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 小舟從此逝(1 / 3)

神宗得知永樂兵敗,將帥兵卒死亡無數,大哭一聲,嘔血暈倒。王珪、蔡確等自知錯用徐禧才釀此大敗,急忙差人赴邊議和,想以貢納歲幣息事寧人,一麵又向聖上推諉責任,企圖逃脫懲罰。神宗大病一場,無力處理朝政,就由著王珪將這事蒙混過去了。神宗這才想起蘇軾的話,後悔不已,想召蘇軾回京。王珪、蔡確巧舌如簧,百般搪塞推脫,神宗隻好作罷。

蘇軾自從赤壁之遊歸來後,終日憂鬱不樂,不時前往太守府衙打聽邊事消息,每每失望而回。那吳通判自然將這些情形密報王珪。

參寥與佛印告別諸人,又四處雲遊去了。吳複古與巢穀也要辭行,被蘇軾留住又住了二十多天。吳複古說:“貧道已答應了三清山道長的邀約,不能延誤,今日便告辭了。子瞻,家國兩不忘,你在黃州多加珍重。”蘇軾施禮敬謝,又挽留巢穀。巢穀想起小蓮的事,於是推辭說:“師傅年逾九旬,身邊需要人照顧。再說……再說,我也想跟隨師傅潛心學道。子瞻兄,我得空再來黃州看你。”蘇軾見如此,不再挽留,隨同陳慥、潘丙送二人到臨皋亭下的江邊,目送他們乘船離去……

光陰荏苒,蘇軾到黃州已是第三年了。農時耕稼,閑時讀書,偶爾去太守府中詢問一下政局大事,或者邀請二三好友,隨意出遊,日子真是好消磨得很。微薄的俸祿,加上東坡上的田地收成,差不多可以解決一家人的吃穿,盡管粗茶淡飯,妻子兒子都有晏然自安之色。遇有困難時,友人往往慷慨接濟,這一切讓蘇軾覺得很欣慰。

這時,蘇軾又將陳慥請到雪堂來盤桓數日,相從談經說道。蘇軾說:“在黃州遇農事閑暇,便有意取《論語》、《易經》等書,精習研讀,意欲在治經上有所成就,所以一刻也不敢懈怠啊。”陳慥誇讚道:“子瞻兄守本務道,精神可嘉啊。”蘇軾笑說:“我近日將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詞句重組,按民間山歌唱出,農民於田間耕作時,敲牛角為節拍,別有一番情趣。季常兄可願意指教一下?”陳慥笑道:“現在的蘇東坡,跟以前的蘇子瞻完全不同了,你可真是樂在其中啊。難道你真願意做陶淵明,在東坡田間終老此生嗎?”蘇軾淡然地說:“樂天知命,本本分分做一個自食其力的農人,又有什麼不好?天意苟如此,且進杯中物吧。”陳慥點點頭。二人邊說邊走,不覺來到江邊。

蘇軾忽然看見一個婦人站在江邊,神情絕望,口中念念有詞,雙目緊閉,就往江裏跳。蘇軾大叫一聲:“不好!趕快救人!”陳慥馬上跳入水中,將那婦人雙手托起,蘇軾站在岸上把她拉了上來。二人把她抬到江邊柳樹下躺著,她渾身濕透,口吐江水。片刻,那婦人睜開眼,哭道:“為什麼要救我?不如讓我死了算了!活著隻有受苦受罪,為什麼不讓我去死?”

蘇軾安慰道:“這位大姐,你先不要著急,你隻管告訴我,有什麼冤屈苦難。”

那婦人平靜下來,哀哀戚戚地道出原委:“奴家是城南王喜家媳婦。奴家為王喜生了四個女娃。五個月前,奴家又生了一個女娃。當家的罵奴家生不了兒子,每日對我拳打腳踢。家裏窮,子女又多,他就要把我那五個月大的孩兒拿去溺死。我痛哭求饒,給他磕頭,他也不肯,說家裏缺米少糧,再養這些小孩,大人都要餓死了,不如趁孩子還小及早溺死,免得將來變成惡鬼纏身。奴家打不過他,孩子就被他搶了去,丟到水裏溺死了。奴家也不想活了,就想不如跳到江裏去,一死就清清淨淨了……”

蘇軾聽了氣得直發抖:“豈有此理!豈有此理!你那丈夫連五月嬰孩都能痛下殺手,簡直喪盡天良,牲畜不如!你那女兒何罪之有,天底下竟有這般滅絕人倫之事!”陳慥也怒道:“親手殺死自己的骨肉,實在是天理不容!”

王喜媳婦隻管嗚嗚地哭:“他嫌我隻會生女兒,還說要休我,橫豎我是活不下去了。”蘇軾說:“你糊塗!走!你且隨我去官衙,告你丈夫去!這就隨我去官衙!”王喜媳婦搖頭哭道:“大人,我怎麼能告他呢?他再怎樣,也是我當家的。是我沒用,生不出兒子,拖累了這個家。”蘇軾氣急了,斥責道:“這與你有何幹係?他已犯下人命大案,官府豈能不管?”王喜媳婦拗不過,又不願去告官,隻得掙紮著起來,哭著跑開了。陳慥見狀,歎了口氣,忙問蘇軾怎麼辦。蘇軾說:“黃州竟有這等事,我不能坐視不管。那王喜家就住在附近村中,你我這就去通判堂找吳通判告發,派衙役去將那王喜鎖了,免他再害人!”陳慥點點頭,跟蘇軾來到通判堂。

蘇軾向吳通判稟明了來意,懇請道:“通判大人,這王喜濫殺親生骨肉,罪深孽重,實不容赦。請吳通判即刻差人捉拿那王喜,以明法紀,勸善懲惡。”吳通判傲然地看著蘇軾,懶懶地答道:“本官還以為出了什麼緊要大事呢,讓蘇大才子這般火急火燎,原來如此。”蘇軾一驚,正色質問道:“吳通判,下官以為你會拍案而起,緝查凶犯,卻為何還安然高坐於堂上呢?”

吳通判不緊不慢地說:“蘇軾,本官已知道此事,自會派人處理,退堂!”說罷,就要退堂。蘇軾悲憤莫名,拂袖告辭。吳通判突然叫住蘇軾說:“蘇軾,聽說你已自號東坡,成日躬耕不輟,樂得自在。這份自在,來之不易,你要好自為之!”蘇軾冷眼看看他,氣憤地出去了。

陳慥追在後麵問道:“那狗官說要你好自為之,似乎話中有話啊。”蘇軾說:“不過是前任曹貴的慣用伎倆,想嚇唬蘇某,蘇某可不怕他!且看他如何處置。”

蘇軾回到家裏,鬱鬱不樂,吃飯時也怒形於色,連王閏之新做的東坡肉也不願意去嚐一口。朝雲知道蘇軾心事,和顏悅色地勸道:“先生,今日夫人做了先生最喜歡吃的東坡肉,先生嚐一嚐,如今夫人的東坡肉隻怕比先生做的還要好呢!”王閏之夾了一塊到蘇軾碗裏,蘇軾勉強吃了一口,心不在焉地誇讚一句。朝雲見蘇軾愁思滿腹,不敢再多說什麼。

晚上陳慥突然來訪,見著蘇軾便說:“子瞻兄,我已找人問過,今日自你我走後,吳通判並未差人捉拿王喜。此時那王喜正躺在家中睡覺,一切如常。”蘇軾又驚又怒,說:“我今日聽吳通判話中綿裏藏針,就覺得不對。此案涉及無辜嬰孩的性命,且大壞人倫常理,他怎麼可以置之不理呢?”陳慥也沉吟:“是啊,確實蹊蹺。子瞻兄,你與徐太守相熟,要不找他去問問?”蘇軾細想半天,說:“處理民事訴訟,掌管刑獄緝捕,這是通判分內職責,你我不必去見太守。等明日再上通判堂!”

第二天,蘇軾與陳慥再次來到通判堂,蘇軾強壓住怒火,說:“吳通判,下官特來相問,為何遲遲不去捉拿人犯王喜?”吳通判臉有慍色,懶懶地說:“蘇軾,你一個有罪在身的團練副使,卻來質問我堂堂通判,實在無禮。”蘇軾拱手施禮道:“下官若失禮節,還請吳通判見諒。隻是此案人命關天,我實在是心急如焚,不能安坐片刻啊。”

吳通判頗不耐煩地說:“行了,行了,蘇軾。本官昨日就跟你說過,莫忘了你是有罪之身,該你管的你管,不該你管的不要管。本官受朝廷恩命,自當盡忠職守,不負聖上之托,還輪不到你來指手畫腳。”說完揚長而去。蘇軾半晌說不出話來,陳慥拉著蘇軾離開。

蘇軾越想越氣,對陳慥說:“吳通判這個昏官汙吏,豈有此理!我幾次三番催促他,他表麵應承,卻暗地不動,就是不拿人。我不能容忍王喜那惡人逍遙法外。走,跟我到他家中去看個究竟。”說著便急匆匆地拉著他向城南走去。

二人四處打聽,來到王喜家院門外,見王喜媳婦坐在院子裏,抱著幾個小孩子嗚嗚地哭,王喜站在屋簷下破口大罵:“賤女人!兒子都不會生,養著你有什麼用?生這麼多女娃,隻知道張嘴吃飯。都給我下地幹活,不然都得餓死。”王喜媳婦隻知道哭,那幾個小孩子都嚇蒙了,也跟著哇哇地哭。

蘇軾在籬笆外看到這情景,大怒:“哼,這等惡徒,決不能姑息!季常,吳通判不拿他,我去拿他。我要親自審審,問問他的良心何在!”陳慥大驚,忙勸阻道:“子瞻兄,不可魯莽行事啊。你仍是戴罪之身,朝廷明令,你就連公文都不得簽署,何況拿人審案了!不如我們去稟明徐太守,請他作決斷。”蘇軾搖搖頭說:“徐太守去武昌府辦公事去了,一時回不來。此事我不能坐視不管!正是像吳通判這種人縱容姑息,此類滅絕人倫之風才猖獗不止。”

陳慥苦苦勸道:“子瞻兄,你若私自拿人,觸犯律例,這可正合了朝中有些人的意了。”蘇軾倔強地說:“我所經曆的禍患還少嗎?季常,你不知道,這幾日我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不讓我審這一回,隻怕會積憂成疾,我不能再等了!”陳慥無奈地說:“那好吧,到晚上我帶幾個家丁去把他綁了。”

二人商議已定。晚上陳慥帶家丁將王喜五花大綁,帶到雪堂來。蘇軾端坐院中,眾人拿著火把,環列四周。王喜還弄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事,驚恐地看看四周,雙腿發抖。

蘇軾大喝一聲:“王喜,你可知罪?”

王喜“撲通”一聲跪下,哭喊道:“大……大人,小的老實本分,從不惹事,沒打過誰也沒偷過誰,膽子倒比誰都要小一些……實在不知道犯了什麼罪呀?”

蘇軾見他毫無悔過之心,更加憤怒,吼道:“住嘴!你這禽獸不如的敗類,還敢在這裏裝腔作態!我問你,你前日如何將自己五個月大的女兒浸水溺死的?快說!”

王喜哀哀哭求道:“大人,小的也不忍心殺死親身女兒。但家中缺糧,哪裏養得活她,橫豎是死還不如死在我手中。大人,小的也是沒有辦法啊!”

蘇軾喝道:“豈有此理!你竟因為缺糧就殺死自己的親身女兒嗎?你還有沒有良心!”

王喜一臉茫然,說:“小的想大人是少見多怪,小的前兩年遇上饑荒,也曾埋過一個女嬰,倒無人怪罪小的。大人,求求你……”

蘇軾聽了,更加怒不可遏:“大膽惡徒!你手中竟有兩條親身骨肉的人命!你還不以為罪,你,你實在已經不可教化!來人,將他關起來,明日待我將他送官查辦!”

家丁們把王喜押下去了。陳慥不無擔憂地過來說:“此事驚動官府,那吳通判定會從中生事啊。”蘇軾餘怒未歇,歎氣道:“現在管不了這麼多了。此等惡徒若不繩之以法,王法天理何在?!我明日親自將他帶到通判堂,我要看那吳通判,他判是不判?”陳慥憂心忡忡地點點頭。

第二天,蘇軾叫陳慥在堂下候著,自己推著五花大綁的王喜來到通判堂,喝令跪下。王喜嚇得哭喊饒命。吳通判坐在堂上,冷冷地瞪著蘇軾。蘇軾上前稟明:“吳通判,下官昨夜已審問了惡徒王喜,王喜對他殺死兩條人命一事供認不諱。還望吳通判明察,盡快將其治罪,以正視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