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歲老詩人王尚芳說,看了李城外關於向陽湖文化的兩本書,看得很深入,深受感動和感染,覺得這個年輕人不容易,有膽識也有才華,於是一口氣寫下99首格律詩,彙成《百詠向陽名賢》。而鹹寧市委黨校教授陳遠香的比喻更精彩,他說有人說城外是向陽湖的一條魚,他覺得城外是一隻鷹,因為他有鷹的眼睛,也有鷹的誌向。——兩人不約而同地對向陽湖文化開拓者發出由衷的讚許。
為向陽湖文化建言獻策
與會人員暢所欲言,就向陽湖文化及幹校文化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與看法。
市社科聯原主席盧克清建議,要正確處理好三個關係:一是主攻方向與載體依托的關係。他認為,研究會的主攻方向還是向陽湖文化,依托鹹寧走向世界依托的是向陽湖文化,而其它幹校隻是附帶研究,不應該投放主要精力。二是規模效應與品牌效應的關係。向陽湖文化品牌如何打出去?大家很自然地會聯想到江南的三大名樓,嶽陽樓是因為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出名,黃鶴樓是因為“睛川曆曆漢陽樹,芳草淒淒鸚鵡洲”的詩句出名,這叫品牌效應。因此,鹹寧要形成規模效應,把大家寫的關於向陽湖的作品都彙集起來,隻要形成規模了,向陽湖的品牌就能打出去。三是政府行為與民間作為的關係。城外同誌一人堅持幹了15年,但是政府在資金的支持上甚少,鹹安應該作為向陽湖文化研究的主陣地,要對此進行立項,區委、區政府都要動起來,慢慢規範起來,一定要把民間行為與政府作為會更好地結合起來。
陳遠香對向陽湖文化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一是向陽湖文化現象與中國“五七”幹校的曆史定位;二是向陽湖文化研究工作自身的定位;三是向陽湖文化作為一種戰略目標的定位。他說,這三個方麵還可以紮實向前推進,應從曆史的挖掘進入到深層次、高層次的研究,同時要考慮從一種文化現象到一種文化品牌的轉變,形成文化開發的態勢。
鹹寧學院人文學院院長陳國和說,在全國範圍內,我市的向陽湖文化理論研究水平屬於前沿。這次會議又提出了建立一門新的學科,而學科是要有獨立的範疇、原理和規律並能接受時間檢驗的,諸位同仁任重道遠。讀了工作報告,感到城外會長思考的問題向理論方麵提升了很多,鹹寧學院也會在這方麵更加努力。
胸中有個宏偉藍圖
李城外在工作報告中除了回顧一年來的工作,最大的亮點是在下一步工作思路中,提出了一個更加宏偉目標:力爭用10年至15年時間,為建立一門有史、有論、有著述、有文獻的新學科——“向陽湖學”打下堅實基礎。
鹹安區作協主席吳裕舜說,向陽湖文化品牌越來越響了,作為鹹安區的作家,更應該多寫向陽湖,進一步挖掘這段曆史文化,用好的文學作品推動向陽湖文化向前發展。
市社科聯主席王建華表示,向陽湖文化研究取得顯著成績,市社科聯感到榮耀。作為社科聯,理應支持這樣一支有熱情也有成果的社團組織。向陽湖文化研究的成就越高,說明我市的社會科學工作做的越好。希望研究會把向陽湖文化的研究工作推到新的高度。
最後,陳樹林部長作了重要講話。他說,市委、市政府對向陽湖文化是一向重視與支持的,即將建成的鹹寧市博物館將把向陽湖文化作為大事記來充分展示。他同時指出,向陽湖文化是我們黨特定曆史時期的一種現象,既要重視,但是不能像其他曆史一樣去對待。按照曆史發展來看,將來會越來越重視向陽湖文化,這是希望,但也要麵對現實。從事向陽湖文化研究的人都要有清醒的認識,否則就不是一個曆史唯物主義者。今後,研究會要重視兩項工作,一方麵側重於史料的搜集,另一方麵著力於對故居、遺址的保護。向陽湖文化的開發,鹹安區要積極主動行動起來,把這個事情作為一個重大項目,鹹安的文化、發改、區財政方方麵麵要支持。他最後表示,自己會一如繼往地支持研究會的工作,並適時爭取市委、市政府更大的支持。
會議雖然時間不長,但是內容豐富,成果豐碩。回顧過去,喜事不斷、大事不斷;展望未來,目標明了、措施明確。會議的成功召開進一步表明,經過十多年的艱苦努力,向陽湖文化已經紮根在南鄂大地,影響波及海內外。我們有理由相信,隻要大家不懈努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向陽湖文化一定會飛得更高,走得更遠,成為中國當代文化史上一道獨特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