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有了這套叢書,那段曆史就還在……”(1 / 3)

——《向陽湖文化叢書》出版(北京)座談會側記

如藍萬紅英

2011年1月11日,京城正被北方的嚴寒包圍著,而中國現代文學館多功能廳內卻洋溢著春天般的溫暖。我國第一部綜合反映幹校文化的叢書——《向陽湖文化叢書》出版座談會正在這裏隆重舉行。此次活動由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武漢出版社和湖北省向陽湖文化研究會聯合主辦,鹹寧市中國五七幹校研究中心協辦。中國現代文學館和國家圖書館首先接受贈書並頒發了收藏證書。

這是一次京城文化界朋友的“喜相逢”。中國作協名譽副主席張炯、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白燁,全國政協文史委、中國文化管理學會等單位的代表以及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人民畫報、新浪網等10多家媒體的記者應邀到會。中國作協主席鐵凝因事不能參會,特地請中國作協辦公廳轉發賀信,稱自己一直很關注,肯定叢書對那段曆史的書寫有著特殊的意義,對這套叢書的出版表示祝賀!

這更是一次向陽湖文化人的“再聚首”。曾下放向陽湖幹校的文化界高級領導幹部、著名作家、出版家、文博專家、書畫家、學者、電影工作者及子弟60餘人彙聚一堂,他們中有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原常務副主任金衝及、原新聞出版署署長宋木文、中國長城學會會長羅哲文、原國家電影局局長劉建中、中央文史館館員程毅中、杜迺鬆,中國作協全國委員會名譽委員謝永旺、吳泰昌,著名書籍裝幀設計家張慈中、中國版協副主席謝明清、蕭乾夫人文潔若、田漢之子田大畏,中國美術出版總社副總編輯林陽,等等。大家懷著欣喜的心情,祝賀、研討、展望……

堅守,成就一項事業

《向陽湖文化叢書》的出版,凝聚著編著者李城外多年的心血。正是他的鍥而不舍,才有了這套包括《話說向陽湖——京城文化名人訪談錄》《向陽湖紀事——鹹寧五七幹校回憶錄》(上、下)《向陽湖詩草》《向陽湖文化研究》《城外的向陽湖》(上、下)7本書、總計300餘萬字的煌煌大著的麵世。

武漢出版社社長彭小華首先回憶道,早在2004年,他和城外在一次會議上相識,很為其執著精神感動,於是從一個出版人的角度出發,建議將其研究盡可能地係統化,爭取出一套《向陽湖文化叢書》,他願意提供盡可能的幫助。

湖北省作協黨組書記兼常務副主席、向陽湖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黃運全在致辭中提出,談到向陽湖文化,我們自然會提及兩種現象:一種是宏觀層麵的“向陽湖文化現象”,即當年特殊曆史條件下,幾千文化人下放向陽湖“五七”幹校留下的那份文化遺產;另一個就是在向陽湖文化研究方麵的“城外現象”,這個現象很獨特。城外同誌是向陽湖文化研究的執著開拓者,他在黨委、政府重要部門任過職,但他可以不要名,不要利,甚至可以不要官,但要的是向陽湖文化。在與他的交往中,你會發現他言必談向陽湖文化,文必寫向陽湖文化,事必推向陽湖文化。由於他的不懈努力和多方爭取,向陽湖文化的搜集整理從無到有,目前取得了很大進展。

曾經下放向陽湖的文化名人張惠卿、鄭士德、楊匡滿、周明紛紛表示,李城外是一個很有眼光、很敏感的熱心人,正是他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向陽湖事業,向陽湖文化才能越做越大,留下了比其他幹校更豐富的史料和厚重的作品。周明深情地講到,如果沒有李城外的堅持,那段曆史隻怕沒有人去管了,所以要特別感謝敏感的、勤奮的、辛苦的李城外。

在會上,李城外則道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從1994年起,至今已是漫漫16年的曆程。我搶救、挖掘向陽湖文化,也從青年到了中年,可說是嚐遍了各種滋味,但是,如果大家能分享我的喜悅,肯定我這位鹹寧人為向陽湖文化人、為中國當代文化史做了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我也就感到無比欣慰了!此時此刻,我特別懷念我采訪過的諸多文化名人,是他們的熱情鼓勵才有了我今天的成果。我要向在座各位致敬,是你們的厚愛,冒著嚴寒來到今天的會場,體現了對曆史的敬畏,對文化的敬重……”

他的發言自然贏得了會場一片熱情的掌聲。

搶救,複活一段曆史

與會者一致認為,《向陽湖文化叢書》的出版,其最大的價值在於複活了一段寶貴的曆史。

彭小華認為,40多年前,由於特殊的曆史機緣,文化部係統的一大批幹部和家屬下放到湖北向陽湖“五七”幹校,他們中有許多著名的作家、藝術家以及新聞、文化出版工作者,這麼多的文化界人士彙聚在鹹寧,生活勞動多年,這是當代文化史上的奇觀。黃運全談到,向陽湖文化這段曆史是客觀存在的。但是,這段曆史僅僅停留在人們的記憶中,或某些單位的簡單的檔案中。有些人出於樸素的個人感情,不願揭傷開這道疤。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曆史就有可能泯滅的,但是叢書可以還原複活這段曆史。向陽湖文化是對曆史的反思文化,是對名人的紀念文化。有了這套叢書,我們對曆史的反思就有了基礎,對名人也是最好的紀念。

宋木文深有感觸地說,向陽湖的文化人是越來越少了,將來大家也都會作古,但是,有了這套叢書,那段曆史就還在,就會長期地永久存在。當時一大批文化人,很多名人停止正常寫作,被集中到農村,邊勞動邊參加鬥、批、改,這是其他幹校沒有的,這些文化人用他們的日記,寫實作畫、著書等為這段曆史留下了足跡、作品,正如呂濟民先生在叢書另一篇總序中所言,是為這段曆史留下了痕跡,為文化名人存照。而這套叢書的確把這段曆史保存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