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第四世紀(3 / 3)

前燕帝國那時候的皇帝慕容昧,隻有二十歲,國家大事由他母親可足渾太後和宰相慕容評主持。晉軍節節勝利,前燕不能抵擋,慕容評慌了手腳,打算放棄鄴城(河北臨漳),退回老巢龍城(遼寧朝陽)。慕容昧的叔父慕容垂親王自告奮勇迎戰,慕容評一麵命慕容垂出兵,一麵向前秦帝國求救,應許擊敗敵人之後,把虎牢關(河南滎陽西北)以西包括洛陽在內地區,割讓酬謝。這時晉軍已渡過黃河,挺進到鄴城南九十公裏的枋頭(河南淇縣東南淇門渡)。慕容垂奮勇抵抗,派出奇兵切斷晉軍漫長的糧道。現在輪到桓溫慌了手腳,隻好撤退,一直安全的退到襄邑(河南睢縣),尾追在背後的前燕兵團合圍,晉軍大潰,死三萬餘人。接著前秦援軍也到,晉軍再度大潰,又死一萬餘人。

前燕帝國轉危為安,可足渾太後和慕容評立刻作了兩項自以為很明智的決定:第一、慕容垂已成為民族英雄,對皇帝的寶座——至少對宰相這個位置,是一個潛在威脅,決定把他鏟除。慕容垂得到消息,深夜逃亡,投奔前秦帝國苻堅親自到長安郊外迎接他,待作上賓。第二、當前秦帝國索取虎牢關以西土地時,慕容評口齒伶俐地回答說:“有國有家的人,守望相助,事屬平常,沒有人說過割地的話。”苻堅不甘心受愚弄,戰爭即行爆發。

前秦元帥王猛,前燕元帥慕容評,各統本國兵團,在潞川(山西潞城)決戰。前燕兵團三十餘萬人,以鮮卑人為主,本是一支勁旅。可是慕容評卻是天下最奇異的統帥,他對睫毛前的危機毫不在意,卻在防區之內,派兵把守山隘河渡,向砍柴汲水和渡河來往的鄉民,大收捐稅。不久他就狠狠地發了大財,錢帛堆積如山。王猛聽到後,忍不住失笑(任何人聽了都會失笑,隻有當事人覺得乘機改善一下生活,是一件嚴肅的事,沒有什麼可笑的)。決戰布置妥當,七十年代第一年三七○年的冬天,前秦兵團發動總攻,前燕兵團在意料中的一潰而散。鄴城接著陷落,慕容囗被俘。前燕帝國建立三十四年,匆匆而亡。

苻堅遂即轉向西北前涼王國,六年後的三七六年,他派兩位使節去姑臧(甘肅武威)作和平談判。前涼最後一任國王張天錫,把兩位使節綁到姑臧城外,亂箭射死,以表示他誓死抵抗侵略的決心。不過,凡是靠流別人的血以表示出來的東西——不管是決心或是忠貞,都不可靠。前秦兵團不久抵達,張天錫雖然誓死,卻不願真死,反而向前秦兵團投降。前涼王國建國五十七年,是短命王國中最長命的一國。

——本世紀(四)七十年代,中國境內兩國並立,前秦帝國在北,晉帝國在南,隔淮河對峙。

八淝水戰役——曆史的命運

前秦帝國宰相王猛於三七五年逝世,這對苻堅的影響,猶如紀元前七世紀管仲逝世,對薑小白的影響一樣。管仲臨死時向薑小白所作的建議,薑小白大大的不以為然。王猛臨死時向苻堅所作的建議,苻堅也大大的不以為然。王猛警告苻堅說:“國家的死敵不是晉帝國,而是雜處在國內的鮮卑人和羌人,他們的首領又都在政府中身居要職,有些更掌握兵權。我們最大的隱憂在此,必須早日糾正。”臨終時再強調這個警告:“嚴防鮮卑,嚴防羌。”但苻堅是一個胸襟開闊,從不猜忌人的人。這種高貴的情操必然產生一種觀念,認為隻要誠心待人,對方一定誠心待我。所以他對那些投降或被俘的帝王將相,從不殺戮。甚至如鮮卑親王慕容垂,羌部落酋長姚萇,反而引為知己,寵愛有加,授給他們高等官爵和很大權柄。苻堅的錯誤並不在此,而是在王猛逝世之後,他實施的一項重大的決策。即把祖居關中的氐民族,分批隨同出鎮的貴族,前往全國各地駐防。在氏人大量遷出之後,行堅卻把前燕故地的鮮卑人,大量移入關中。前秦帝國是氐民族建立的,苻堅的意思可能是想使數量上居於劣勢的氐民族控製全國每一個重要據點,作為一種安定力量。而把鮮卑人和羌人置於天子闕下,便於鎮壓同化。這構想是正確的,問題是,當中央政府力量強大時,控製據點即等於控製全麵,但一旦中央政府力量瓦解,據點便等於虛設,隻有被個別吞噬的命運。至於同化,那需要時間,至少五十年一百年,才能收到效果。

苻堅統一北中國後,下一個目標是統一全中國——這是任何分裂時代,每一位英雄豪傑都具有的願望。三八三年,苻堅南征,命他的弟弟苻融率領步騎聯合部隊二十五萬,擔任先鋒。苻堅親率步兵六十萬、騎兵二十七萬的主力部隊,隨後續進,總共一百一十二萬人。縱在一千六百年後的二十世紀來看,這也是一個雷霆萬鈞的數字。大軍從長安出發,直指晉帝國邊境重鎮壽陽(安徽壽縣)。

消息傳到建康(江蘇南京),像大地震一樣,晉帝國大小官員一個個麵無人色,宰相謝安更目瞪口呆,賴以抗敵救亡的大將謝石和先鋒謝玄,總共隻有兵力五萬人。派遣緊急赴援壽陽的將領胡彬,也隻有水軍五千人。用這一小撮膽顫心驚的部隊去抵禦一百一十二萬能征慣戰的強敵,其結果比雞蛋去碰石頭,還要明顯。人心惶恐,不可終日。謝安不是靠才幹而是靠門第取得高位的,謝石是謝安的弟弟,謝玄是謝安的侄兒,政府大權,久在謝姓家族之手,皇帝司馬昌明不過是個木偶。謝玄向謝安請示軍機,謝安連他自己都不知道應該怎麼辦,隻茫然說:“另外有命令。”在意料中的當然不會有什麼另外命令。謝玄請人再去請示,謝安索性出城遊山玩水,以躲避必須答複的壓力,一直玩到深夜才回。遠在上明(湖北鬆滋)的大將桓衝派遣三千精兵,入衛建康(江蘇南京),謝安把他們遣回說:“首都已有準備。”其實首都根本沒有準備,謝安也從沒有找過任何人商量如何準備。像一隻把頭埋在沙堆裏的鴕鳥,謝安隻把頭埋在宰相府裏,不敢向現實張望。然而,他跟其他顢頇人物有一點不同,他有空前的好運氣。

謝石、謝玄既然在最高當局那裏,得不到什麼指示,隻好統軍出發。將到淝水(東淝河),不敢再進。這時壽陽(安徽壽縣)陷落的噩耗傳來,軍心沮喪。提前出發救援壽陽的胡彬水軍,失去目標,向後撤退,而糧道又被切斷,胡彬向總司令謝石告急:“敵人強勁,我軍無食,此生恐難相見。”偏偏這個傳令兵又被前秦兵團的巡邏隊擒獲,晉軍虛實,完全暴露,可以說一切不幸都落到搖搖欲墜的晉帝國頭上。前秦兵團先鋒司令苻融看了胡彬的告急文件,向苻堅報告說:“晉軍既弱又少,一擊即破。我們必須迅速行動,才能一舉把它的主力摧毀,免得逃脫。”苻堅這時才行軍到距壽陽一百七十公裏外的項城(河南沈丘),接到報告後,立即命大軍隨後急進,自己率領輕騎兵八千人,晝夜奔馳,趕到壽陽跟苻融相會。遂即派遣部長級官員朱序,向謝石招降。朱序原是晉帝國雍州(湖北襄樊)州長(刺史),被前秦帝國俘虜,他心中始終懷念故國。他秘密告訴謝石:“前秦如果百萬大軍集結完成,恐怕無法抵擋。但現在他們大軍在後,壽陽城內,隻二十餘萬人,你最好立即行動,如果能先擊敗先頭部隊,對他們士氣是一個打擊。然後再和大軍決戰,才有勝利希望。”謝石決定照朱序的話孤注一擲,向湧水挺進。前秦兵團在淝水北岸構築工事,謝石派人告訴苻融:“你們領兵深入,當然為了求戰,現在隔河相峙,好像作長久打算,豈不有失初意。請向後稍退,讓我們渡河。”強敵當前,弱小的一方竟敢渡河,隻有天絕其魄的人才選擇此一死法。苻堅告訴苻融說:“等他半渡,我們用鐵騎衝擊,使他無一人生還。”於是,答應謝石的請求,下令退卻。

——紀元前七世紀城濮戰役時,發生過“退避三舍”的故事。晉國軍隊在楚王國強大兵力之前,後撤四十五公裏,營陣嚴整,楚軍尾追不舍,始終無法突擊。晉國君主姬重耳在高處下望,看見他的部隊井然的秩序,感慨說:“這都是元帥穀阝榖的功勞,有軍如此,任何敵人都能克服。”

現在一千零一十五年後,前秦帝國也敵前退軍,而且是一種在絕對優勢下誘敵深入的謀略退軍。敵人既弱又少,還隔了一條使敵人不能立即發動攻擊的淝水,理應十分安閑而從容不迫。可是前秦帝國卻缺少一位穀阝榖,退卻令下,前秦兵團向後移動,想不到這一移動就像山崩地裂,不可遏止。我們有理由相信,苻堅這個退卻命令,是他直接向全軍頒發的,所以全軍同時行動,亂哄哄地變成排山倒海般狂奔,以致失去控製。謝石乘著敵人洶湧後退之際,毫無困難的渡過淝水,閃電般展開攻擊。苻融親自出馬,繞著大軍邊沿掠陣,企圖阻止他的軍隊後退,可是坐騎忽然栽倒,竟被亂兵踐踏而死。朱序乘機在後高呼:“秦兵大敗了。”前秦兵團本來是主動撤退的,到此竟一清而不可收拾,互相奪路,向北逃命。苻堅隨著亂軍逃走,幾乎被流箭射死。

這是著名的淝水戰役,其實並沒有“戰”,而隻有“役”,前秦帝國不是戰敗,而是退敗。我們固可事後在前秦帝國內部找出必敗的原因,但在晉帝國內部,我們卻找不出必勝的原因。我們隻好相信即令是國家巨變,或在致千萬人於死的戰爭中,都有命運的影響,至少晉帝國靠命運得以免去覆亡。一種不能預見,不可想像象衝擊介入,產生的連鎖反應,能使曆史的巨輪停頓或轉向。赤壁戰役(二○八)使中國統一延緩七十年,淝水戰役使中國統一延緩兩個世紀。

九八國並立

對強大的前秦帝國而言,淝水戰役僅是一次戰場上的失敗,更僅隻是一次先頭部隊的失敗,國家主力毫無損傷。依正常情況判斷,苻堅可以立刻發動再一次攻擊,再糟也不過跟赤壁戰役之後的曹操一樣,兩國繼續對峙。可是,前秦帝國包括的民族太複雜了,作為國家主幹的氐民族,為數既少,而又分散四方。帝國像建立在沙灘上,淝水戰役使它傾斜。以後一連串錯誤的適應,使它倒塌。

淝水戰役的當年(三八三),苻堅隨著敗兵逃到洛陽,他親自統率的那些尚未到達淝水的大軍,也聞風潰散。鮮卑籍大將慕容垂向苻堅建議,國家新敗,黃河以北人心浮動,最好派他前去宣慰鎮撫。苻堅很感謝他,派他前往。慕容垂於渡過黃河後,三八四年正月,立即號召前燕帝國的鮮卑遺民複國,稱他的帝國為燕帝國(史家稱為後燕帝國)。

新近被遷到關中(陝西中部)的鮮卑人,聽到慕容垂的消息,在另一位親王慕容泓領導下,集中華陰(陝西華陰),組織政府,稱西燕帝國。苻堅命他的兒子苻睿當元帥,羌籍大將姚萇當參謀長,討伐叛徒。西燕帝國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但苻睿卻大敗陣亡。姚萇派遣兩個軍事參議官向苻堅報告請罪,苻堅一向是寬宏大量的,卻忽然褊狹起來,大怒之下,把那兩個軍事參議官殺掉。姚萇當然恐懼,他率領他的以羌人為主的部隊,向北方逃走。逃到〕地(陝西耀縣)跟他同族的其他酋長會合,索性叛變,建立後秦帝國。

明年(三八五),前秦帝國瓦解的速度加快。西燕帝國在戰敗苻睿後,改變主意,暫時放棄東歸的念頭,進圍長安。關中(陝西中部)氐民族既然大量遷出,苻堅不能再集結更多的武裝部隊,隻好留他的兒子鎮守長安,他自己突圍向西,計劃到南安(甘肅隴西)一帶氐民族老根據地,動員兵力,再回來解救長安。可是大饑饉使長安不能固守,他一離城,就告陷落。苻堅西行到五將山(陝西岐山北),被後秦帝國的巡邏部隊截獲,送到新平(陝西彬縣)石佛寺。姚萇向苻堅索取皇帝傳國玉璽,苻堅大罵他忘恩負義,姚萇就把他縊死。姚萇於二十年前在綁赴刑場處斬時,被當時還是親王的行堅救下來。所以連後秦的羌人部隊,都為這一代偉人的悲劇,流下眼淚。

苻堅死後,他的兒子苻丕在晉陽(山西太原)繼位,但前秦帝國已走到盡頭。居住苑川(甘肅榆中)另一支鮮卑民族的一位酋長乞伏國仁,在勇士堡(甘肅榆中)獨立,建西秦王國。又明年(三八六),淝水戰役前夕,苻堅派往征服西域(新疆)的氐民族大將呂光於征服西域後勝利歸來,走到姑臧(甘肅武威),聽到苻堅死亡的消息,歸途又被新興起的西秦王國遮斷,於是他就在姑臧當起王來,建立後涼王國。

同年(三八六),五胡十九國之外的另一國——由漠北鮮卑酋長拓拔珪建立的代王國(稍後改稱魏帝國、史家稱為北魏),在遙遠的塞外盛樂(內蒙古和林格爾)悄悄崛起,它是一個微不足道的簡陋政權,臣服後燕。但它不屬於五胡的十九國,因為它的壽命比任何一國都長,長達一百七十一年,在大分裂時代後期的南北朝時代,擔任主要角色。

——本世紀(四)八十年代,中國境內八國並立:前秦帝國後燕帝國、西燕帝國、後秦帝國、西秦帝國、後涼帝國、北魏帝國、晉帝國。

十九國並立

前秦帝國瓦解,北中國一片混戰,兵燹和大饑饉,縱橫千裏,都是枯骨。人與人之間互相殘殺,煮食對方的屍體——這種悲慘的命運在中國曆史上太多太多了。

三九四年,前秦帝國掙紮到最後一任皇帝苻崇,被西秦王國所滅,建國四十四年。同年,放棄長安,東進到長子(山西長子)建都的西燕帝國也被後燕帝國所滅,建國十一年。然而,三年之後(三九七),從後涼王國又分裂出兩個王國:鮮卑民族的南涼和匈奴民族的北涼。中國境內,仍八國並立。

北魏帝國在塞北悄悄崛起,是一件當時沒有人看到眼裏的大事。它向後燕帝國進貢,以求得到保護。後燕帝國最初也確實盡到了宗主國的責任。可是後燕的開國皇帝慕容垂年紀日老,跟外界的接觸也日少,由他那花花大少型的皇太子慕容寶掌握大權。三九一年,北魏帝國開國君主拓拔珪派他的弟弟拓拔觚,到後燕首都中山(河北定州)朝覲,慕客寶向他索取良馬,拓拔珪拒絕。慕容寶就把拓拔觚扣留不放(這使我們想到紀元前六世紀九十年代楚王國宰相囗囊瓦)。兩國關係,自此破裂。慕容寶對蕞爾小國的北魏竟不肯屈服,覺得大喪麵子,他用種種方法在老爹麵前挑撥,到了三九五年,已經昏聵了的慕容垂終於被激怒,命慕容寶率領九萬精兵,討伐拓拔珪。拓拔珪采取堅壁清野戰略,慕容寶長驅直入,行軍四百餘公裏,如入無人之境,一直抵達黃河北岸,不見敵蹤。但與首都中山的聯絡,卻被拓拔珪的奇兵切斷,得不到後方消息。拓拔珪又教人散布謠言說,本已患病的慕容垂,已經死亡。慕容寶疑懼不安,最後隻好撤退。退到參合陂(山西陽高)時,拓拔珪的大軍追及,合圍總攻,後燕兵圍崩潰,一半戰死,一半投降。拓拔珪對太多的降卒感到恐懼,於是紀元前三世紀長平關戰役慘劇重演,降卒全被坑殺。僅慕容寶和幸運的數千人逃回。

慕容寶不甘心失敗,慫恿老爹複仇。明年(三九六),慕容垂帶病出征。大軍到參合陂(山西陽高),去年死難的八萬餘戰士,隻剩下堆積如山的白骨。軍士們哭父哭兄,聲震天地。慕容垂慚痛交集,病更沉重,不能再進,就命退軍,中途死掉。帝位由慕容寶繼承,慕容寶隻有囚禁毫無抵抗力的拓拔觚的能力,沒有應付危局的能力。北魏帝國乘機反攻,不到一個月,就把後燕帝國所屬的華北大平原,全部占領。慕容寶驚恐中放棄中山,奔回他這一支鮮卑部落的根據地龍城(遼寧朝陽)。鄴城鎮守大將慕容德親王,是慕容垂的弟弟,勉強支持了兩年,到三九八年,也不得不放棄那個孤立據點,退到南方的滑台(河南滑縣)。他既痛恨慕容寶昏庸誤國,而又失去慕容寶的消息。於是,就在滑台宣布獨立,建南燕王國,不久再改為帝國。

本世紀(四)九十年代,中國境內九國並立;後燕帝國、南燕帝國、後秦帝國、後涼王國、南涼王國、北涼王國、西秦王國、北魏帝國、晉帝國。

十一東西方世界

三○五年(石勒被賣為奴),羅馬帝國皇帝戴克裏先辭職,退隱於故鄉薩羅那,帝座戰爭爆發。

三○六年(白癡皇帝司馬衷由長安還都洛陽),羅馬甭國駐不列顛軍團司令君士坦都逝世,部將擁立他兒子君士坦丁稱帝,回軍進攻羅馬城。

三一二年(苦縣戰役的次年),君士坦丁和他的士兵宣稱看見天空懸掛十字架,上有“佩此者勝”諸字庫心大振,遂陷羅馬。

三一三年(祖逖擊揖渡江),君士坦丁大帝頒布有名的《米蘭詔書》,宣布信教自由。

三三○年(漢趙帝國滅亡的次年),君士坦丁大帝自羅馬城遷都拜占庭城,改名為君士坦丁堡,即今土耳其伊斯坦堡。

三七四年(前涼王國滅亡前二年),北匈奴汗國經三百餘年的西移,侵入黑海北岸,引起民族大遷移。

三七六年(前涼王國滅亡),原住黑海北岸的西哥德部落,侵入羅馬帝國巴爾幹境,羅馬帝國允許他們定居,但官員貪暴,西哥德人無法忍受,起兵叛變。

三七八年(前涼王國滅亡後第二年),羅馬皇帝未楞斯親征西哥德,戰於西得裏亞那堡,未楞斯兵敗被殺。大將狄奧多修斯繼位,割下米西亞省與西哥德。

三八○年(淝水戰役前三年),狄奧多修斯大帝下令關閉全國其他神廟,定基督教為國教。

三九五年(參合破戰役),狄奧多修斯大帝逝世,長子阿卡第建都君士坦丁堡,史稱東羅馬帝國。幼子韓諾留建都拉溫那,史稱西羅馬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