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妄者的末路
帝桀之時,自孔甲以來而諸侯多畔夏,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
——《史記·周本紀》
縱觀中國的曆史,曆朝曆代的最後一任皇帝,十有八九不是暴君就是昏君。作為中國史書上記載的第一個朝代,夏朝在經過“太康失國”、“少康中興”之後,似乎再也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發生了,直到那位把人當馬騎、昏庸荒淫的第一代暴君——夏桀的出現。夏王朝或明或暗的星辰才又重新出現在中國曆史的天空裏。
夏桀是中國曆史上有確切文字記載的第一個暴君,他曾得意洋洋地說:“天上有太陽,正像我有百姓一樣,太陽會滅亡嗎?太陽滅亡,我才會滅亡。”由於他的狂妄自大,親手把國家送上了窮途末路,最後自己也死在流放地。
禹是夏朝的締造者,身高9尺,為人聰敏機智,吃苦耐勞;又遵守道德,仁愛可親,言語可信。他勤勤懇懇,莊重嚴肅,堪稱是百官的典範。在接受堯帝讓他治理洪水的命令後,他逐步開發9州土地,疏導9條河道,修治9個大湖。自己節衣縮食,住在簡陋的地方,把所有的資源都用來治理河川。他治河的13年中,三過家門而不入。在考察、治河的同時,他還分發稻種給民眾,教他們種植在低窪潮濕的土地上。糧食缺乏時,把一些地區的餘糧調濟給缺糧地區,使各諸侯國的人都有糧食吃。
禹主要采用疏導的方法治理河流,共疏導了9條大河,還在一些地區修築了堤防。上述地區的河流被疏通後,人們安居樂業,在周圍肥沃的土地種植了各種農作物,心悅誠服地向天子進奉當地特產。在治水的過程中,平定了南方九黎三苗的侵擾。從此,黎、苗不敢再侵犯,長江中遊處於安定時期。
經過禹13年的努力,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治理好了,從此九州統一,四海之內都可以居住了。其它部族的首領也都可以來京城會盟和朝覲了。堯帝因而將帝位禪讓給他。
禹帝舉用皋陶為帝位繼承人,但是皋陶沒有繼任就死了。禹把帝位傳給益。禹帝死後,益服喪三年後,把帝位讓給禹的兒子啟,自己躲避到箕山之南。終究還是禹的兒子啟繼承了天子之位。王位的繼承法由此改為父子或兄弟相傳,實行世襲製度,從此,真正開啟了中國曆史上王位由“父子相傳”的先河,開始了“家天下”時代。
夏朝的建立,標誌著中國原始的、鬆散的部族社會結束,夏朝的誕生成為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
一種新製度的建立有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一個新政權的產生,也麵臨缺乏統治經驗的問題。建立在私有製基礎上的政權,即使是在起進步作用的上升階段,也改變不了統治者剝削、掠奪和貪圖享樂的本性,統治集團內部圍繞權和利的爭奪成為不可避免。因此,夏啟死後,出現了五子爭權鬥爭。太康即位後,政事不修,沉湎於酒色之中,有窮氏的首領羿乘機奪取了政權。直至後羿被他的大臣寒浞所殺,相之子少康逃到有虞氏,得到有虞氏的幫助,組織夏的舊部,積蓄力量,乘寒浞內部混亂之時,出兵打敗了寒浞父子的力量,奪回了政權,才恢複了夏王朝的統治。這就是夏代曆史上出現的“太康失國”、“後羿代夏”和“少康中興”的事件。
夏代末年,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到了夏桀的時代,延續了四百多年的夏朝,更是德政衰敗,民不聊生,危機四伏。民眾的生活十分困苦,他們每年的收成難得溫飽,更無兼年之食,每遇天災則妻離子散。
夏桀也算是個智勇雙全的人,他文才出眾,武藝超群。赤手空拳可以格殺虎豹,能把銅鉤像拉麵條一樣隨意彎曲拉直,如此文韜武略的男人應該成為一個英明的君王。遺憾的是,夏桀在位53年,沒有把才智用在興邦治國上,而是耽於吃喝玩樂和無端傷害百姓上。
他對內橫征暴斂,殘酷剝削壓榨老百姓,對外則十分好戰,覺得打仗是一個一舉多得的事,既可擴大國土,立威四海,又可搶劫財務和奴隸,以供享樂。所以,夏桀在位時,對外窮兵黷武,不斷發動戰爭,先後興兵征伐有施氏、有緡氏、岷山氏等部落。
夏代臣民指著太陽咒罵夏桀說:“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意思是說,你幾時滅亡,我情願與你一起滅亡。但夏桀不思改革,驕奢自恣。他“築傾宮、飾瑤台、作瓊室、立玉門”。還從各地搜尋美女,藏於後宮。同時,四方的諸侯也多背叛,夏王朝麵臨內外交困的局麵。
地處東方的有施氏部落,在夏桀繼位之前就已有二心了。有施氏占據天時地利,由於物產豐富,農業發達,在眾多的方國之中,應該是比較有實力的。不然,他們也不敢公開跟夏王朝對抗。
桀繼位後,調集了上萬軍隊,討伐有施。有施國力薄弱,如果和夏桀直接對抗的話,肯定會遭亡國之禍,有施氏表示願意臣服夏朝。一開始,桀並不接受有施的投降,打算滅掉有施。
有施很害怕,聽說桀好色,就把他的義女,名叫妺喜,進獻給桀,以此作為求得停戰的條件。桀一見妺喜,就驚為天人,立刻宣布停止討伐有施,得勝歸朝了。
桀十分寵愛妺喜,特地為她造了富麗堂皇的瓊室、象廊、瑤台和玉床,日夜與妺喜及宮女飲酒作樂。他大興土木建造豪華誇張的皇宮,用黃金鑄成的柱子就有九個。皇宮之內,肉堆積得跟山一樣,在一個足有五平方公裏的巨大池塘裏盛滿美酒,像風吹過的湖水一樣波浪起伏。夏桀多次在酒池裏劃船,船上載著花朵一樣的美女。夏桀最熱心的工作就是舉行盛大宴會,每次宴會都不少於三千人,這在當時那個幅員並不遼闊的國度裏可是一個驚人的數目。三千人走到酒池邊,像牛群飲水一樣一齊從岸上伸下脖子,在震耳欲聾的助興鼓聲中放開喉嚨狂飲。
妺喜有個特殊的癖好:愛聽絲綢裂開的聲音。桀馬上命令各地每天進貢一百匹絲綢,讓人輪流撕開來給妺喜聽;妺喜又愛聽珠玉碰碎的聲音,桀馬上命令各地每天進獻一百對美玉,讓人輪流摔碎給她聽。桀的荒淫奢侈,到了讓人不能忍受的地步,不僅民怨沸騰,諸侯也不堪其苦,他們開始抱怨甚至無視周王朝的權威,不去朝賀。
夏桀感到尊嚴被侵犯,也為了警告其他有反動之心的諸侯,下令在有仍這個地方召見各諸侯。
有緡國是夏王朝東部的附屬國,雖然參加了這次會盟,有緡國王卻表現得對夏桀很不敬,在會議還沒結束時就拂袖而去。這讓一向好麵子的夏桀大為光火,他帶著其他諸侯出兵征討有緡,有緡是一個小諸侯國,根本無法抵擋大軍的進攻,他們沒有像有施那樣進貢美女媚惑夏桀,因此很快就滅亡了。
夏桀得勝之後,占有了有緡氏的財寶、百姓,這仿佛是殺雞儆猴,其他諸侯開始變得惶恐不安,因為夏桀的脾氣反複無常,誰也不知道哪天自己會變成下一個有緡氏。而夏桀荒淫殘暴日甚,此時的周王朝隻在軍事上對他們有威懾力和領導權,夏朝初期大禹廣受臣民擁戴的情形已不複存在。
桀即位後的第37年,東方商部落的首領湯將一個德才兼備的賢人伊尹引薦給桀。伊尹屢次勸說桀王,要親賢臣,遠小人,險些被殺頭。因為此時夏桀非常信任一個名叫趙梁的讒臣,終日沉迷酒色不理朝政。太史令終古哭著進諫,桀反而很不耐煩,斥責他多管閑事。
賢臣關龍逄見國運日危,就手捧繪有大禹治水、塗山大會等先朝興盛景象的“皇圖”,進諫說:“如果天子做到謙恭、節儉、講究信義、愛護賢才,那麼,天下才能安定,王朝才能穩固。國家已經到了非常危險的時刻,您隻有趕快糾正過錯,體恤民情,才有可能使夏朝的統治千載萬世。”
夏桀容不得別人這樣直接指責他的不是,一怒之下將關龍逄殺害,將“皇圖”焚毀,同時警告臣下,如果再有人進言,一律殺死。
終古知道夏桀已經不可救藥,就與伊尹先後投奔了成湯。從此,賢臣絕跡,佞臣當道,夏桀的統治越來越黑暗無道。
商湯看到夏桀十分腐敗,決心消滅夏朝。他表麵上對桀服從,暗地裏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那時候,部落的貴族都是迷信鬼神的,把祭祀天地祖宗看作最要緊的事。商部落附近有一個部落叫葛,首領葛伯不按時祭祀。湯派人去責問葛伯。葛伯回答說:“我們這兒窮,沒有牲口作祭品。”湯送了一批牛羊給葛伯作祭品。葛伯把牛羊殺掉吃了,又不祭祀。湯又派人去責問,葛伯說:“我沒有糧食,拿什麼來祭呢?”
湯又派人幫助葛伯耕田,還派一些老弱的人給耕作的人送酒送飯,不料在半路上,葛伯把那些酒飯都搶走,還殺了一個送飯的小孩。
葛伯這樣做,激起了大家的公憤。湯抓住這件事,就出兵把葛先消滅了。接著,又連續攻取了附近幾個部落。商湯的勢力漸漸發展了,夏桀心中也有些害怕。他曾經用計把湯騙進朝庭,天子召見諸侯也是經常的事,湯想都沒想就帶了隨從去了,一去就被夏桀囚禁在夏台(今河南禹縣),這裏是夏王朝的監獄。
消息傳到商,群臣驚惶失措,舉國上下都很著急,全賴伊尹主持。
伊尹,又名伊摯,夏朝莘國人,出身奴隸,曾輔佐商湯起兵伐桀,建立了商朝,成為我國奴隸社會唯一的一個奴隸出身的聖人宰相。伊尹是個聰明勤奮具有心計的人,他雖然祖祖輩輩當奴隸,地位卑賤,可他肯動腦筋,有誌氣、有抱負,注意研究三皇五帝、大禹等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對當時社會有深刻的觀察分析。後來湯與莘氏通婚,伊尹作為莘氏的陪嫁奴隸做了湯的廚師。
後來,商湯漸漸發現伊尹跟一般奴隸不一樣,商湯和他交談以後,才知道他是有心裝扮作陪嫁奴隸來找湯的。
伊尹見湯是個賢德的君主,便向他提出自己的治國主張。伊尹認為,做菜既不能太鹹,也不能太淡,要調好佐料才行;治國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鬆弛懈怠,隻有恰到好處,才能把事情辦好。“物無美惡,過則為災,五味調和,君臣佐使”。而要想品嚐到人間至味,就需要有充分的物質作為保障。隻有坐擁天下,延及四海,才能得到各種原料。如果僅僅是在商這樣一個小國,根本無法滿足物質的籌備。“君之國小,不足以具之;為天子然後可具。” “非先為天子,不可得而具。天子不可強為,必先知道。道者,止彼在己,己成而天子成。天子成則至味具。故審近所以知遠也,成己所以成人也!”作為一代人君,必須要有雄霸天下的氣魄,才能審時度勢,趁機而為。要成為天子,不能單純依靠武力和強勢手段,而是要敬業修德,施行仁道,贏得天下士人的擁護。伊尹這番庖廚之論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那就是要依據客觀實際,靈活選擇不同的策略,以達到戰略目標。
商湯聽後茅塞頓開,深感相見恨晚,激發了他的萬丈豪情。他不以伊尹出身低賤為顧慮,立即舉行隆重的任命儀式,拜伊尹為“阿衡”,即尹,統領一切軍國要務。同時,韜光養晦,內斂銳氣,以待時機。
伊尹知道夏桀是個酒色之徒,是殘害賢臣親近奸佞的小人。便派人搜羅珍寶和美女進獻夏桀,又暗中賄賂夏桀寵信的近臣趙梁,請求放湯,湯得以安全回商。
湯回商後立即起兵滅了桀的兩個親信,桀知道後非常惱怒,於是下令起“九夷之師”準備征商。湯想迎戰可是伊尹阻止了湯。他說:“現在時機還沒成熟,他還能調動所有的兵力,我們打不過,不如進貢請罪,稱臣供職,以待時機”。這夏桀一看貢物和請罪奏章不但不起兵打商了,還很高興地炫耀自己的威力和本事,助長了桀的自大。一個君王到了貪財這一步他已經窮困潦倒了,隻有末路。
伊尹見時機成熟便勸湯發兵討夏桀。公元前1711年,商湯聯合諸侯興師討伐夏桀。夏桀再也顧不得飲酒作樂了,慌忙調集軍隊迎戰。夏王朝的國民吃盡了夏桀的苦頭,早已是苦不堪言,聽說商軍來攻,紛紛歡呼跳躍積極響應,商軍很快逼近了夏都,雙方在鳴條(今河南開封封丘東)展開大戰,桀登上附近的小山頂觀戰。忽然天降大雨,桀又急忙從山頂奔下避雨。夏軍將士原來就不願為桀賣命,此時,也乘機紛紛逃散。夏桀製止不住,隻得倉皇逃入城內。商軍在後緊追,桀不敢久留,匆忙攜帶妺喜和珍寶,登上一艘小船,渡江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巢湖市)。後又被湯追上俘獲,放逐在這裏。
自從夏啟以來,同姓相傳已經四百多年,要把夏王朝推翻,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湯和伊尹商量了一番,決定召集商軍將士,由湯親自向大家誓師。湯說:“我不是敢進行叛亂,實在是夏桀作惡多端,上帝的意旨要我消滅他,我不敢不聽從天命啊!”他接著又宣布了賞罰的紀律。商湯借上帝的意旨來動員將士,再加上將士恨不得夏桀早早滅亡,因此,作戰非常勇敢。夏、商兩軍在鳴條(今山西運城安邑鎮北)打了一仗,夏桀的軍隊被打敗了。最後,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巢縣西南),湯追到那裏,把桀流放在南巢。
桀到了這般地步,還不明白自己的錯誤,反而恨恨地說:“真懊悔,當時沒有把湯殺死在夏台,以致今天反被他囚起來。”由於桀和妺喜生活在宮中,養尊處優慣了,在這荒僻山鄉無人侍候,自己又不會勞動、就活活地餓死在臥牛山。有的史書上說,桀被囚禁在南巢,鬱鬱寡歡,3年就病死了。
夏桀是曆史上第一個亡國之君,算是荒淫天子的老前輩,他寵愛妃子妺喜,因此誤國。妺喜也由此成為後世人們所謂紅顏禍水的濫觴。
桀至死仍不悔悟,由於他的暴政,荒淫享樂,不理朝政,才使國家政亂,才使百姓無以生存,才使四方諸侯群起,最後才使國家滅亡。夏代自夏啟建國,傳於17個國王,延續了四百多年,至夏桀徹底滅亡。
夏朝的統治已經維持了四百多年,沒有新興家族的參與和推動創新,統治和管理的方式都走向落後和反動,觀念暮氣沉沉,行動停滯不前。這必然導致各種利益階層矛盾激化,危機四伏,再加上天旱災情,社會經濟大蕭條的出現帶有某種必然性。這是任何專製家族都必然麵臨的曆史命運,除非它能引進新鮮勢力充進自己的統治集團,仿佛鳳凰涅槃,自我變革更生。但這在“家天下”者的古代中國,怎麼可能呢?
獨一家族長期專政積累出的被動後果,都被記在夏桀身上,夏桀成為千夫所指,萬世所譏,和後來的商紂一樣,成為中國曆史上知名度最大的暴君。
欲望的黑洞
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者,於是紂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
——《史記·商本紀》
人的欲望就像一座火山,若不加以控製一旦爆發就後患無窮。古往今來,有多少功成名就的人正是毀於“貪婪”二字。人有時會成為欲望的奴隸,在欲望麵前不能自已,往往尋求捷徑,脫離了正常的軌道,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做出一些違背良心、損人利己之事。不但擾亂了社會秩序,傷害了人民大眾,自己心靈上也終生不得安寧,甚至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人可以有欲望,但要適度追求,過分強烈,過分膨脹的欲望會危及身心健康。
商紂王身死鹿台,就是因為欲望太盛,為追求感官享樂,搜刮民脂民膏,終至王朝覆滅。伴隨權力而來的與日俱增的強烈欲望使他為後人不齒,成為史書上臭名昭著的暴君。然而,追尋商王朝的發展軌跡,可以發現曆史發展的某種規律,何以出現桀紂這樣的末代暴君,除了他們個人的權力、欲望的膨脹之外,是否還有其它的原因。
商湯滅夏後,不斷向四方擴展自己的統治區域,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二個奴隸製王朝——商朝。商朝曆時六百多年,是我國奴隸製文明發展的重要時期。商朝的國都開始設在亳(今河南商丘),後來由於黃河下遊常常鬧水災,人們不得不搬家,商朝的都城也就幾次搬遷。公元前十四世紀,商朝的第十八代君王陽甲去世,陽甲的弟弟盤庚繼承王位。
盤庚是個能幹的君主,他即位之後,立即召見官員們商討大計,最後決定再一次遷都。他帶著平民和奴隸,渡過黃河,搬遷到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村)。盤庚在那裏整頓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現了複興的局麵。殷是商代的後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的都城遺址,所以商朝又稱作殷商,或者殷朝。
武丁時期,商朝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國王生前便預立嫡長子為王位繼承人,以避免子孫在王位繼承問題上的紛爭。此後的國王都是以嫡長子身份繼立的。
帝乙在位數年,王後沒有生育,姬妾雖生有幾個兒子,但按當時的習慣,都隻能算庶子,其中啟年齡最長,又很有才能,賢明聰穎過人,帝乙很喜歡,屢次想把他立為世子,因不是王後所生,因此耽擱下來。不久王後病故,帝乙把啟的母親立為王後。後來王後又生了一個兒子,取名為辛。帝乙對將來由誰繼位的問題,覺得更難了,他召集群臣和太史,商量立誰為世子的問題。輔佐帝乙多年的大臣商容說道:“啟雖為長子,但他是王後被封以前所生。以臣之見,將來由辛繼位,才合乎禮儀。”辛就是後來的商紂王。
盤庚遷殷,原想糾正貴族的腐化墮落,可是武丁以後,他們腐化更甚,日常生活便是淫亂嬉戲,打獵遊玩。他們荒廢耕地,讓麋鹿禽鳥生長。
他們想出各種殘酷的刑罰,榨取財物。很多任統治者日夜酗酒,殷墟出土的青銅器,有相當大部分都是酒器。可見當時飲酒之風何等之盛。
傳到第30代君王紂時,商王朝已是危機四伏,社會動蕩不定。
商紂王是商朝最後一個國王。叫做受,又稱帝辛,乃帝乙之子。帝乙死後,辛繼位為王,稱為帝辛,後人稱他為紂,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暴君,在位33年,是商朝第30代君主,也是商朝的亡國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