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有了這套叢書,那段曆史就還在……”(3 / 3)

回顧特殊年代的眾多“五七”戰士,李城外生動地說,向陽湖的文化名人,有的堪稱是當代的李白、杜甫、蘇東坡。他們在幹校隨遇而安、忍辱負重的風骨,樂天知命、安貧樂道的精神和身處逆境卻憂國憂民的情懷,都是值得我們和後人珍惜的精神財富;黃運全又分析道,研究向陽湖文化,最寶貴的是要研究和繼承中國現當代文化人的內在精神,作為我們思想的珍貴的遺產;而彭小華的講話動人心弦——“武漢出版社是地方出版社,保護和開發地方文化資源是我社的責任。近年來,在財力並不雄厚的情況下,盡所能傾力於有文化積累價值的圖書和學術著作的出版,出發點是我們肩負的使命和社會責任。因此,將向陽湖文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推介出去,與我們一貫堅持重視地方文化資源的保護是一致的。”

——他們的講話中體現出來的一份關於文化的社會責任感,自然博得了與會人員高度認同。

憧憬,舒展一幅藍圖

人們在把稱讚的語言送給李城外的同時,無不對武漢出版社豎起了大拇指。

宋木文說,武漢出版社有戰略眼光,出版了這套叢書。它又把我重新帶回到向陽湖那段難忘歲月。可以肯定地說,這套《向陽湖文化叢書》為我們留下了一套相當完整的文化史料和“文革”史料。張炯也表達了對武漢出版社的祟高敬意,他感謝出版社為我們國家的曆史界、文化界做了一件大好事,為我們的讀者、後代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向陽湖文化叢書》如願出版,編著者可以說功德圓滿。而李城外是清醒的,他在發言中特別強調,功勞是大家的。一是武漢出版社的領導,感謝彭小華社長等人慧眼識珠,充分認識向陽湖文化的獨特價值,舍得投入,並組織最強的編輯力量,毅然推出中國第一套反映幹校文化的叢書,這種敢為人先的氣魄是難得的,他們高度的曆史責任感和務實精神是自己學習的榜樣。二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的領導,二位前任負責人陳早春、聶震寧一路開“綠燈”,編輯柴誌湘付出了辛勤的勞動,於1997年和2001年推出“向陽湖文化書係”,為今天“向陽湖文化叢書”的出版打了基礎,作了示範;三是向陽湖文化人,“向陽湖文化叢書”的出版得到曾下放向陽湖的老“五七”戰士的熱情支持和鼓勵。佟韋、周巍峙、羅哲文、劉炳森、周明等名家分別題寫書名;不少向陽湖文化人及子女紛紛賜稿。四是各級黨政領導和知名人士。1997年,在全國政協八屆五次會議上,7位新聞出版界委員聯名提案《建議文化部和湖北省領導重視並支持鹹寧地區文化資源開發》;2010年,在全國人大十一屆三次會議上,20多位全國人大代表聯名提出議案,向文化部和國家文物局等單位建議重視保護開發向陽湖文化資源。全國“兩會”的提案為《向陽湖文化叢書》的順利出版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總而言之,與會者一致認為,向陽湖文化叢書的出版,是向陽湖文化研究的一個重要裏程碑。今天的座談會是個標誌,標誌著我們研究幹校乃至“文革”史有了階段性的重要成果,從此研究工作不會停止下來,有了這套叢書,今後研究必將取得新的重要成果。

李城外作為會議主辦方之一和協辦方的負責人,在會上闡述了向陽湖文化叢書出版的意義,並且強調,叢書出版後,全國多家媒體作了報道,尤其是中國國家畫報——《人民畫報》2010年第12期重磅推出“重返向陽湖——探訪文化部湖北鹹寧五七幹校”專題,進一步提高了鹹寧在海內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國家級媒體的高度關注,充分證明宣傳向陽湖文化的現實意義和曆史價值。接著,他介紹了向陽湖文化研究下一步的打算:一是與湖北省政協文史委開展合作,籌備出版“中國五七幹校叢書”;與《人民畫報》社再度合作,共同推出《向陽湖往事》(暫名)外文版。二是堅持做好學術交流。開展與武漢大學等單位的學術合作,力爭申報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並與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共同選題,深入鑽研,將向陽湖文化研究從理論上進一步提升。三是大力支持和幫助會員創作,為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搭建平台。與中華書局和武漢出版社等出版社聯係,推出有關向陽湖的文集、詩集、小說和電視劇。四是與國家有關文化單位、省社科院、武漢大學等聯合,適時舉辦全國向陽湖文化研討會。目前,我市已將向陽湖文化名人舊址申報“國保”文物單位,湖北省向陽湖文化研究會和鹹寧市中國五七幹校研究中心正積極組織一批有識之士探討“向陽湖文化現象”,為建立一門新興的“向陽湖學”而不懈努力!

“有了這套叢書,那段曆史就還在……”,宋木文先生的這句話可謂道出了大家的共同心聲。與會人員相信,有李城外和他率領的團隊的執著與堅持,有叢書打下的良好基礎,向陽湖文化必將贏來更加燦爛的明天,取得更為豐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