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世界曆史,我認識到:世界史截然不同於由所有國家的曆史合並而成的曆史。它不是一盤散沙.而是一個不。斷的發展;它不會成為記憶的負擔,相反,將照亮人們的靈魂。世界史連續不斷地向各民族均附屬於它的方向發展。雖然它將根據對人妻的共同命運作出貢獻的不同時間和不同程度來講述它們的故事,但不是為了諸民族本身,而是與一個高級的係統有關.且服從虧這一係統。
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佛教、伊斯蘭教、錫克教、耆那教和新興的巴哈依教。印度的宗教幾乎占了世界主要宗教的半數,我想如果在這一集裏介紹一下世界的宗教,會是讀者很感興趣的事。
按目前的一般說法,世界上有七大宗教,按信徒多少和國際影響排列為: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印度教、猶太教、道教和神道教。此外,若加上錫克教、耆那教被列為十大宗教。其中印度教、錫克教和耆那教基本上隻在印度,道教基本上隻在中國,神道教基本上隻在日本。世界流行的是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三大宗教。猶太教世界流行,但隻是一個民族性的宗教巴哈伊教世界流行,但隻是一個傳播不廣的新興宗教。在印度流行的有除猶太教、道教和神道教外的其餘七大宗教,所以印度可稱為宗教之邦。目前世界上有60%以上的人信宗教,達39億之多。
對於宗教以迷信一言而蔽之,實在是對人類曆史沒有知識的表現。僅從目前世界上有2/3,的人——近40億人信奉宗教這一事實來說,對宗教任何的認識都是完全不可取的。如果你了解世界曆史,知道多少民族的文化都伴隨宗教而成長;如果你曾經遊曆世界,可以想象瑞典的黑夜和白晝、肯尼亞沒有一顆星星的墨夜、美國如雷霆萬鈞之勢的尼亞加拉大瀑布、中國如巨石隆起的喜馬拉雅山等等自然現象給遠古人類帶來的無比驚異的話,你反而會覺得信奉神靈也是求知的一個過程。可以說,不了解世界的宗教,就無法了解世界;不了解一個民族的宗教,就無法了解一個民族,無法了解它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長期占壓倒優勢的宗教的國家。漢族和滿族是世界上少有的、大多數人不信奉宗教的民族,世界上不信奉宗教的20億人中有11億多是中國人,占一半以上;然而中國卻創造了世界古代四大文明中僅有的從古延續至今的文化。因此,中國人對宗教不理解是有道理的。也正因為如此,中國人更需要了解宗教、認識宗教、理解宗教。在分析世界時,除了曆史觀點、文化觀點、政治觀點、經濟觀點和軍事觀點以外,還必須有宗教觀點。因此,除了在《多姿多彩的印度宗教》中介紹的佛教、印度教、巴哈伊教、錫克教和耆那教以外,再在這裏結合我的世界遊曆介紹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和神道教幾種宗教,以求給讀者一個世界宗教的全貌。
信徒占世界人口近1/4的世界第一大宗教——基督教,隨著西方文化的傳播在世界上的影響已無處不在。上帝保佑已成了包括一些中國人在內的非宗教信徒的Z1頭語,到歐美旅遊的非教徒,實際上多是去拜謁基督廟。
基督教大約於公元26年起源於亞洲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地區,刨始者耶穌約於公元前6年誕生在伯利恒城一家的馬棚中,他在大約30歲時向人傳道,並且行醫,可使瞎子複明、跛子複原。大約3年後耶穌被人指控違犯猶太教規而遭逮捕,據傳說他是在和12個弟子相聚晚餐時,被其中的猶大告發的,達芬奇還根據這個故事畫了名畫《最後一頓晚餐》。後來他被羅馬總督判處死刑,於公元29年在一個星期五的早晨和兩個小偷一起被釘在俯瞰耶路撒冷的一座小山的十字架上處死。當時可能誰都沒有想到,今天無數教堂石雕或木刻的聖像都再現了這一幕。也有聖像是耶穌已被從十字架上卸下,而倒在母親的懷裏。以後說耶穌被釘死後複活,繼續傳教,從而創立了基督教,當然這隻是神話了。究竟是否有耶穌其人,至今還沒有可靠的史料可以證實。西方的許多忌諱都與耶穌遇難有關,例如13這個數,因為最後一頓晚餐有13個人,而其中出了叛徒;星期五這個日子是耶穌遇難的日子。現代的西方社會對這些已不講究,門牌都有13號,球隊也有13號,星期五隻是保留吃魚的傳統而已。而這些忌諱競被有些國人拿來,就有點讓人啼笑皆非了。
基督教產生於猶太教盛行的地方,初期它的基本教義也來源於猶太教的經典《舊約全書》,隻不過作了一些新的解釋,基督教也沒有自己獨立的教會,而在猶太教堂活動。直到公元135年,基督教才與猶太教分裂而成為一個獨立的宗教。它的基本教義有四論:第一,原罪論——人生而有罪;第二,救世論——上帝會派遣救世主來拯救人類的靈魂;第三,信仰論——信徒不是通過繁瑣的禮儀或犧牲,而是通過懺悔把心奉獻給上帝;第四,禁欲論——蔑視世俗的物質享受。基督教比當時的其他宗教更能適應時代的要求,因此取得了迅速的發展。它與眾不同的是:是宣稱各民族在上帝麵前平等,因此在民族壓迫的羅馬帝國中迅速傳播;二是宣傳任何人,包括罪人,隻要信教就可以得救,因此在貧苦百姓中有極大的吸引力;三是簡化了當時宗教中繁瑣的清規戒律,十分有利子傳播;四是宣傳信徒可因基督的犧牲而得救,不需要自己去作犧牲,使人在當世看到希望。顯然,這樣一種新宗教自然比以前的猶太教、佛教和印度教更容易廣招信徒。到公元2世紀中,基督教據此產生了《新約聖經》,從而在理論上也獲得了獨立。
這樣一種宗教顯然是對羅馬帝國的一種威脅。公元284年羅馬皇帝戴克裏先登基後,先後兩次偽造基督教放火焚燒宮廷的事件,並藉此大規模鎮壓基督教,直至公元303年基督教被禁止。然而,隨著羅馬帝國的沒落,基督教非但禁而不止,反而不斷發展。公元311年羅馬皇帝加勒裏烏就不得不發布寬容敕甜,自公元325年君士坦丁皇帝開始扶持基督教,到公元392年狄奧多西執政時,為了利用基督教,正式下令宣布基督教為羅馬帝國國教,自此基督教在歐洲走上了政教合一、迅速發展的道路。公元432年基督教傳入愛爾蘭,公元445年羅馬主教利奧世自稱教皇,公元496年法蘭克(法國的前身)國王洛維皈依基督教,公元597年基督教傳入英國,公元7世紀德國的日耳曼人皈依了基督教,公元756年教皇國成立,公元864年基督教傳入保加利亞,自公元950年至967年基督教先後傳入南斯拉夫、匈牙利和波蘭,公元988年俄羅斯前身基輔羅斯皈依基督教,公元1008年基督教在瑞典確立。至此,除原來奉基督教為國教的羅馬帝國所轄中南歐外,自西歐至東歐,再到北歐,歐洲的絕大部分都信奉了基督教。值得一提的是公元635年基督教派人來中國唐朝傳教,稱為景教,僅僅在基督教傳入英國38年之後。
令人費解的是,基督教在歐洲從傳播到確立統治地位的時代,卻是歐洲史學家所說的歐洲曆史上的黑暗的中世紀。戰爭耗盡了財富,拖垮了農業和手工業,擾亂了貿易,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失去了保障,城市迅速衰落,街上長滿青草,連學一校也關閉了,文學藝術和科學也受到極大的摧殘,碩果僅存的是一些宏大的教堂建築。曆史如此發展是有多重原因的,但一種新興宗教帶來如此影響也是少見的,不能不說基督教為了使異端和不信教的人皈依,基督教會毫不猶豫地使用武力的好戰精神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這一切在200年中八次基督教十字軍遠征異教徒中達到頂峰。
基督教自1054年開始分裂為羅馬公教(天主教)和東方正教,16世紀又分裂出新教的各種教派,但羅馬天主教一直是基督教影響最大、人數最多、組織也最為嚴密的教派。目前在歐洲,拉丁語係國家意大利、法國、西班牙和葡萄牙都是天主教國家。此外愛爾蘭、比利時、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和奧地利都是以天主教為主的國家,德國有34%的人信奉天主教,荷蘭有36%的人信奉天主教,在北美加拿大有47%的人信奉天主教,美國則有28%的人信奉天主教,在亞洲菲律賓是一個以天主教為主的國家,而黎巴嫩則有46%的人信奉天主教,整個拉丁美洲國家貝幾乎都信奉天主教。天主教在世界上共有信徒8.4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