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七十四;(1 / 1)

魏王弼注本《道德經,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詞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傷其手者矣。

漢帛書《老子》(甲本)原文:

若民恒不畏死,奈何以殺懼之也?若民恒是死,則而為者,吾將得而殺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則恒有司殺者。夫伐司殺者,殺;是伐大匠斫也。夫伐大匠斫者,則希不傷其手矣。

差異重點分析:

這一段也是連接上一段說的,由於人民反抗而屢屢被殺,才有了這一段的質問。《道德經》在文字上作了較大改動,把“奈何以殺懼之也”改為“奈何以死懼之”,有意避開表明具體事實的“殺”字,“若民恒是死”改為“若使民常畏死”,用“畏”字取代指定具體事物意義的“是”字,目的同樣是為了抹殺鎮壓人民的血淋淋事實。“則而為者”是指鎮壓人民者的所作所為,改為“而為奇者”則是指人民中的行為不端者。“吾將得而殺之”是抱不平的行為,“吾得執而殺之”是正常的司法行動。“若民恒且必畏死,則恒有司殺者”一句被刪去了,“夫伐司殺者殺;是伐大匠斫也。夫伐大匠斫者,則希不傷其手矣。”被改為“夫代詞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傷其手者矣。”其中討伐的“伐”字被改成代替的“代”字,原本針對貪官汙吏無法無天濫殺無辜的事,變成了以之為借口而殺人的枉法行為。如實反映當時社會殘酷現實的場景被一筆勾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