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王朝終於完結。
本世紀二十年代後,中國分裂為三個國家:曹魏帝國、蜀漢帝國、東吳帝國。被稱為“三國時代”,自二二○年至二八○年,凡六十一年。三國時代以及三十年混戰期間,產生了中國戲劇將近十分之一的故事材料,成為中國人最熟悉的時代。一部著名的曆史小說——羅貫中著的《三國演義》,它發行的數量遠超過司馬遷的《史記》,更把這個時代的大小事件,傳播的連兒童們都知道。我們要想了解這個時代,與其閱讀正式史籍,不如去看那部小說。不過要特別小心的是,在作者筆下,曹操被歪曲為奸惡人物,諸葛亮被歪曲為會呼風喚雨,能夠占卜算卦的巫師。
三國時代於本世紀初開始,而於本世紀末葉結束,新興的晉王朝重新把中國統一。
一赤壁戰役
以曹操為宰相的東漢政府的統一中國行動,遭遇到激烈的反抗。軍閥們當然不願中央政府恢複權力,他們很滿意割據的現狀。
曹操擊敗了袁紹後,把黃河以北諸州收置於中央政府控製之下。二○八年,再攻擊以襄陽(湖北襄樊)為根據地的劉表。恰巧劉表逝世,他的兒子劉琮投降。投靠劉表的一支流亡軍隊的首領劉備,當時正駐紮樊城(與襄陽隔漢水相望的城鎮),倉促南撤,到夏口(湖北武漢)跟劉表的另一個兒子劉琦會合。中央政府部隊尾追南下,打算一舉蕩平劉備和盤據在江東(鄱陽湖以東地區)的孫權——孫策已死,由他的弟弟孫權繼承。這時候,雙方的兵力;極端懸殊,政府有二十萬人(對外宣稱有八十萬),孫權充分動員也不過四萬人,劉備、劉琦聯軍隻不過可憐兮兮的一萬人。劉備和孫權結盟,共同抵抗政府的攻勢。劉備進駐樊口(湖北鄂州西北樊口鎮),孫權坐鎮柴桑(江西九江),派他的大將周瑜率領他所能投入戰場的三萬人,逆流迎戰。政府二十萬大軍從江陵(湖北江陵)順流而下,雙方在赤壁(湖北蒲圻西北)會戰,政府軍大敗。這一戰役最大的影響是確定了分裂之局,中央政府再沒有能力集結這麼大的兵力。
——政府軍統帥曹操以絕對優勢而失利,我們檢討它的原因:一、軍中正流行傳染病,使他的士卒一半以上喪失戰鬥力。二、曹操自以為天下已定的驕傲和由驕傲而產生的嚴重疏忽。三、運氣太壞,那時正是二○八年的嚴冬,一向都刮西風,偏偏在會戰時忽然刮起東風,使周瑜兵團得以順風火攻,把曹操的戰艦焚毀(民間傳說是,全靠劉備的智囊諸葛亮築台祭天,上天特地“借”給他這一場本不應該有的東風)。
遠在成都的軍閥劉璋,因為受到北方五鬥米教教主兼漢中(陝西漢中)郡長(太守)張魯的威脅,異想天開的想出一個主意,邀請在赤壁戰役中獲勝的主角之一的劉備,為他抵擋張魯。這是劉備做夢都夢不到的好運,他在大混戰前期,始終弄不到一個根據地,像流寇一樣,四方投奔,正是窮途末路,竟有人把可以得到廣大土地的良機送上大門,使他迫不及待的滿口答應。二一一年,他率領軍隊進入益州(四川及雲南)。在跟張魯作過象征性的若幹次戰鬥之後,明年(二一二),他隨意的找到一個借口,跟劉璋決裂,二一四年,他攻陷成都(四川成都),劉境投降。
二二○年,曹操逝世,他的兒子曹丕立即奪取政權,把皇帝劉協趕下寶座,一百九十六年的東漢王朝滅亡。曹丕稱他的帝國為魏帝國,把首都從許縣遷回已經在安定中逐漸複原的洛陽。當消息於明年(二二一)傳到成都時,劉備一向以劉姓皇族的後裔自居,於是他宣稱繼承劉協的帝位,建立蜀漢帝國。又明年(二二二),孫權在武昌(湖北鄂州;稍後遷往建業·江蘇南京)也宣布建立吳帝國。
三十一年改朝換代大混戰,自上世紀(二)一九○年袁紹在東方起兵討伐董卓,到本世紀(三)二二○年,隨著東漢王朝的覆亡,而告結束。
二三國時代
三國雖然各自獨立,但消滅對方,追求統一的觀念和軍事行動,並沒有停止。他們都希望由自己統一中國,但誰都沒有這種力量。
曹魏帝國開國皇帝曹丕跟他的父親曹操一樣,是一個傑出的文學家,但他缺少他父親的政治軍事才能,隻能維持父親遺留下來的局麵,不能再開創新局。他曾數次進攻東吳帝國,但他無法渡過長江,以致使他竟講出既沒有知識,又沒有出息的話:“大老爺開辟長江,就是為了要分割南北。”他死了後,兒子曹睿繼位,這個瓶頸人物,比他父親還不如,好像他的帝國已經統一了世界,而且固若金湯,他每天所關心的隻是建築宮殿。他死了後,侄兒曹芳在一場政變中,政權落到大將司馬懿之手。司馬懿死後,他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當政,曹魏帝國遂走到末路。
蜀漢帝國開國皇帝劉備,因他最親信的大將關羽被東吳帝國殺掉,以及荊州(湖北及湖南)被東吳帝國占領,於是向東吳帝國宣戰。但在犭虎亭(湖北枝江西北犭虎亭鎮)會戰中,被東吳帝國新起的年輕將領陸遜擊敗,一氣而死,他的兒子劉禪繼位。劉禪乳名“阿鬥”,是一個老實人,任用諸葛亮當宰相,把國家整個交給他。蜀漢帝國是三國中最小最弱的一國,它的南方四郡——越囗郡(四川西昌)、永昌郡(雲南保山)、益州郡(雲南晉寧)、洋河郡(貴州福泉),占蜀漢帝國麵積的一半,於劉備逝世後,所有蠻族聯合叛變,歸降東吳帝國。諸葛亮首先討伐四郡,他拋棄高壓,完全采取心戰,把蠻族領袖孟獲生擒了六次,而六次都放他回去再戰。當第七次又把他俘虜,又要作第七次釋放時,孟獲深受感動,發出重誓:“從今世世,永不背叛中國。”他果然遵守他的誓言,在諸葛亮進攻曹魏帝國時,四郡不但安定如常,還貢獻大量人力和財物。
諸葛亮在沒有後顧之憂的情形下,對曹魏帝國先後發動了五次進攻。可是五次軍事行動中,卻有四次失敗。第一次二二七年出發,於明年(二二八)在街亭(甘肅莊浪)會戰中大潰。
——就在這次戰役中,大將魏延曾經建議:由子午穀(秦嶺峽穀之一)奇襲長安。可是這種冒險的軍事行動,超出了諸葛亮謹慎穩健的性格,他不會不知道軍事行動有時是必須冒險的,但他不敢嚐試。之後曹魏帝國有了戒備,也就永遠失去這個機會。
第二次仍是二二八年,諸葛亮在街亭失敗後,集結兵力,進攻陳倉(陝西寶雞),不能攻克,而糧食已盡,隻好撤退。第三次二二九年,唯一的一次,把曹魏帝國所屬武都(甘肅成縣)、陰平(甘肅文縣)兩郡人民,全部遷入蜀漢帝國屯墾,這對人口稀少的蜀漢國力,是一大幫助。第四次二三一年,進攻上邦(甘肅天水),而糧食又盡,敗還。諸葛亮最大的困難是萬山叢中,糧運不繼,所以他決定改用屯墾政策。於是在第五次二三四年攻擊時,進到眉阝縣(陝西眉縣),沿渭水南岸,開墾耕種,作長期打算。然而就在眉阝縣近郊五丈原,諸葛亮逝世。這對人才缺乏的蜀漢帝國是一個致命的損失,他的軍事職務由大將薑維接充,但宦官黃皓在劉禪身旁掌握大權,薑維的能力又遠遜諸葛亮,維持殘局已很吃力,不能再有超過諸葛亮的發展,蜀漢帝國也走到末路。