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世紀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君士坦丁皇帝把帝國重心移向東部,定君士坦丁堡(今天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為首都,號稱新羅馬,後來史稱東羅馬。以羅馬帝國政治中心東移為政治原因;以西部用拉丁語,東部用希臘語為文化原因;羅馬的西教會和君士坦丁的東教會的分歧自4世紀末開始,至1054年才以對教義解釋的重大區別而正式分裂。其主要分歧是東羅馬教會繼承希臘哲學關於世界隻有一個本原的思想,主張聖靈出自聖父,即隻有上帝是神,他的兒子耶穌是上帝與人的兒子,則不是神;而西羅馬教會則主張聖靈出自聖父和聖子,尊聖母馬利亞和耶穌都為神。以後就稱西羅馬教會為羅馬公教,又稱羅馬天主教,而稱東羅馬教會為東正教,又稱希臘正教。
羅馬天主教曆史悠久、實力雄厚,在它的全盛時代於歐洲建立了許多莊嚴宏偉、流傳至今的大教堂,如1163年開工的法國巴黎聖母院、1248年開工的德國科隆大教堂、1386年開工的意大利米蘭杜莫主教堂,然而其中最為著名、規模最大的是在教皇城國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聖彼得大教堂是完全可以與泰姬陵媲美的藝術瑰寶。泰姬陵始建於1632年,完工於1653年;而聖彼得大教堂始建於1506年,完工於1626年,建了120多年。它們的落成幾乎在同時。隨著現代化的發展,人們將越來越重視厲史。曆史之所以流傳,得益於兩種東西:一種是文字。一種是實物。英文和法文把所有古跡都叫成(monument)它既可以是紀念碑、又可以是教堂和宮殿,還可以是陵墓和城牆。評價最偉大的古跡有多種動因,有民族的、有曆史的、有藝術的、有政治的;依我走遍世界的遊曆來看,世界上最偉大的古跡是公元前埃及的金字塔和中國的長城,公元後印度的泰姬陵和歐洲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
聖彼得大教堂因耶穌12聖徒之首彼得而得名。耶穌遇難後,他率教徒從巴勒斯坦西行萬裏到羅馬傳教,後被羅馬皇帝尼祿所殺,葬於當時羅馬的西北郊。公元4世紀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皈依基督教後,於公元325年在彼得初到羅馬的傳教地,後來也是他墓地的地方建了聖彼得教堂。當時規模很小,公元756年教皇斯提芬二世獲得法蘭克國王丕平贈羅馬城及周圍地區,形成了教皇國,以後教皇國疆域屢次變遷,數度興亡,最後變成了今天的梵蒂岡教皇城國,其間除1309年五世教皇法國人克萊門特把教皇國遷到法國東南的阿維尼翁外。這裏一直是基督教的中心。在基督教分裂以後又是天主教的中心。1377年11世教皇.格列高利返回羅馬穩定以後,就開始準備建設聖彼得大教堂。教皇國現在羅馬西部偏北的一塊小高地上,有0.44平方公裏,由高崗上的梵蒂岡城,高崗下的聖彼得大教堂和聖彼得廣場組成。在梵蒂岡城中有世界著名的梵蒂岡博物館,教皇等神職人員和衛隊共540人,另有800多秘書和仆人每天來這裏上班,是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的地方。
我曾4次仔細遊曆聖彼得大教堂,每次都禁不住讚歎它的宏偉,每次都能發現新的神奇,然而在《一個中國人看世界》的前三集中都未能記述,實為憾事。教堂坐西朝東前連巴洛克式橢圓形聖彼得大廣場,北依教皇城,西靠高崗;廣場寬闊宏偉,東西長172米,南北寬130米,連教堂前方空地共可容10萬人。教堂前地麵由黑色長方形石塊嵌成,兩側各有一組排列成半圓形的大理石廊柱環抱,每組半圓形柱廊由142根圓柱和44根方柱組成,柱高19米,直徑近3米,每根柱頂都有一尊大理石雕像,是天主教曆史上的聖男聖女。其精雕細刻。神態各異。廣場中心聳立著從埃及運來的方尖石碑。廣場布局氣勢恢宏。就在我第一次到廣場的前一天,1978年登基的教皇保羅二世遇刺,刺客像不少西方暴徒一樣,又是一個想讓人吃一驚的青年。更讓人驚奇讚歎的無疑是大教堂,包括文藝複興三大師之中與達芬奇(1452—1519)齊名的米開朗基羅(1475——1564)和拉斐爾(1483——1520)在內的成千藝術家和上萬能工巧匠,在120個春夏秋冬的精雕細琢中造就了這個世間建築藝術的瑰寶。教堂平麵呈十字架形,長236米,最寬處130米,麵積為1.5萬平方米,從地麵到尖頂十字架高137米,教堂中可容5萬人,是世界最大的教堂。教堂是最典型的文藝複興式建築,在度過了從公元5世紀到13世紀近8個世紀的漫長黑暗年代後,又再度登上藝術頂峰。文藝複興建築最基本的特征是門上有圓弦窗的羅馬式大廈,樓上是一座揉進了印度和伊斯蘭風格的圓形穹頂。從正麵看上去,大教堂是一座三層樓的黃色石灰岩建築,第一層是5扇大門,正門隻有在盛大節日時才由教皇親自打開,其餘4扇終日打開,任人入內參觀。第二層是有典型羅馬式圓弦窗的落地大窗。第三層則是一排列在中間的方窗,頂上立有精致的雕像,兩端立有大鍾。三層屋頂上就是巨大的圓形穹頂,直徑達42.34米,穹頂上是一座由圓柱圍成的圓柱形尖頂寶塔,塔尖有個圓球,圓球頂上是一座十字架。遠遠望去以為圓球很小,其實球中可站十幾個人。可見教堂之大。
泰姬陵像一塊巨大的寶石,裝飾在外邊;聖彼得大教堂則像一個寶盒,精華都在裏邊。進入教堂大廳,一改外表石灰岩的昏暗顏色,立即光彩奪目,廳柱、地麵全是大理石的,牆上是壁畫,柱上是石雕,地麵是鑲嵌,穹頂則是彩色的玻璃。壁畫有文藝複興初期名畫家喬托所作的鑲嵌畫《小帆》,描繪基督教早期耶穌門徒乘小船傳教,遇風浪顛簸前進的艱難情景,讓人了解早期傳教的苦難曆程。雕刻有大師米凱朗基羅25歲時的大理石雕像《母愛》,描述聖母馬利亞手摟耶穌遍體鱗傷的屍體,低頭啜泣,悲痛欲絕的情景。天主教馬利亞為聖母,作者賦予天上神靈以人間母親的情感,使得天主教更貼近民眾。大理石地麵的中線上用黑色大理石鑲嵌出世界各大洲已建大教堂的高度,表現了天主教在世界上巨大的力量。穹頂上有色彩鮮豔的鑲嵌畫和五顏六色的玻璃窗,遊人立足抬頭舉目遙望,好像一個繁星密布、絢麗多彩的天國,給信徒以無限的遐想。
教堂之中還有兩件寶物。一是聖彼得本人的青銅像,由於400年來善男信女的親吻撫摸,右腳閃閃發光,如金鑄一般。據意大利朋友說已被磨短了半厘米,表麵上不大看得出來。大廳正中偏後則是著名的金華蓋,由名家貝爾尼尼用9年時間精雕細琢而成。1華蓋總高達29米,由4根高達11米的螺旋狀金銅柱支撐,柱上纏繞著葡萄藤和桂樹枝,枝葉間攀附著許多活靈活現的小天使。華蓋四周垂掛著金色的吊葉,波紋起伏,好像迎風招展;華蓋之內是一隻展翅飛翔的金鴿,光芒四射,寓意照亮人間。金鴿之下是大理石祭壇,用黃金和珠寶裝飾,是教皇做彌撒的地方。祭壇下麵地窖中是聖彼得的陵墓,地窖很大,可以下去參觀,其中有眾多聖徒的墓穴,聖彼得的墓位居正中,規模最大,墓室內幾十盞長明燈在昏暗的地窖中搖曳,晝夜不滅,展示了教堂的另一個世界,平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
整個教堂高大寬闊,莊嚴肅穆,金壁輝煌,氣勢恢宏,不愧為積聚多名家百年辛勞之名作。最初由建築家勃拉芒特(1444—1514)進行主體設計,為正十字形,在四個小圓穹頂中有一個大圓穹頂;勃拉芒特去世後,由拉斐爾(1483—1520)負責將正十字改為長十字形,穹頂也變為一個;拉斐爾去世後又由米凱朗基羅(1475—1564)任總建築師。可謂幾代名家,一脈相承,表現了基督代代相傳、堅韌不拔的精神。人們走進教堂,見到仿佛一牆一壁,一柱一頂都在傳播教義;一雕一畫,一珠一寶都在啟示教徒。天主教如教皇加冕等重大活動都在這裏進行,天主教的許多重大事件都在這裏發生,要了鰓天主教,不去聖彼得大教堂是不行的,它是天主教的聖地,也是歐洲人民創造的世界藝術瑰寶。
天主教是最大的基督教派,在五大洲擁有不計其數的教堂,在我的世界遊曆中已多有記載。法國是天主教大國,法國的亞眠大教堂也是我到過的重要天主教堂,教堂在法國北部亞眠市,它是法國九大天主教堂之一、四大哥特式教堂之一,建於1220年,麵積僅次於巴黎聖母院。它長137米,寬65米,高42米,由3座殿堂、十字大廳和7個小禮拜組成的環形後殿組成。其中有《最後的審判》、聖母生平圖等名雕聖畫,進入其中就讓人感到宗教的強烈震撼力量,是小細亞眠一寶,也是世界天主教的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