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七十五;(1 / 1)

魏王弼注本《道德經,七十五章》:

民之饑也,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也,以其上之有為也,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漢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人之饑也,以其取食稅之多也,是以饑。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為也,是以不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貴生。

差異重點分析:

《老子》是一部反映當時社會現狀的紀實性作品,文中每每出現許多活生生的社會真實場麵。這一段訴說的是當時民不聊生以死抗爭的情景。《道德經》把《老子》原文的“人之饑也,以其取食稅之多也,是以饑”改為“民之饑也,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老子》原文的“人之饑”,應該是指整個社會鬧饑荒了,不是指那家那戶或那個局部地區的問題,所以使用了具有普遍意義的“人”字,而不是有身份特征的“民”字。“取食稅之多”用的是“取”字,具有掠奪性;“上食稅之多”用的是“上”字,是奉獻行為。兩者有本質區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為也,是以不治”《道德經》改為“民之難治也,以其上之有為也,是以難治”。“不治”表示已經喪失治理天下的能力,“百姓”是用以指代“天下大事”的;“難治”表示在治理中遇到了來自於“民”的難題,所以用的是“民”字。“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輕死”《道德經》改為“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其中加進了一個“上”字,把整個意思搞反了。原來是民眾不惜為爭取自己的生存權利作犧牲,結果變成是為了自己過上更好的日子而願意付出死亡的代價。最後一句“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貴生。”原本是隻有不用為生計擔憂的生活,才算是文明幸福的生活的意思;《道德經》改為“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雖然隻增加了一個“於”字,卻是作為勸告世人不要為追求舒適生活而勞累過度來理解的。一場掙紮在死亡在線的悲慘景象被化解為因貪心不足而自食其果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