張弓者也,高者印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損有餘而益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此有道者乎?是以聖人為而弗又,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差異重點分析:

《老子》原文是講述在治理天下中所必須掌握的分配原則。“天下之道”指的就是治理天下。《道德經》改之為“天之道”,拿掉了一個“下”字,從而偷換了概念,使本來是必須由統治者來進行調節控製的“高者印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的社會分配原則,變成了由上天神靈來安排。塑造了一個能超脫物外、主宰世界的“天神”形象。老子所謂的“天之道”是不能超脫物外,隻是蘊涵物內的自然之道;這是由自然界的生存機理所決定的。他所指的“人之道”是由人的私有觀念產生的。這兩者是天生的一對矛盾,所以需要由治理天下的人來控製調節。《道德經》把《老子》原文的“天之道”理解為可以主宰世界的神靈之道,所以把“故天之道,(損)有餘而益不足”改成為“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雖然隻一字之差,卻體現了兩種概念,“益”是一種自然力的變化,“補”是一種外來力的賜與。《老子》原文的“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此有道者乎”,意思是說,有誰願意把自己有餘的東西拿出來奉送給天下的老百姓,這樣做不正是有“道”的人嗎?《道德經》把它改為“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意思就是,什麼人能夠有多出來的東西,可以奉送給天下人?隻有是有“道”的人。《老子》講的是除了有“道”的人外,其它人是不會主動把有餘的東西拿出來,必需由治理國家的人來做這工作。《道德經》講的是,隻有有“道”的人才拿得出多餘的東西來;不是有“道”的人就不可能有多餘的東西。它是以此來說明隻有有“道”的人,才是富足有餘的;這樣《老子》原文所講的社會分配原則卻被一筆勾銷了。《老子》原文的後麵一句“聖人為而弗又,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意思是,聖人隻是想幹好事情,而沒有其它物欲的要求,有了成就又不會居功;所以能夠這樣做的人,他那不貪無欲的思想就是十分賢德的。《道德經》把它改為“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老子》原文的意思是說,聖人在對待利益分配問題上,從不考慮個人得失,他那無私無欲的精神是我門學習的好榜樣。《道德經》的意思變成了,聖人幹事情不會逞能,事情成功也不會在意,因此他是不想讓人家追捧。以此作為前麵“唯有道者”精神麵貌的一個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