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出生在一個太平盛世,沒有顯赫的家庭背景,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也沒有更多的時間留在校園學生。對於出生於1916年的周巍峙而言,他最終能夠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據一個重要位置,我以為,緣於他的心中始終有一杆秤。
家境的貧寒讓他沒有更多的機會讀書,小小的年齡就不得不外出工作。但是他從來都是個不懈怠,不虛度光陰的有心人,利用做練習生抄寫文字的機會,他用心了解國內外大事;利用做鄒韜奮文書的機會,他仔細研讀鄒先生的文章,接受著進步思想的熏陶;利用給一個外國人抄寫共產黨文件的機會,他了解共產主義思想;利用給李公樸先生當私人秘書的機會,他廣泛地接觸社會;在幫助被細菌感染失去健康的科學家高士其記錄和整理文稿的過程中,他深深感受著一個愛國科學家高尚的人格……他做的工作很多也很雜,但每一件他都不簡單地應付,而是做一個有心人,把每件事當做一門課程來學習,他把每一個環境都當成一所學校,吸取學識與思想的養分。
因為電影《漁光曲》的問世,他忘情地愛上歌唱,他的音樂天賦與興趣嶄露頭角。他並沒有機會上專門的學校接受係統的音樂教育,但是,憑借心中的一杆秤,他執著地走下去,通過自學“硬啃”音樂書本知識,用心傾聽外國交響樂表演,一步步走入神聖的音樂殿堂,那時候,他還是一個十六、七歲的孩子。可是,他已擁有了豐富的人生閱曆,擁有了深刻與睿智的思維,擁有了明辨是非的慧眼,擁有了一顆熱愛祖國的心靈,並且找到了與苦難中國同行的武器——音樂。
《大家一條心》、《九?一八紀念歌》、《前線進行曲》……一首首激昂的歌曲由他譜寫出來,為偉大的救亡運動貢獻一個普通子民的力量。這個青年,他心中那杆秤已經趨向擔負起神聖的社會責任。
對祖國深摯的愛使他義無反顧地踏上了遠赴延安的征途,並加入了由共產黨領導的抗戰文藝團體——西戰團。這是一個集文學、音樂、戲劇和美術等綜合藝術為一體的大團。不久,他成為這個團體的領導人,這一年,他22歲。從他的團隊裏,先後走出了王昆、陳強、淩子風等一批文藝界大腕人物。在出生入死式的戰地文藝演出中,他一幹就是5年。此後,周巍峙一直工作在黨領導下的文藝戰線,擔任著不同的領導職務,直到當文化部代部長、全國文聯主席,成為當代中國文藝界的領軍人。
他心中的稈沒有改變,隻希望用文藝的方式謳歌他深愛的祖國。他忘情地寫出《中國人民誌願軍戰歌》,竭盡全力策劃領導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國革命之歌》的創作和演出。他本是個音樂天才,可是,他真正專職從事音樂創作的時間僅有幾個月,黨需要他做更多的文藝領導工作,他服從安排,並說:一生打雜終不悔。
如同大批文藝戰線的同誌一樣,在史無前例的日子裏,他戴上了各種精神枷鎖,全家人也飽受磨難。1969年,他帶著小兒子,下放到了鹹寧向陽湖“五七”幹校,他的身份是受“中央專案組”審查的對象,還有文藝黑線頭目、“法國特務”嫌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