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年近六旬的蕭乾下放到鄂南向陽湖“五七”幹校,與他同在向陽湖的,是他的夫人文潔若和女兒蕭荔、兒子蕭桐。
經曆了“反右”與“文革”初期的狂風暴雨,北京的房子被沒收,夫妻倆分別下放,孩子們或寄宿在校,或寄養在親戚家,多年來,家早不像個家了。不奢望還能拿起筆寫文章,更不奢望還能做點文化工作,唯一的願望,就是獲得一家人的團圓。向陽湖實現了蕭乾的願望。
在向陽湖的鄉親家裏擠著住了一段時間後,他們終於分到了自己的房子,而且兒子蕭桐也搬了進來同住。女兒蕭荔由於已經上了初中,南下後無書可讀,已編入勞動大軍,但總歸就在向陽湖,一家人可以有個照應。“又算是有了個家”,蕭乾說。
勞動自然是艱苦的,頭幾個月天天同磚瓦水泥打交道,因為那是搞基建最火熱的時期。而像蕭乾這樣的摘帽“右派”分子,自然要比一般群眾幹得更多。雖然他年齡大,身體不好,但重活累活總少不了他,包括下河撈泥、半夜卸貨、雨天出工差這樣的工作。遇上月圓的夜晚,軍宣隊還會在半夜裏吹起哨子,於是所有的人都得起床開展“拉練”。為不掉隊,一到月圓之夜,他不得不和衣而眠。在一次雙搶的過程中,他竟然連續勞動五十個小時。
高強度的體力勞動讓他患上了冠心病,加之精神上依然套著的沉重枷鎖,蕭乾在向陽湖的日子是困難和抑鬱的。可是他的心裏不總是冰涼,因為這裏有他的一個家。
他的夫人文潔若,在“反右”的時期,為他保護他的“右派”丈夫不下去參加勞動改造,首先報名去了農村。當知道丈夫還是要下農村,而且可能要呆上十年八年的時候,她說:“別說十年八年,我等你一輩子。”這次,在向陽湖,她同樣想盡一切辦法保護蕭乾的身體,當他看到蕭乾挑著兩大桶灰漿趔趄前行,馬上央求排長,讓她與蕭乾換工;看到上邊派蕭乾不合理的勞動,她就找借口回絕,雖然為此她挨批評、作檢討,但她知道,沒有什麼比丈夫的身體更重要。
政治的狂風暴雨,讓多少個家庭支離破碎。而文潔若對他的“問題”丈夫,不離不棄反而關心有加,蕭乾在忍受旁人白眼的時候,同時也享受著妻子關愛,這對他是多大的鼓勁。作為這個家裏的學識最豐富的人,他把更多的愛送給了年少的兒子蕭桐。
蕭桐在向陽湖是出名的抓蛇能手。然而,蕭乾顯然不能接受兒子把大好的年華放在抓蛇上,憑著他滿腹的才華,他應該讓兒子學到更多的知識。住房的村南有一個僻靜的角落,深藏於爬滿曼草的小山崖腳下,一到假日,蕭乾和蕭桐就帶上水壺和幹糧,到這裏,一呆就是大半天。在這裏,他專門教兒子學英語。那一方角落,被蕭乾戲稱為“父子角”。在那黑雲壓頂、看不到希望的日子裏,小兒子無疑是他精神的依托與支柱。
“文革”結束後,在蕭乾與兒子的通信中,他不斷地提到“父子角”,他說:“想起父子角,心中就感到溫暖。”“那陣子是我的苦日子。你的存在減去了一大半苦!如今追憶起來還是很親切。”
蕭桐回憶起當年的“父子角”,則用這樣的語言描述:“記得背後是茂密的灌木林,亮晶晶的水稻從我腳下攤開,直到湖邊。極目往湖上望去,彼岸的樹叢農舍依稀可見,灰褐泛紅的色帶托浮在藍悠悠的水上。我常爬到樹上去畫水彩,依在陽光下的爸爸不時朝我揮手致意。”
與兒子為伴的蕭乾,暫時忘卻的是個人的不快,在陽光下與樹上的兒子揮著手致意,這是一幅多麼恬淡和溫馨的親子圖!而“父子角”以外,蕭桐眼裏的父親則是另一副模樣:
“那是一位頭發花白、神色恍然的老人,日曬泛紅的臉上紮煞著幾天未刮的胡子。不整的藍棉衣必定是匆忙中胡亂穿上身的,惟有扣得嚴嚴的領口顯出他平素的自我保護的意識。”
“回想幹校那三年,我眼前總浮現出在泥濘烈日裏頭戴草帽、肩扛鐵鍁的知識分子隊伍,其中有憂愁滿麵的爸爸在深一腳淺地腳地趕路。那是我心靈裏第一次埋下爸爸衰老的記憶。”
在烏雲遮天的日子裏,蕭乾的身體狀況在一天天下降,心也在一天天老去。但兒子給予了他新的希望,讓他有了充分的熱情地去幹一件事。比他年輕十七歲的妻子無微不至的關心給予了他堅持下去的勇氣。
無論是在大田裏通宵看水泵,還是不斷地寫檢討,都無法讓他心灰意冷。因為在向陽湖,他有著一個陽光般溫暖的家。
一個溫暖的家,對於蕭乾,是多大的渴望。也許是命運的安排,大概從出生開始,他就一直在尋找一個家。
他出生和成長在北京,對於他的家鄉蒙古,陌生得如同一個漢人。還在出生之前,他就沒了父親,他和苦命的母親寄住在叔父的家中。特殊的身世,使得想要有個家成了蕭乾與生俱來的模糊概念。當堂哥的拳頭揮向他、或者拿著明晃晃的刀在他頭頂舞動,他的母親抱著他苦苦哀求的時候,想要有個家的意念,在他幼小的心靈裏由模糊而變得清晰。在他6歲的時候,母親靠給有錢人家洗衣、做工,把他送進了收費最便宜的學堂。他不斷地被趕出校門,原因是總也交不起足夠的學費,年幼的他不得不開始幫助母親分憂,過起半工半讀的生活。當他第一次領到織地毯的工錢回家時,貧病交加下的母親卻永遠地離開了他,那一年,他11歲,成了一個徹底的孤兒。渴望有個家,沒有什麼時候比此時更來得濃烈。他如荒野裏一顆小草,任雨打風吹,孤獨而頑強地在這個世界裏獨自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