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到海拔1000米以上,更是驚險無比,那不單是路窄、彎急、坡大,還經常大霧迷山,能見度極低,如果說霧裏看花還有幾分詩意的話,那在險峰上霧中開車或坐車卻隻有恐懼了,看不清對麵,看不清路邊,仿佛置身於絕壁上的一團雲中,其情其景若不親臨是無法體會的,一些久經旅遊曆險的歐洲女遊客都在我們乘的大轎車中閉上了眼睛,不敢看這驚心動魄,稍有不慎就命喪黃泉的場麵。霧還不算最險的場麵,更險的場麵是黃昏,這裏是沒人敢夜間開車到1000米以上的,剛進黃昏天已經是黑洞洞的了。漆黑的夜幕,繚繞的濃霧,在風聲呼嘯的山林,在細雨飄灑的山頂,坐在說不定哪一分鍾就會出事的汽車之中,這種旅遊我還是頭一次經曆。這也是一次大開眼界的經曆,不僅看到了絕妙的自然風景,也看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的內心世界。不少歐美遊客對世界和人生的理解是深刻的,對花錢買來的危險能泰然處之,能對正常生活中的意外變故沒有抱怨。更值得欽佩的是馬德拉島旅遊業的司機,他們繼承了葡萄牙民族遠航探險的光榮傳統,以大無畏的氣概從事著十分危險的職業,並且表現了很高的道德素質。馬德拉島道路修築也體現了葡萄牙人二絲不苟的科學精神,這樣的盤山險路必須有準確的科學計算,10厘米的誤差就會造成各種慘禍;這樣的盤山險路必須用極高質量的施工,1米路基的不牢,就會使得車毀人亡;看來開發旅遊業也不是有山有水就行,還必須有人的高素質。
當我離島時,一個司機把我送到機場,我們談了一路。他說自己今年57歲,生於1940年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的時候,1947年上小學,盡管葡萄牙並未遭戰禍洗劫,他還是沒有鞋穿,光腳在利岩上往返。高小時就要白天上學,晚上打工,到了中學才隻能白天工作,上夜校求學。以後正式工作,自22歲開出租汽車,至今已35年,走遍了這741平方公裏小島的大街小巷,高山低穀。他說30年前他每月僅掙200美元,一般人掙不到100美元;現在他雖然因年紀大開得不那麼多了。但每月仍能掙800美元,一般人能掙500多美元,現在的失業救濟金都有250美元。變化最大的是近15年,旅遊業發展十分迅速,荒蕪的石岩變成了旅館,森林的小路變成了公路。馬德拉島從葡萄牙最窮的地方變成了最富的地方。我考察了馬德拉的物價。中檔飯店中,海鮮大約5美元,魚或豬肉大約4美元,奶油土豆湯2.5美元,點心2美元,吃一頓簡單的飯大約10美元,是北京的不到兩倍,但平均工資是北京的5倍以上,因此馬德拉島人們的生活還是很不錯的。這位司機黑發、黑須、黑眼睛,個矮、粗壯、大嗓門,典型的馬德拉人;他對我說:我們的生活真是越來越好了,但是我們收入還不高,要投入更多的資金去建設,以後我們的生活會更好。當他聽到北京的出租汽車司機可以拿到常人的5倍以上的工資時說:這是工資訂得不合理,司機也和大家一樣有義務為國家發展積累資金。聽到他的看法使我十分吃驚,因為馬德拉的出租汽車司機可謂世界上危險性最大的工作之一,他能有這種看法大概和他白天打工、夜間求學的經曆有關,使他能有更多的知識和更高的素質。就在我從馬德拉剛剛返回到北京以後,坐了一次出租車。和司機談起現在北京出租汽車司機每收入不如以前時,他說:夠了,我們已經比其他工人多太多了。這一句話又讓我看到國家未來的又.一個光環。。我們的旅遊大轎車不斷在盤山險路上做360度大回環,近觀遠望馬德拉叢山之上的居民。富人在寸土寸金的山間仍有如植物園一樣的別墅大院;而平民一家活動的天地不過80—100平方米,一多半由房屋所占,能蓋兩層近100平方米住房的就算中上等了,另一小半是院子,不過40一50平方米,一邊是公路,一邊是懸崖。院邊土崗上種滿香蕉,屋裏屋外隻有百十平方米的地方就是小孩的全部活動場所;更差的居民隻有一些簡陋住房,居住也很擁擠,小孩可以過舊予,但無法過不活動的日子,想必失足掉落山澗的也不鮮見。幾座神秘的山間小城馬德拉的山坡布滿了神秘的小城,我訪問了幾座,座座別有情 趣引人入勝。
攀上一座高崗,崇山峻嶺的山間突然出現一座神話般的小城——馬迪科,從山頂望去儼然一個童話國,2.2萬人的小城在兩山峽穀之中,麵對大海。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城南是個小海灣,有200米長的小海灘,如裏約熱內盧和法國尼斯的海灘一樣,也有遊客跑步,曬太陽。海灘之北是一個足球場,這長寬不過百米的空間就是小城最大的空地。足球場邊有一座黃色的9層高的現代旅館,是全城的最大建築:穿過幾條狹窄的街道就到了市中心,市中心有一座灰頂、白牆的小教堂,也建於16世紀。教堂邊照例有個小廣場,隻有兩個籃球場大,卻古樹參天,花卉茂盛。廣場邊有一個小古堡,麵對大海,隻有兩層,但看上去十分堅固,當年能抵禦來犯之敵,現在被用做世界博物館和旅遊信息中心。廣場邊還有一個銀行,也隻是兩層小樓,但看來落成年代不遠,給這座小小的古城增添了一些現代氣氛。靠海的地方有一個小小的魚市,盡管腥氣不小,卻沒有蒼蠅。這座小小的城市,運動場、教堂、廣場、銀行無所不有,但除了足球場是國際標準外全都縮小,是一個十足的袖珍城市。商業街也有,但條條又窄又短,旅遊紀念品商店也不缺,但進得門去站不了幾個人,不過我還是照例買到了當地特有的明信片。城市從市中心這塊靠海的小穀地向山坡發展,三麵環山,最高的小峰400米,紅頂白牆的小洋房散在碧綠的草地之中,一直伸到海拔200米的高度,200米以上是牧場,白色的羊和褐花的牛像珍珠一樣在滾動,給島上的製革業提供原料。300米以上是小樹林,至海拔400米處則是黑色的山岩,幾乎寸草不生,大概最有生命力的勁草也抗不住呼嘯的大洋疾風。遠遠望去,馬迪科小城在大海之上,藍天之下,綠樹之中,層次分明,色彩鮮豔,像一幅油畫,又像一個沙盤模型,是我在世界上見到的最情趣盎然的小城之一。
馬迪科是一座山間小城,波托?德?克魯茲則是一個山上小鎮,小鎮散落在海拔600米的幾條縱橫相交的山梁上,向上看是萬裏晴空,雲如煙龍;向下看碧波萬頃,濤如水獅;小鎮夾在密林和翠穀之中,宛如仙境。仙境之中有人家,就是那些50平方米小樓,30平方米小院的農家。我走近一家,大約有五六口人,住得很擠,一個六七歲的男孩看見有人,禁不住孤樓的寂寞跑下樓來看我這個亞洲人;一個老太太,大概是他的奶奶緊隨而至,不通英語,無法交談;又來了一個10多歲的女孩,大概是男孩的姐姐。會說一點英語,當老太太對我說錢(money)錢時。小女孩很不好意思,沒有翻譯,三代馬德拉人是有差異的,又有誰能怨那些貧困的老輩平民百姓呢?鎮上有一座著名的旅遊飯店,旅遊車特地把我們拉到這裏來吃飯。這座飯店在山間辟出一片平地,沒有刻意的豪華裝飾,倒更有山間野店的情趣,進得一個綠棕櫚、紅花叢的小園,就見飯店的主廳了,木結構的房屋大約可擺30張桌子,可容120人進餐,中午顧客盈門,櫃台上擺著上百種各色名酒,窗外就是天海一色的大自然,炸魚很有特色,菜蔬新鮮可口,讓人吃得很舒適。小店雖顯擁擠,衛生間卻寬大幹淨,店的設計者很懂旅遊者的需求和心理,這也是能吸引顧客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