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1979年以來去過法國9次,在法國居住近6年時間,但我在《一個中國人看世界》裏並沒有集都寫法國,每集都寫的反而是意大利。
我前後去過4次意大利,可能真有點像羅馬的少女泉中投一個硬幣就會再去羅馬的傳說。我也去了4次羅馬,但是我每集都寫意大利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我去過4次意大利,最主要的原因是要了解今天的歐美曆史,希臘可能太遠了一點,但整個意大利(包括羅馬帝國)的曆史卻是要了解的。
除希臘和意大利以外,整個歐洲的現存最古老的建築都是古羅馬建築;幾乎所有歐洲語言都不同程度地受古羅馬語——拉丁語的影響;歐美眾多國家的國教——基督教是在意大利達到極盛後向外傳播的;被西方認為是今天西方文明基礎的文藝複興還是在意大利興起的;而作為西歐遠洋探險發現美洲新航路的技術基礎——中國的三大發明被認為在歐洲是最先傳到意大利的,最早的遠洋航行也是在意大利開始的。
意大利的曆史是在公元前1000年從羅馬開始的,拉丁人是意大利亞平寧半島上的一個古老部落,他們會種植豆麥,會放牧牛群,會醚葡萄酒,會種麻讓婦女紡織,會用青銅製造刀劍和工具,但是他們住在泥土和柳條築成的茅屋中,不會建造宮殿和廟宇,沒有文字,他們生活在台泊河畔的小丘周圍。這時中國正值東周,已經在河南洛陽建立了都城。公元前900年文明發達的伊特刺斯坎人和希臘人來到亞平寧半島南部和西西裏島定居,拉丁人向他們學會了用石頭建築廟宇,並用修改過的希臘字母進行書寫,公元前753年他們在羅馬建城,被稱為羅馬人。公元前509年羅馬成為一個共和國,後來又選出了第一個平民執政官,在從公元前350年到公元前265年的近100年間。羅馬共和國通過不問斷的戰爭統一了比薩以南的亞平寧半島全部地區。
公元前264年,羅馬共和國與公元前8年建立的迦太基國為爭奪地中海霸權開始了戰爭,迦太基比羅馬更為強大,它占領了地中海東岸、北非利比亞、突尼斯和阿爾及利亞地中海沿岸以及西西裏的廣大地區,稱地中海為它的內湖,戰爭延續了119年。開始迦太基名將漢尼拔(公元前247——183年)接連取勝,但最終羅馬擊敗了迦太基。公元前49年名將凱撒(公元前100——前44年)執政成為獨裁者使共和國名存實亡,但僅過了5年,他就被刺而死。他的繼承人屋大維(公元前63——公元14年)奠定了羅馬帝國的基礎。羅馬的皇帝或執政者揮霍無度,建築了著名的羅馬鬥獸場(72—80年),皇帝哈德裏安(117一138年)的皇陵,後來被教皇用作要塞和監獄,也就是今天的聖天使堡。其間在公元前73年爆發了舉世聞名的斯巴達克大起義,最壯大時的隊伍達12萬人,起義於公元前71年失敗,斯巴達克英勇犧牲。
到公元2世紀羅馬城已占地20平方公裏。居民達100萬人,發展到和中國漢朝都城長安相仿的規模,分別成為東西方的大都會。公元324年羅馬帝國達到極盛。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大帝(274—337年)先鞏固了羅馬帝國西部疆域,然後又征服了東部地區,成為橫跨歐亞的唯一皇帝,並於公元313年在羅馬鬥獸場邊建了君士坦丁凱旋門。公元330年他把帝國首都從羅馬遷到希臘的舊城拜占庭,進行重建,並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為君士坦丁堡,意即君士坦丁的城。君士坦丁接受了基督教,公元392年狄奧多西烏斯大帝正式下令使羅馬帝國成為了基督教帝國。後來羅馬帝國有了東西兩個皇帝,到公元476年西羅馬皇帝奧古斯圖盧斯被廢黜,西羅馬帝國名存實亡。而當時的中國也正值南北朝的分裂時期。
當時在歐洲北方居住著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柯爾特人和芬蘭人,他們都被希臘人和羅馬人稱為蠻族,其中以日耳曼人為數最多,他們沒有文字。分裂為不同部落;且互相作戰。現在英文一星期中有4天來自日耳曼男女神的名字:星期二來自提烏神,星期=(Wednesday)來自人類之父——沃登神,星期四(Thursday)來自力大無窮的托爾神(Thor),星期五來自佛萊雅神。日耳曼人渡過多瑙河與萊茵河蠶食羅馬帝國,後來日耳曼人受到匈奴人來自東方的攻擊,使他們更大批向西進入羅馬帝國,包括在今天法國和德國北部的法蘭克人和克特人,在今天德國北部的薩克森人,407年占領英國的撒克遜人,還有進入法國南部的勃艮第人和羅馬尼亞的東哥特人,409年進入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西哥特人、蘇維讓人,後來在意大利定居的東哥特人和倫巴德人。新來的日耳曼人和已被羅馬人同化了的羅馬帝國居民民族混血,文化融合,形成了今天西歐的各個民族國家。另一支汪達爾人則經直布羅陀海峽渡海進入北美,於公元439年占領了迦太基,並建立了王國。非日耳曼人的克爾特人也來到法國北部,成為法國北部少數民族布列塔尼人;來到愛爾蘭、蘇格蘭和威爾士,通過混血後成為當地居民。
這一時期在意大利曾建立起東哥特王國(493——555年)、倫巴德王國(568—774年)等日耳曼王國,南部地區、西西裏島和撤丁島則在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統治之下。此後外族入侵規模更大,意大利四分五裂,9世紀馬紮爾——匈牙利入侵入北方,南部不斷被日益強盛的阿拉伯帝國侵襲。10世紀中北部成為日耳曼羅馬帝國的一部分。11世紀南部和西西裏島為諾曼人占據,並於12世紀建立了諾曼帝國。從5世紀到11世紀,在意大利實現了民族大混合,最終,所有外來入侵者都接受了高度發達的羅馬文明,而羅馬人的身體特征和語言文化也受到征服者的影響,開始逐漸形成意大利人。
自公元10世紀,歐洲陷入了黑暗的中世紀,國王、神父和封建領主的三重壓榨和內戰、入侵和宗教三種戰爭,使得歐洲大地百業荒廢,民不聊生。在這種混亂的局麵中宗教起了巨大的作用,而當時統治了歐洲的基督教中心就是羅馬。公元756年法蘭克國王平把羅馬城及周圍地區贈給教皇斯提芬二世,開始了教皇國,即今天的梵蒂岡,除1309—1377年法國人教皇克萊門特把教皇國遷至法國的阿維尼翁以外,羅馬一直是基督教的中心。自1095年起教皇在德國皇帝和法國國王支持下向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發起了八次十字軍遠征,在200年內進行了基督教紅色十字架旗與伊斯蘭教綠色新月旗的血與火的大廝殺,直到1291年才告終止。
如果說黑夜從羅馬開始彌漫,那麼黎明也是在意大利升起的。開創了現代西方文明的文藝複興運動就是在意大利興起的。文藝複興運動主要從文學、藝術和科學興起,文學三位先驅——《神曲》作者但丁(1265—1321)、人文主義之父彼特拉克(1304—1374)和《十日談》作者薄伽丘(1313—1375)都是佛羅倫薩人。藝術三傑——世界聞名的《蒙娜麗莎》作者達芬奇(1452—1519)、西斯廷教堂穹頂畫《創世紀》作者米凱朗琪羅(1474m1564)和(西斯廷聖母)作者拉斐爾(1483—1520)也都來自佛羅倫薩。衝破神權的三位科學先哲:寫出《天體運行倫》認為地球繞太陽轉的波蘭入哥白尼(1473—1543)是在意大利上的大學,認為宇宙無限的思想家布魯諾(1548—1600)是意大利人,證實哥白尼學說的偉大天文學家伽利略(1564—1642)則是比薩人。在此前後,探索中國的馬可波羅(約12541324),發現了美洲新航路的哥倫布(1451—1506),證實美洲不是印度,而是一塊未知大陸的亞美利哥(1451—1512)也都是意大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