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還有一個值得記述的名勝就是西班牙廣場,西班牙廣場形成在18世紀初,在威尼斯宮落成之後,和威尼斯廣場形成之前,當時成了羅馬的市中心。尤其是文化中心。。雖然在20世紀初其羅馬第一的地位被威尼斯廣場所取代,但至今依然長盛不衰。廣場建在一片山坡上,是世界少有的坡形階梯廣場。廣場頂端是建於16世紀的法國式特裏尼達(Trnta)教堂,很像我在巴黎住所附近的第6區,聖敘爾庇斯教堂,一層是羅馬式門楣的大門,二層是半圓形巨窗,三層是分列兩旁的兩座鍾樓。教堂前高高矗立著一個埃及的方尖碑,碑頂是一個十字架,教堂前立方尖碑,這在意大利和法國都很少見。由於地處高崗,所以教堂不大。教堂下是分為三層的西班牙式台階廣場,大概是西班牙城多小山所致,所以這種山城的台階廣場被稱作西班牙廣場。
第一層在方尖碑十字架高台之下,頂端用牆隔開,台階組成底大頂小的正梯形;第二層也用大理石欄與第一層隔開,台階組成頂大底小的倒梯形;第三層用平台與第二層隔開,台階組成長方形。每層都50階左右,組成全高達30米的台階陣。法式的教堂、西班牙式的台階、意大利的設計,西班牙廣場充分地體現了拉丁文化的融合,也因此而世界聞名。
自18世紀起西班牙廣場成為羅馬的文化中心,每年春天這裏舉辦鮮花節,成千上萬戶居民把自己家的4萬盆鮮花放到台階上,從下向上望去。五彩繽紛,絢麗多彩,組成了十分壯觀的立體畫麵,仿佛一個巨大的花壇,又像一棵巨大的花樹。即便在平日這裏也擺放了許多鮮花。因此西班牙廣場又被稱為鮮花廣場。夏日這裏舉行許多文藝演出,第二層和第三層之間的平台就成為舞台。入秋這裏又常舉行時裝表演,最盛大的時裝表演還向全歐洲,以至全世界電視直播。西班牙廣場還是羅馬著名商業街的中心,孔多蒂(Condott)大街、迪爾巴比諾大街和馬古塔(Margutta)大街都從這裏開始。這些大街不但商店林立,還有濃厚的文化氣息:孔多蒂大街上有許多著名的咖啡館,克盧索(Groeo)咖啡館就是其中之一,許多名人都曾光顧這裏。巴比諾大街上有許多私人畫廊,展示意大利和外國藝術家的作品。著名的馬古塔大街上也有許多藝術陳列章。西班牙廣場周圍濃鬱的文化氣氛,讓人聞到一種古老的意大利文化的特有氣息。
有些人對新羅馬諱莫如深,因為新羅馬是墨索裏尼提出並在羅馬南郊始建的。對於這個問題意大利人倒有很深刻又現實的認識:那是一段曆史。因此墨索裏尼碑仍在新羅馬奧林匹克中心挺立,是一塊花崗岩方尖碑,隻有墨索裏尼(Mus—so1n)幾個字母,幸好沒有加上神聖的等詞語,否則恐怕難以無損地原樣保留。當我1996年10月路過墨索裏尼碑時,正值墨索裏尼的孫女競選議員,血統論盼確已被曆史所淘汰,但墨索裏尼的孫女當議員是利是弊應該由意大利人民判定,或許還是等下個世紀為好吧130年代為舉辦奧運會所建的奧林匹克中心今天看來仍不落伍,尤其是主體育場中,現已配上紫色塑膠跑道的綠茵足球場,大理石的白色看台,周圍環繞著雕刻得活龍活現的各種運動員塑像,場外是密密的濃蔭,猶如一個色彩斑斕、恬靜清新的體育世界。可惜我去時鴉雀無聲,沒有運動員在練習。
從威尼斯廣場出發,向西南先是古羅馬廣場廢墟,再是鬥獸場,後是今天仍綠草如茵的古羅馬跑馬場,然後出了古羅馬城的南門就是規模宏大的古羅馬浴場。古羅馬浴場也在一片低窪地之中,現隻有殘梁斷柱,也成了一片廢墟。據說當年可供幾千人同時沐浴,今天仍依稀可見當年的規模;不過古羅馬時如注的泉水已不存在,浴場遺址成了一片幹旱的地方,許多地方幹黃的表土暴露,看來人類隻管建城市,不保護生態,是會自食惡果的。再向南就是羅馬新城,街道寬闊,樓房高大,藍天之下,綠樹成蔭,古樸莊嚴,寧靜肅穆,設計思想就是再現古羅馬的宏偉風格,有許多仿古建築真給人一點回到古羅馬的感覺。由於多是政府機構和大公司的辦公樓,居民不多,在寬闊的街道和宏偉的建築前顯得有些冷清。商業中心前還是車水馬龍,但和羅馬城市的熙熙攘攘的景象還是不能相比。新羅馬已遠不是30年代所建的規模了,二次大戰後又建成聯合國糧農組織總部等許多規模恢宏、造型獨特的建築,構成了羅馬新城。
從古羅馬到新羅馬,構成了意大利由盛而強,以至對外擴張至衰,千年戰亂至文藝複興,統一強盛再對外擴張而又衰,此後走上和平發展的道路成為世界十大強國之一的曆史進程。除古羅馬的輝煌外,在文藝複興時期羅馬是歐洲吸收並轉移中國四大發明的重要中心,就這種意義而言,其在歐洲和世界曆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