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韋君宜:播下反思的種子(1 / 2)

一直都不知道,我們這一代人其實很幸運,直到我讀完韋君宜的《思痛錄》。正是踏在我們的前輩血淚鑄成的曆史教訓上,我和我的同輩們身處在了一個相對開放與公平的時代。

並沒有更多的機會全麵、真實地了解共產黨的先驅們走過的曆程,尤其是其中的知識分子們。韋君宜在生命進入倒計時的日子裏,以半癱瘓的身軀,在病榻上頑強地完成了這本書,講述了那一代知識分子的革命經曆和遭遇,做了她生命中最後一件也是最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在此之前,最讓我匪夷所思的是“五七”幹校中的深挖“五一六”分子運動。怎麼會這樣,我無數次地問自己。審訊者手段百出,受審者把子烏虛有的事情可描述得繪聲繪色,而且悔得淚水橫流,能讓台下的人恨得咬牙切齒。無論怎樣不可思議,這個現象卻是真實地存在於我們一個並不太遙遠的曆史中。

確切地說,韋君宜和她的《思痛錄》都沒有給予我“怎麼會這樣”的答案,但是,這本書開啟了我們思索的閥門。

從延安的“搶救”運動開始,我們就種下了一粒扭曲的種子。一群群對國民黨政權失望的進步青年,抱著單純的救國信念曆經艱難險阻奔赴延安,結果或者因為曾在國統區生活過,或者因為曾經從國民黨的牢獄中出來,或者因為父親是資本家等等原因,就被列入“搶救”的範圍。殘酷的隔離審查,逼得不少人違心承認自己就是“特務”,並編造出子虛烏有的“壞事”,為的是重新獲得自由。

其後是鎮壓反革命運動、反“胡風”案、反右運動,直到“文化大革命”的全麵爆發。一個個假想都在一股股高壓下變成了“事實”,根本沒有存在過的“胡風”集團讓全國人民堅信不疑,一個個所謂的“右派”被親生子女視為仇敵,一個個“黑幫”被鄰居視為異類。一個時代就這樣扭曲著。但是,每個人都熱情高漲,連那些手段百出的整人者都沒有意識到,他正在做著傷天害理的事情。

在這樣的背景下,“五七”幹校發生的一切就顯得那麼順理成章。比如韋君宜,為了爭取早日摘掉“黑幫”的帽子,幹起活來簡直豁出命去。太重的磚她根本挑不動,竟然用胸脯頂著上。這且不說,她還要遭到是非不明的孩子們的捉弄。有一回,幹校蓋房子抹牆,三麵高處都有人抹牆,她站在中間的踏板上向三麵供泥,下麵送泥的家屬孩子知道韋君宜是“黑幫”,就故意整她,這麵一鏟還沒送上去,那麵又遞過來了,忙得她幾乎要從踏板上掉下來,狼狽不堪,孩子們卻從這種虐待式的惡作劇中尋到無盡的快感,大笑不止。

韋君宜到幹校的時候已是五十出頭,個子瘦小,還戴著一副深度眼鏡,活脫脫一個“小老太”,想想她遭遇的一切,著實讓人心疼。

而她的同事楊霽雲先生,因幹體力活不濟,每次鏟土都隻能鏟半鏟,結果被人取了個侮辱性的外號“二兩半”。在一次會上,有領導向楊先生提問:“真把那點土算計得準,為什麼非得二兩半,再多鏟半鏟,來個三兩,就一定不行?”韋君宜說,她當時沒有看楊先生的臉,因為不忍心看。

怎麼可以這樣對待一個個的學者!

那個曾鬧得沸沸揚揚的深挖“五一六”分子運動,把很多年輕的造反派扯了進去。從前肆無忌憚地整人,這回整到自己頭上,而最後方知原來是一場鬧劇。這是怎樣的諷刺!

從延安開始,一直講到“文革”結束後一段時間,韋君宜用一個個鮮活的事例,再現了一個個痛徹心扉的故事,講述了知識分子作為一個群體的時代悲劇,從一個側麵反映了我們的祖國、我們的黨走過的曲折曆程。全麵而真識地再現,這是《思痛錄》給予我們最珍貴的東西,而其真正的意義在於,讓更多的人陷入沉思與反思。

重在擺出事實真相,韋先生並沒有做深入的探討。但是讀者不能保持沉默。《思痛錄》一出版,不到一個星期就全部售光,半年之內連印五次。沒有人組織,但是好評如潮,從作家到學者,從社科工作者到黨政幹部,紛紛拿起筆,為這本書叫好。究其原因,韋先生講出了大家心裏的話,讓很多很多的人與她產生了共鳴。

人們開始了不約而同地思考,這一切究竟是為什麼?

不知從哪個時代開始,我們的思維被套上了一個慣性,那就是不自覺地在一個前提下思考問題,我們總假定著一個東西不會錯,而且這個假定就是千真萬確的,如果有錯誤,一定是其他環節出了問題,甚或自身出了問題。比如在“五七”幹校,就有那麼多高級知識分子、堅定的革命者真誠地懺悔曾經對黨犯下的嚴重錯誤,事實上,他對黨從來都是真誠的。其懺悔的前提就是堅信黨中央、黨組織的無比正確。這是很可怕的精神枷鎖,失去了獨立思考,不知道懷疑和否定,哪怕是在鐵的事實麵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