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第二世紀(3 / 3)

雙方最後一次決鬥發生於一八九年,士大夫領袖之一的禁衛軍官袁紹跟外戚領袖大將軍何進結合,密謀鏟除宦官,何進的妹妹何太後堅不同意。於是,天下最愚蠢的陰謀詭計發生了,袁紹建議:密令駐屯在河東(山西夏縣)的大將董卓,統軍向洛陽進逼,揚言要肅清君側——討伐宦官,用以脅迫何太後。另一位禁衛軍官曹操反對,他說:“對付宦官,一個法官就行了。卻如此轉彎抹角,誘導叛變,恐怕能發不能收,天下從此大亂。”他的明智見解阻擋不住漿糊腦筋,蠢謀開始執行。宦官得到消息。把何進誘進皇宮砍頭。袁紹遂率領禁衛軍縱火焚燒宮門,攻入皇宮,對宦官作絕種性的屠殺,無論老幼,無論平常行為如何,同死刀下,有些倒黴的年紀較長的洛陽市民,因為沒有留胡須的緣故,被誤會是宦官,也遭到災禍。當袁紹攻入皇宮時,宦官張讓挾持著新即位的十三任皇帝劉辯,突圍向北逃走,逃到黃河南岸小平津渡口,洛陽追兵趕到,張讓投黃河自盡。

中國第一次宦官時代,到此結束。宦官徹底失敗,但士大夫的勝利卻是悲慘的,董卓的刀子已架到他們的脖子上。

——據說隻有一位宦官,對中國文化有重大貢獻,本世紀(二)○○年代,宦官蔡倫發明紙張。從前寫字著書,需要用刀刻到竹片上,或寫到綢緞布帛上。竹片太重,綢緞太貴。蔡倫改用樹皮做原料,製成紙張後,於一○五年奏報給皇帝劉肇,這是中國最早的紙張。到本世紀(二)末葉,造紙術有長足進步,已有精致的“左伯紙”出現。

七佛教·道教·黃巾

現在,我們敘述第一次宦官時代中所爆發的黃巾民變。它是中國最大的農民暴動之一,跟當時開始鼎盛的兩大宗教相結合,反抗暴政。

這兩大宗教,一是佛教,一是道教。

佛教據說於上世紀(一)六十年代傳入中國(我們不妨推測,紀元前二世紀張竅通西域時,可能就帶了進來),東漢王朝第二任皇帝劉莊曾夢見一個金人。有學問的大臣就告訴他,金人是西域(新疆)的一個被稱為“佛”的神祗。劉莊隨即派遣官員蔡忄音去西域求佛,那時還沒有人知道西域的佛是由天竺(印度)傳入。蔡忄音於六五年出發,兩年後(六七)返國,隨同他來的有兩位外國籍的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和白馬馱著的佛教經典。劉莊特地在首都洛陽東郊。建造一座白馬寺,招待這兩位高憎並安置經典。不過事實上,白馬到中國的六十年代時,佛教在中國已經大大地流行,親王劉英——劉莊的弟弟就以信奉佛教,舉國皆知。

道教是純中國宗教,沒有人知道它確實的誕生日子。道教跟道家學派有密切關係,老莊哲學的玄虛無為,很容易把人引入一種飄渺幻境。道家學派中有一部分人士轉變為“陰陽家”,介乎學派與宗教之間。這種以煉丹煉金,求長生不死藥的高級巫師,被稱為“方士”,深受曆代帝王的歡迎。以後方士中又有一部分轉變為念咒畫符的人物,道教遂在不知不覺中形成。本世紀(二)三十年代,方士中一位大亨張道陵集神秘之大成,在四川鵠鳴山修煉。他用符咒為人治病祈禱,稱“太平道”。追隨他的門徒,都要奉獻五鬥米,所以也稱“五鬥米道”。張道陵死後,兒子張衡繼承。張衡死後,兒子張魯繼承。張魯時已到本世紀(二)末葉,各地混戰,政府因他擁有群眾力量,委派他當漢中(陝西漢中)郡長(太守)。

——但要到三百年後五世紀時,名道士寇謙之出世,才確定“道教”名稱,並確定尊奉李耳為教主、《道德經》為經典、張道陵為先知。我們要特別注意,“道教”跟“道家”不同,猶如“狗”跟“熱狗”不同一樣。

羌戰於六十年代最後一年一六九年被壓平,東漢政府勝利的代價之一是;沒有被戰爭直接波及的中原地區,因軍需孔亟,在苛捐雜稅和官員貪暴,以及地主剝削重重迫害之下,引起大規模的逃亡和民變。逃亡和民變又引起因勞力缺乏而產生的水災旱災蝗災。水災蝗災又引起農村破產,到處發生人吃人的可怕饑饉。政府中宦官跟士大夫正鬥爭的如火如荼,沒有人關心那些在死亡中掙紮的農民。農民為了生存,遂逐漸集結在一個標幟“黃巾”之下,希望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

黃巾標幟下農民運動領袖張角以他的家鄉巨鹿(河北寧晉)為根據地,供符咒傳教,一方麵稱太平道,一方麵又稱彌勒佛再世,成為佛道二教的混血兒。傳教十餘年,門徒有數十萬人。張角分全國為三十六“方”,每方一萬人,用四句話作政治號召;“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甲子年是一八四年,一八四年遂成為貧苦農民的盼望。各地公共場所,城牆上,城門上都出現“甲子”字樣,人心振奮。

甲子前一年(一八三)年終,張角的門徒馬元義潛入首都洛陽,聯絡宦官作為內應,準備明年日期到時,奪取首都。可是如此龐大的組織中不可避免的會有內奸或變節分子,另一位門徒唐周,像基督教的猶大一樣,向東漢政府告密。就在一八四年一月,馬元義被捕,被最殘忍的車裂酷刑處死。根據口供的牽引,輾轉殺了一千多人,並通緝張角。張角倉促間下令起兵,一夜之間,百萬以上的農民,掀起暴動。他們用黃巾裹頭,以分別敵友。

一八四年距羌戰平息,僅十五年。東漢政府用以討伐羌部落的軍隊,恰好用以討伐黃巾。那些涼州(河西走廊)部隊在血腥中成長,強悍善戰,沒有經過訓練的農民們,無法與他們對抗,尤其是張角又恰好病死,失去領導中心。於是這一曆史性的農民暴動,隻支持了十一個月,就被分別擊潰。然而,這個世界卻再也不能恢複以前的原狀了。涼州部隊開始輕視中央政府,大將之一的董卓,當中央征召他到洛陽擔任宮廷供應部長(少府)時,他不願放棄軍權,拒絕接受。偏偏又遇到兩個漿糊腦筋何進與袁紹,利用他來脅迫何太後。

八十年代最後一年一八九年,當洛陽追兵在黃河南岸小平津從宦官手中救出皇帝劉辯時,董卓率領大軍,適時的趕到,劉辯就在涼州兵團護駕下,返回首都洛陽。

八三十一年改朝換代混戰

董卓到了洛陽後,他的涼州兵團馬上把洛陽控製。中央政府原來那些分屬於袁紹、曹操的禁衛軍,在涼州兵團麵前,噤若寒蟬。袁紹、曹操知道已無能為力,先後逃走。董卓忽然高興地發現,他控製首都就等於控製皇帝,控製皇帝就等於控製全國。他本來隻是一個地方部隊的將領,現在成了全國主宰。太快的形勢變化,使他把政治看的太過於簡單。認為現在什麼都有了,隻缺少威望,而建立最大威望的最大妙法,莫過於把舊皇帝廢掉,另立一個新皇帝。於是,他強迫劉辯退位,另立劉辯九歲的弟弟劉協上台。明年(一九○),更把劉辯和他的母親何太後殺掉。

董卓沒有想到,蠻幹不但不能建立威望,反而引起強烈反感,等於把攻擊自己的刀柄授給敵人。果然,正苦於沒有借口的敵人有了借口,各地反對董卓的武力,在東方集結,推舉門第最高的袁紹當盟主,討伐董卓。董卓對洛陽是陌生的,他的根據地在關中(陝西中部),於是下令把首都遷到長安,距他進入洛陽隻六個月。皇帝和人民,一齊踉蹌上道。為了徹底執行,董卓縱火焚燒洛陽,自紀元前十二世紀姬旦在洛陽築城以來,經營了一千四百年的當時世界最偉大最繁華的都市,化成一片焦土,一百公裏以內,不見炊煙。居民倉促中向西搬移,既沒有計劃,又沒有準備,像押送囚犯一樣,涼州兵團夾馳道旁,奔騰鞭策,馬蹄的踐踏和饑餓疾病,使死亡相繼,洛陽長安相距直線五百公裏,沿途堆滿屍體。

一個沒有政治頭腦的人偏偏坐在非有政治頭腦不可的座位上,不啻坐在毒蛇的牙齒上。董卓的暴發戶日子隻有三年五個月。一九二年,當東方戰爭膠著時,宰相級官員王允唆動董卓最親信的部將呂布叛變,把董卓刺死,屠滅董卓三族。——關於呂布幹掉董卓的經過,民間流傳的是一個愛情故事,故事說,王允有一位美貌絕倫的女兒貂蟬。他先讓呂布跟她戀愛,等呂布入迷之後,王允卻把貂蟬送給董卓,向呂布宣稱是董卓搶了去的,激起呂布的殺機。

王允隻是一個謀略家,不是一個有見識的政治家。那時皇帝的威信仍在,董卓死了之後,中央政府下令大赦,社會似乎又有恢複正常的可能性。董卓手下大將牛輔,駐防陝縣(河南三門峽),不接受命令,擊敗前往接收他軍權的政府部隊。可是,不久他就死於軍營中的一次夜驚。他屬下的三個中級軍官李囗、郭汜、樊稠,決心投降,但他們曾經在大赦令之後繼續反抗政府,所以要求政府再下一次大赦令。王允堅決拒絕,他說:“剛剛大赦過,不到一個月,怎麼可以再赦?”三個軍官當然不願親自把頭塞到刀口底下,隻有叛變到底。他們向首都進軍,攻陷長安。霎時間,王允成了叛徒,就在長安城下,執行死刑。三個叛徒則成了國家正式高級官員,昂然地下令鎮壓叛徒。

——政治,有時很嚴肅很殘酷,有時也很滑稽很幽默,好像一場精彩的卡通,使人忍俊不住。

三個不成材的癟三人物,分別擔任宰相元帥,共執朝政。合作了三年,到一九五年,李囗、郭彙把樊稠殺掉,接著李囗、郭汜也反目成仇。李健劫持皇帝劉協,郭汜劫持文武大臣,就在長安城中對壘攻殺,五個月中,死傷數萬人。長安成了恐怖與饑餓的鬼城。後來由另一位大將張濟從中調解,兩個小軍閥才同意釋放劉協和群臣,讓他們東返洛陽。

劉協與群臣離開長安後,長安城空四十餘日,強壯的人向外逃散,老弱互相殺害煮食。二三年之內,關中很少看見行人。長安緊接著洛陽,成為第二個遭到浩劫的都市。

劉協和群臣剛逃出長安,兩個小軍閥才發現自己愚不可及地放掉了護身符,二人馬上又化敵為友,聯合率軍追趕。劉協像被緝捕的盜賊一樣,拚命地逃。明年(一九六),才算逃到洛陽。洛陽早成一堆瓦礫,沒有房屋住,也沒有東西吃,高級官員們親自到野外揀柴挖菜,有些就在斷瓦殘垣間餓死。有些懷中有珠寶的,就被士兵搶劫後殺死滅口。禦前會議也隻能在廢墟上舉行,好像一個三流的破爛劇團,士兵們圍著觀看,臉上露著看鬧劇時的驚奇和嘻笑。

這時,中央政府的權威蕩然無存,全國被大小軍閥割據,無處不在混戰。東漢王朝劃全國為十三個州,除兗州(山東西部)之外,混戰遍及十二個州。最主要的軍閥,有下列人物:

這些軍閥有一個共同特征,他們並非變民領袖,而全體都是政府官員,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首長或握有軍權的將領。他們表麵上對皇帝十分尊敬,即令任用小小官員,也要上奏章請求批準,但實際上恰恰相反。當劉協逃回洛陽,正狼狽不堪時,沒有一個軍閥運送一粒糧食或一文金錢。袁紹一度考慮過迎接劉協到他的地盤,但他又想到那等於平空弄一個管轄自己的主人坐在自己頭上,隻有傻子才幹。唯一的英雄人物是曹操,劉協逃回洛陽的次月,曹操就率領他的兗州兵團抵達洛陽。洛陽太過於殘破,無法居住,於是遷都到他的根據地許縣(河南許昌)。

等到曹操開始用皇帝名義向全國發號施令,包括下詔責備袁紹擁兵割據的時候,袁紹那漿糊腦筋才恍然覺悟到皇帝的妙用。他既失去這個機會,唯一的辦法是硬著嘴巴宣稱曹操劫持皇帝。袁紹用對付董卓的辦法對付曹操,他發動勤王軍事行動。劉協遷都許縣後四年,即下世紀(三)第一年(二○○),袁紹跟曹操在官渡(河南中牟東北古鴻溝渡口)決戰,從袁紹建議利用董卓逼何太後和拒絕迎接皇帝兩件事上,可看出他的智力商數要差一截。決戰結束,他以絕對優勢的兵力而大敗。

九東西方世界

一○七年(班超回國後五年),日本倭奴國王師升,派遣使臣到中國,進貢生口一百六十人。

一五九年(中國第一次宦官時代開始),貴霜王國迦尼色跡王,邀請佛教高僧五百餘人,集會囗賓城(巴基斯坦伊斯蘭堡西塔克西拉),統一教義,審定經文。

一九二年(呂布刺殺董卓),羅馬帝國皇帝康摩達,凶暴荒淫,被元老院下毒後絞死。羅馬城禁衛軍,及不列顛、敘利亞、多瑙河等地駐軍,各擁立一帝,互相攻戰。自奧古斯都大帝屋大維(前三○)以來的統一和平,共曆二百二十二年,到此結束。

一九三年(官渡戰役前七年),羅馬多瑙河駐軍所立皇帝塞弗拉斯,削平群雄,進入羅馬城。大舉屠殺富民,把他們的財產賞賜給自己部下(從此,屠殺劫財,成為羅馬帝國皇帝發財的傳統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