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五章 從古羅馬到新羅馬(二)(2 / 3)

聖天使城堡是一座圓柱型的堡壘式建築,用淺黃色砂岩建成,高大堅固,從下到上分為4層,還有頂樓。底層是和院牆連在一起的堡底,整層沒有窗戶,隻有通氣孔;第二層有一個圓孔式中門,依然沒有窗戶,外牆的石塊已經剝落,可能當時用的是質地較為疏鬆的砂岩。第三層堅固無比,保存完好,也隻有六個較大的通氣圓孔。第4層是真正的碉堡,巨大的箭孔和槍眼交錯分布,中央有寬闊的大門。第5層是縮小的方形頂樓,頂樓之上是立在大理石基座上的青銅聖天使雕像,雙翅高展,形似飛天,城堡也因此而得名。城堡院內高梯低路。配房角堡,回環曲折,布局嚴謹,錯落有致。院中到處是大理石雕,讓遊人流連忘返。聖天使城堡是羅馬的又一大名勝,站在聖天使城堡上,望著靜靜流淌的台伯河水和羅馬城中心的連綿廢墟,不同背景和不同思想的人發出的感慨一定是很不相同的。

君士坦丁凱旋門(Arch o Constantne)由統一東西羅馬的君士坦丁大帝(約274—337年)所建。君士坦丁於306年繼承王位,首先擊敗內敵,於公元312年贏得了對帝國整個西部的控製,建了凱旋門,此後統一了東西羅馬,324年移都希臘古城,今天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改名君士坦丁堡,並在那裏稱帝。君士坦丁凱旋門就建在大鬥獸場旁邊。可見當時鬥獸仍然盛行,在鬥獸場邊檢閱凱旋的軍隊,炫耀自己不下於先輩的武功。凱旋門是古羅馬的發明,凱旋門實際上沒有任何實用價值,隻是一座紀念碑,是埃及在公元前2000年建方尖碑後的另一種新的大型紀念碑,至今好像還沒有出現第三種造型類別。凱旋門不斷為後世效法,18世紀西班牙查爾斯三世在馬德裏建立阿爾卡拉凱旋門,1788年普魯士王國在柏林建立勃蘭登堡凱旋門,1806年拿破侖在巴黎始建巴黎凱旋門,1921年印度在新德裏建了印度門。直至1982年朝鮮為慶祝金日成70壽辰建立平壤凱旋門,凱旋門建築似乎長盛不衰。一些西方人說西方的建築更多地追求實用,而中國的建築更多地追求氣派,但中國恰恰很少凱旋門式的無用建築,前門和天安門都是城牆韻一部分,可見任何事物也不能一概而論。

君士坦丁凱旋門是一座白色大理石建築,一大兩小三座拱門由四根巨大石柱隔開,柱基、柱頂和門楣上都有精美的浮雕。凱旋門實際就是一麵有孔的厚牆,並無出奇之處,凱旋門在建築史上的價值在於它的拱門,拱門和拱頂是古羅馬建築的創造,萬神廟的拱頂和君士坦丁凱旋門的拱門就是它的傑出代表。圓頂和拱門使巨大建築不用柱子支撐,在建築時用一個臨時支架,等拱頂和拱門石塊都嵌砌完畢,粘合劑,或稱古代水泥凝固後,撤去支架,拱門或圓頂屹然挺立,成了造型優美的建築物。君士坦丁的後人——查士丁尼大帝(527—565年)則在君士坦丁堡,今天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建了舉世聞名的聖索菲亞大教堂,用的是拱門支圓頂,算是在先人基礎上的又一創造吧!君士坦丁凱旋門三座拱門之上是長方形的巨大門頂,上麵有文字鐫刻和立體浮雕,在門的4根巨柱之上是4個衛士,中央是碑文,兩邊是手執兵器將士的群體浮雕。君士坦丁凱旋門是古羅馬極盛的終結,建成後不久,羅馬帝國的中心就由君士坦丁大帝移去君士坦丁堡——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了。

古羅馬中心東移後,西羅馬日趨衰落,先是四分五裂,後遭日耳曼人入侵,接著又是歐洲黑暗的中世紀,因此一直到文藝複興時期之前一直再沒有輝煌的大建築出現。經過了漫長的11個世紀,才開始建設舉世聞名的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聖彼得大教堂已經在本集中的《世界的宗教(一)》記述。此處不再重複。此後,羅馬在18世紀建了著名的西班牙廣場,再往後的主要建築就多是1870年意大利統一後建設的了。

威尼斯宮是威尼斯廣場建築群中的一個大廈。威尼斯廣場建築群由南麵的埃馬努埃爾二世紀念碑又稱祖國祭壇、西麵的威尼斯宮和東麵的威尼斯保險公司大廈組成。人們常常把宏偉壯觀的埃馬努埃爾二世紀念碑錯當成威尼斯宮,因為它夾在太宏偉華麗了,而威尼斯宮卻像一座普通的城堡。威尼斯廣場在羅馬的市中心。是羅馬最大的廣場,長130米,寬175米,總麵積達1萬平方米,比原古羅馬廣場更大,現在是羅馬市的交通中樞,也是群眾集會的場所。廣場上彙集了文藝複興時代以後羅馬建築的精華。

威尼斯宮於1455年由巴爾保樞機主教興建,從外觀上看十分平常,是一幢三層朱紅砂岩大樓,隻不過在窗戶上略有變換,第一層是下方上圓的弦窗,第二層是現代公寓式的大方窗,第三層是古堡頂樓式的小方窗,樓頂用方石碑組成的箭垛裝飾,頂上有一個三層小箭樓,設計也十分平常。盡管威尼斯宮外表看起來很平淡,卻是意大利從衰敗到複興的轉折,因而意義重大,而且內部裝飾十分豪華,是許多重大曆史事件發生的地方。巴爾保樞機主教建宮後升為主教,稱保羅二世,威尼斯宮成了他的行宮,還曾於1494年在這裏接待過法國國王,1797年以後大廈曾被奧匈帝國占據達120年之久,1916年才由意大利政府收回。1922年墨索裏尼法西斯上台,把威尼斯宮用做官邸,常在陽台上向民眾發表訓話演說。1943年墨索裏尼法西斯政權垮台後,叉改為藝術博物館,近年來一部分成為國賓館,接待外國元首下榻。

廣場南麵是意大利再次統一的開國元勳埃馬努埃爾二世的紀念碑。前麵提到世界的大型紀念碑隻有古埃及的方尖碑和古羅馬的凱旋門兩大類型,埃馬努埃爾二世紀念碑肯定是第三種,但在世界上幾乎是絕無僅有,稱不上一種類型。紀念碑像一座白大理石的宮殿,薈萃了從古羅馬到意大利各個時代的建築精華,精美絕倫。紀念碑是為了紀念意大利王國建立(意大利於1861年建國,統一是1870年)50周年,於1911年落成的。遠望紀念碑像一座白花崗岩的大廈,分為三層,有石階通頂,中間有埃馬努埃爾騎馬的青銅雕像,在《一個中國人看世界(第一集)》第七章《在大廈和廢墟之間的羅馬》中已經記述,這裏就不重複了。在建設紀念碑的同時,為了使廣場對稱,在廣場的東麵,威尼斯宮的對麵,仿威尼斯宮建了幾乎一模一樣的威尼斯保險公司大廈,不同的隻是底層改為大拱門,加果和威尼斯宮一樣是小拱窗,保險公司就無法營業了,樓上的窗戶也一律改為公寓式的方窗,意在實用采光,也就不用嬌柔造作地模仿了。不難看出威尼斯廣場的曆史也就是意大利的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