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四章 從古羅馬到新羅馬(一)(3 / 3)

古羅馬廣場幾乎彙集了當時羅馬的所有主要公共建築。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是廣場南端建於公元3世紀的塞帕蒂斯塞威呂斯凱旋門。這座大理石的凱旋門是標準的凱旋門樣式,方形大門的正麵是四個巨石柱護衛的拱門,門前和內側由於千年風蝕已呈黑色,巨型的長方形門楣上刻著文字和浮雕。塞威尼斯凱旋門是羅馬廣場的入口。凱旋門的南側是沙特尼神廟,建於公元前6世紀,是園中最早的建築,原型和北京人民大會堂類似,都是典型的希臘神廟式,區別是人民大會堂是長方門楣,而沙特尼神廟是大鈍角門楣,神廟已蕩然無存,隻有幾個石柱和聯結它們的石梁。薩特尼神廟前麵是著名的Sacra大道,是廣場的主幹道,高樓易毀了地基難消,如今這條大道還保存得基本完好。

舉世聞名的三柱梁是卡斯特爾神廟僅剩的三根石柱和一塊斷梁,在園中巍然挺立,很像我們圓明園中的殘柱。這個三柱梁之所以著名,除了卡斯特爾神廟外,還因為它腳下的女灶神宮(House o Vesta1s)和女灶神廟,女灶神宮和女灶神廟建於公元1世紀,廟中有長明燈,象征著羅馬煙火持久不衰。有趣的是中國的灶王爺是凶神惡煞的粗魯男子,古羅馬的灶神女卻是賢淑文雅的白淨婦人,當年廟中有女灶神的白大理石雕像守門。看來還是古羅馬的女灶神比中國的灶王爺更為合理,因為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與灶火關係更密切的都是婦女,中國的傳統過於男尊女卑了。灶神宮是廣場上的重要建築,中間是三層大廈,第二層正麵有巨大的半圓形大理石網窗,占去了大半個樓,整個二樓是少見的不對稱設計。大廈兩邊有側樓,略低,也為三層,圍成了大院,三座大樓的一樓用大理石柱廊相聯,院中是湛藍的長方形大水池。令人遺憾的是今天整個大院已蕩然無存。隻剩下院中水池,湛藍依舊,讓人想起1900年前這裏的婦女,是不是靜靜地站在池邊祈禱女灶神保佑她天天炊火順利呢7.據考證,直至公元7世紀,羅馬廣場還有建築落成,廣場也大體保持原狀,此後,由於戰亂這裏逐漸變成了廢墟。羅馬城中央出現廢墟,可見7世紀以後羅馬的衰落。但羅馬廣場能保存至今,也反映了羅馬人的文物保護意識。經過幾個世紀的考證,現在人們已可繪盤羅馬廣場的全景圖,每一根殘柱,每一堵斷牆,都能清清楚楚地說出當時屬於什麼宮殿和廟宇,羅馬廣場可能是世界上僅次於龐培古城和圓明園的遺址公園,但圓明園毀在137年前,而古羅馬廣場毀在1300年前,考證工作顯然更複雜了。

科洛塞奧(Co1osseo)大鬥獸場在羅馬市中心威尼斯廣場東南,是羅馬古跡中最為著名的,堪稱羅馬城的象征。在《一個中國人看世界(第一集)》的(在大廈和廢墟之間的羅馬)一章裏,我曾記述過它,十分簡略,但做了較詳細的分析,這裏就本著既不重複,又補足遺缺的精神,再做一些必要的補充。

科洛塞奧大鬥獸場或科洛塞奧大競技場其實是個錯誤的稱呼,因為古拉丁文Co1osse0就是鬥獸場或競技場的意思,中文翻譯後就沒事、耍重複。大鬥獸場建於古羅馬佛拉維奧王應叫佛拉維奧大鬥獸場,公元72年始建至公元80年落成,在屋大維於公元前27年獲得元首——第一公民和奧古斯都——神聖的人稱呼之後。說來也可笑,實際上成為皇帝卻偏要叫第一公民;實際上自尊為神,卻不得不稱神聖的人,看來要徹底推翻古羅馬的民主傳統也真得費點功夫,紀元之初的西方民主就成了外衣。鬥獸場由維斯巴西安皇帝修建,由他的兒子蒂托利揭幕,維斯巴西安皇帝征服中東耶路撒冷之後,為慶祝勝利強迫8萬猶太俘虜修建8年而成。其實奴隸鬥獸在古羅馬帝國早就盛行,在公元前1世紀達到高潮,斯巴達克大起義的領袖斯。

巴達克和他的主要助手都是奴隸角鬥士,既與獸鬥,又與人鬥,自相殘殺死於非命。到公元1世紀修建的這個大鬥獸場不僅是最大的鬥獸場,在公元3世紀和5世紀重新修繕後,已成為古羅馬帝國的象征,也是今天古羅馬帝國留下的最為宏偉的建築,是古羅馬建築技術和藝術的集中代表。

今天的大鬥獸場已成為羅馬第一號旅遊景點,門前有寬闊的廣場,拉遊客的古裝馬車,兜售旅遊紀念品的小販,自薦的閑散導遊,間或還有討錢的吉普賽姑娘都在廣場上遊蕩,再加上來自世界五大洲的遊客,把廣場擠得熙熙攘攘。當年這裏是羅馬帝國暴君尼祿的禦花園,綠草如茵,綠樹成行,鬥獸場建在一個小湖之中,目前綠樹尚在,草坪和小湖已無蹤影,但從周圍雜草茂盛,地勢低窪還可以看出一些蛛絲馬跡。鬥獸場是一個龐然大物,圍牆高57米,相當於20層樓的高度,周長527米;和現代體育場相似,大鬥獸場也是橢圓形的,外長軸達188米,短軸為156米,內賽場也是橢圓形,長軸86米,短軸63米,差不多剛好是一個足球場大。看台可容觀眾國內介紹從8萬7千到10萬7千不等,這次重遊我又做了估算,結果我在《一個中國人看世界(第二集)》中介紹的5萬人是正確的,比北京的先農壇體育場大,但比工人體育場小,和羅馬最新出版的旅遊手冊的數字也是吻合的,看來是事非研過不知準,抄來抄去貽誤入。

鬥獸場由巨型黃色石灰岩和紅磚砌成,鳥瞰大鬥獸場從內向外分為4部分。最外層是外牆,由長方形窗和一半露出牆外的方柱組成,方柱間有梁聯結,據說是為對外懸掛天篷在節日給貴賓遮蔭之用,高聳的外牆從下到上又分為4層。高牆裏麵是最高層看台,從四個大拱門進入,高牆和最高層看台間有寬闊的大廳,廳中擺著各種雕塑,目前已所剩無幾,但所餘雕塑個個栩栩如生,目前外層一半已坍塌,因此從外麵可直接看到第二部分看台的外部。第二部分是內環高看台,從外麵看從下到上是三層,底層為拱門,第二層是落地拱窗,第三層是小方窗,裏麵是用牆分割成小楔塊的看台和跑道一樣的橢圓形過道,過道十分寬闊,沿道漫步,可以把上上下下看得十分清楚,也是攝影留念的好地方。第三部分是內環低看台,幾乎都是包廂,是皇帝、執政官、元老和貴族的佳賓座位。都用整塊大理石刻成,浮雕裝飾,顯示出等級森嚴的古羅馬社會。第四部分是足球場大小的大舞台,可以鬥獸、賽馬、競技和表演歌舞。還可以作為演習水陸戰爭的場所。演習水戰時,把湖水灌入,角鬥場就成了小人工湖,水能保持而不滲漏,可見當時鑲嵌工藝之高明。角鬥台下是地窖,關押猛獸和奴隸角鬥士,入獸無異,隻不過角鬥士比猛獸多做點盔甲武器的準備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